#下背痛

坐骨神經痛怎麼辦? 試試硬脊膜上藥物注射

坐骨神經痛怎麼辦? 試試硬脊膜上藥物注射#下背痛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敏弘醫師表示,隨著人口老化、現代人長時間久坐、姿勢不良又缺乏運動,骨刺、下背痛與坐骨神經痛的發生機會越來越高。當脊椎神經受壓迫或刺激時,可能造成急性或慢性下背痛,更甚者會造成臀部、髖部與下肢的疼痛、麻木或無力。一般醫師會以止痛消炎藥或肌肉鬆弛劑來舒緩症狀,當藥物治療無效時,即會施以手術治療。其實,另外有一種簡單而有效可以改善骨刺、下背痛、坐骨神經痛的方法,那就是採用硬脊膜上藥物注射。陳敏弘醫師指出,硬脊膜上藥物注射的原理就是將抗發炎藥物混合少量麻醉劑注入脊椎到達神經周圍(即硬脊膜上腔)以降低神經發炎反應,因此,可以達到解除下背痛或坐骨神經痛的目的。在先進國家中,硬脊膜上注射是醫師用以處理脊椎疼痛與坐骨神經痛很重要的治療工具,往往在進行手術前會先考慮是否施行硬脊膜上注射就可以解決病患的問題。通常硬脊膜上注射只要採取門診約診方式進行,不需要住院。施行的過程只需要病患趴在床上,經過背部皮膚消毒與局部麻醉,醫師可以在X光機的引導下,很準確且迅速地將藥物注射到所需要的硬脊膜上腔,真正注射的時間通常只要5到10分鐘。通常在注射之後,會讓病患稍事休息15至30分鐘後即可返家。至於硬脊膜上藥物注射的效果如何? 陳敏弘醫師指出,大部份病患在注射後不會有不適感,但有些病患可能在注射後暫時會有腳麻的情形,通常在數小時內就會緩解。而背痛或坐骨神經痛通常可以在硬脊膜上注射兩、三天後逐漸獲得改善。硬脊膜上注射解除疼痛的效果一般可以維持數個月,也有些病患可以獲得長期的疼痛緩解。若因臨床症狀的需要,一般建議可以在一年內進行三次重復的注射。

腰椎動態穩定器治療下背痛 恢復快

腰椎動態穩定器治療下背痛 恢復快#下背痛

奇美醫學中心脊椎外科主任高振興指出,下背痛是一個擾人的疾病,不論中年人、老年人甚至年輕人都會發生,不僅勞工階層,甚至上班族、軍人、學生都會發生,且機會不少。百分之90的人一生會有下背痛的經驗,而發生擾人痛苦的慢性下背痛比率更高於10%,這些下背痛患者造成的原因有姿勢不良、運動傷害、外傷、車禍、骨骼肌肉韌帶退化、老化、腰椎椎間盤與椎小關節退化等產生的疼痛。高振興主任說,當保守性治療無效時,手術治療是比較有效的治療方式,只是必須瞭解下背痛是一個複雜困難的疾病。其中就有百分之10的病人可能是腹部疾病所致,需特別留意如腎臟、輸尿道、婦產科、腹腔疾病等造成,這類病人如果同時合倂有腰椎病變則容易被誤解。下背痛除了單純肌肉韌帶受傷或腹部骨盆腔問題之外,很多是腰椎退化和椎間盤椎關節病變所造成的。目前隨著全球人口老化、壽命增長及脊椎手術技術的進步,每個國家脊椎手術的案例都逐年增加。這幾年腰椎-動態穩定器(Dynamic stabilitation)是一類很好的新產品,增加了手術的成功機率,也減少了手術的後遺症,大幅增進病人福祉。奇美醫學中心自民國九十七年開始使用腰椎-動態穩定器至今有300餘例患者,手術至今病患無後遺症的發生,百分之95以上的病人都很滿意治療效果,主要也因為這是一個非常簡單而又不太有風險的手術,又有如此良好的治療效果,大幅改善以往手術風險,減少手術後遺症,縮短住院及恢復時間的新治療方式,也讓病人、醫師在傳統手術方式外多了一些更好的選擇,也正符合現代人對於醫療的需求:傷口小、恢復快、住院短、損傷少。

港商人腰椎間盤突出 來台接受手術治癒

港商人腰椎間盤突出 來台接受手術治癒#下背痛

一般人對於開刀多有恐懼,一定會想多聽聽其他醫師的看法或是找權威醫師為其診治。一名來自香港63歲的陳姓病患,因工作需要常要大陸與美國兩地跑,後來身體出現下背痛延伸至腳底,至香港的醫院檢查發現為「第四、五節腰椎間盤突出症合併狹窄」,須要手術治療。陳先生擔心手術做不好,經友人介紹得知台灣骨科徐少克醫師是治療脊椎微創方面的權威,因此來台灣的童綜合醫院微創中心接受「脊椎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術後一切良好,回歸他以往空中飛人的生活。陳先生說,知道要手術治療時,心裡很擔憂,怕有個萬一家人怎麼辦?而且傳統手術恢復期很長,工作可能會因此不保!朋友建議來台聽徐少克主任專業的建議後,知道可以採取「脊椎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傷口僅0.7公分,且住院時間短,體力恢復得快,不像傳統手術傷口約10公分,這樣的治療方式很適合自己,因為業務繁忙,工作可以很快就銜接。延伸閱讀「脊椎微創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2345

40歲以下壯年 長時間出現下背痛要注意

40歲以下壯年 長時間出現下背痛要注意#下背痛

彰化社頭鄉一名50歲蕭先生,長達五年以上的下背痛,嚴重到導致走路出現跛行,影響正常生活,一直以為是脊椎神經壓迫,多年都以藥物治療,但疼痛現象不見好轉,經轉介署立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使用調節免疫功能藥物三個月後,多年的下背痛明顯改善。署立彰化醫院免疫風濕科高堅凱主任說,蕭先生5年前就出現下背痛,疼痛反覆,由一開始的腰痛,轉移到腰側肌肉及臀部,走路也出現跛行,晚上睡覺時候及早上起床後背部最痛,多年來以脊柱狹窄、椎間盤退化疾病吃藥治療,但症狀不見改善,安排檢查,X光片發現有薦腸骨關節炎及脊椎骨方正化,抽血檢驗確定有特殊遺傳體質,加上發炎指數上升,顯示為發炎性疾病,因此符合僵直性脊椎炎診斷。此病需要使用調整免疫功能藥物,並鼓勵在疼痛感減輕後能規律運動,其中以散步和游泳最適合,不僅可增強心血管的機能,調節整個血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更可以防止肌肉萎縮,保持關節的靈活性。 。 高堅凱主任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大多影響40歲以下年青人,會出現下背部的骨盆腔內薦腸骨關節及脊椎發炎,嚴重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症狀一開始會有腰酸背痛或者臀部痛,尤其以夜晚或清晨最嚴重,但因為是隱隱作痛,所以易被忽略,如果直到脊椎變形,或出現其他併發症,才到醫院來求醫,往往延誤了治療時機。高堅凱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之一,發生機率男女之比為5:1。發病原因與「遺傳體質」及「環境因素」有關,是一種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病變。典型的症狀有慢性下背疼痛,特別在早晨起床時最明顯,而且合併有僵硬現象,下背疼痛會在運動後得到改善。另外,部分患者也會有下肢關節發炎、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發炎及關節外症狀等。高堅凱主任呼籲,40歲以下年青人,如果有連續三個月以上之腰酸背痛或臀部疼痛,就應該要懷疑「僵直性脊椎炎」,可以就近洽詢免疫風濕科診斷治療。

僵直性脊椎炎 嚴重可致大小便失禁

僵直性脊椎炎 嚴重可致大小便失禁#下背痛

自從人類開始站立以來,下背痛便成為最常見的病痛之一。下背痛是最複雜且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疼痛,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少得可憐。雖然醫界長期認為椎間盤凸出是下背痛主要的病變原因,但下背痛實非單純椎間盤凸出可解釋,例如俗稱的「僵直性脊椎炎」就是薦腸關節發炎所引發的下背痛。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 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 陳孝雙說明,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免疫異常造成的慢性發炎性疾病,常會侵犯脊椎及關節,典型的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台灣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總數約佔全人口的0.1-0.4%(約四萬人),好發於20至40歲,男女比例約為3:1。95%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具有HLA-B27基因(即HLA-B27陽性)。陳孝雙解釋,HLA-B27是一種與免疫反應有關的組織抗原,台灣全人口中約有百分之五的人帶有HLA-B27基因,其中有2%~10%會發病成僵直性脊椎炎,如果父親或母親是僵直性脊椎炎,則其小孩得到僵直性脊椎炎的機率是百分之二十。對於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的家族成員,特別是HLA-B27陽性的人,只要有45歲以前發生的腰背痛、晨間僵硬或、反覆性無法解釋的胸痛或僵硬、葡萄膜炎、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的發炎或週邊關節炎任一情況者,都應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 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通常一開始的症狀是下背部以及臀部的酸痛,尤其是在薦腸關節的地方,有時疼痛的感覺可向下延伸到大腿後側,或是向上延伸到上背部。這種疼痛的感覺通常在早晨睡醒的時候最厲害。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通常運動以後症狀可以減輕,長久的休息和不動反而會讓症狀加劇,嚴重時病人在半夜因酸痛及僵硬感而影響睡眠;有時病人會有胸椎及頸椎的疼痛與僵硬,胸骨-肋骨交接處有時亦有壓痛。除了上述脊椎症狀外,陳孝雙強調,部份病人同時會有週邊關節炎,以侵犯髖關節(大腿與骨盆交接處)最多。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髖關節會發炎甚至破壞,造成鼠蹊部的疼痛,彎曲困難或跛行。約百分之十的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尤其是十六歲以前就發病的幼年型,會有膝、踝及肩關節的發炎,幼年型僵直性脊椎炎預後較差,需要積極的治療。至於女性僵直性脊椎炎病人的下背痛症狀通常較輕微,薦腸關節炎亦不明顯,也較少侵犯內臟器官;不過,頸椎的侵犯造成頸部酸痛僵硬較男性多,但女性病人通常預後較好。肌腱、韌帶與骨胳交接處的發炎,稱為附著點病變,是僵直性脊椎炎的重要特徵,好發處為腳後跟及足底。症狀是局部的腫痛,有時會影響到走路,有時病人的手指和腳趾會莫名其妙的發炎腫脹,稱為香腸指(趾)。 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如為病程嚴重及控制不良者,末期因脊椎黏合,形成竹竿狀,會造成畸型、駝背,而且脊椎黏合之後,因喪失柔軟度,變得較易骨折,或因而壓迫神經,導致下肢麻木的感覺,甚至大小便失禁。  陳孝雙提醒民眾,目前在治療僵直性脊椎炎方面,係透過運動及物理治療,以及風濕免疫專科醫師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包括傳統的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TNF-blocker),如果是脊椎嚴重變形或髖關節受損時,則必須考慮手術。

電腦族下背痛纏身 建議加強腰部支撐

電腦族下背痛纏身 建議加強腰部支撐#下背痛

長時間使用電腦民眾要小心下背痛來找碴,奇美醫院神經外科 - 王哲川醫師表示,最近在診間常常發現下背痛的病人有增多的趨勢,詳細詢問病史發現很多都是電腦族。使用電腦的族群常常都是一坐下去就是一整天,起來的時間大概只有上廁所的時候,而泡網咖的人更是大宗。王哲川醫師指出,背痛可能和肌肉、韌帶、椎間盤突出及脊椎退化有關,而長時間的姿勢不良者更是屬高危險群。下背痛除了上述的姿勢不良外,診間常遇到的是粗工、農漁民等需持續搬運重物,沒有適度休息下,症狀最為嚴重,正確的搬運姿勢應要先蹲下,抱穩物品後再起身,並儘量把物品接近身體,減少不必要的背部負荷。職業病方面,要久站的百貨公司專櫃小姐、久坐的電腦族或接線生,因固定同一姿勢造成者不乏其人,王哲川醫師建議平均半小時變更一下姿勢,工作常要站立者不妨改穿平底氣墊鞋,雖外觀沒有高跟鞋漂亮,卻能有效分散腳部受重力量,久坐的上班族則可購買護腰,填補腰部和座椅間的空隙,發揮支撐作用。熱愛運動的民眾也要注意,熱身不夠就下場是運動傷害的主因,過於激烈的衝撞運動如橄欖球、跳躍頻繁的籃球及排球更要確實熱身,不要逞強傷身。王哲川醫師強調,了解並查出病因是治療的基礎,治療方法有復健、服藥、手術等多種,同時注意正確的工作姿勢,就能獲得理想的控制。若醫師評估需手術者,也不用忌諱手術,適當及適時的治療才是下背痛最好的對策。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下背痛

一位國中女生在體檢時被認為有脊椎側彎的可能性,媽媽帶她到小兒骨科門診檢查,檢查時發現彎腰下背會痛,左下肢後側大腿及小腿也會痛。追蹤其病史,發現三個月前因滑直排輪跌倒後,彎腰時就會下背痛,透過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證實是”椎間盤突出”。於是限制女學生做運動,並接受復健治療,症狀逐漸改善。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骨科葉敏南醫師表示,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比成年人少,但是並不少見,多半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所造成的。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在並非少見,只是常被忽略。常被延遲三個月至半年才診斷出來。可能原因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傷害造成的。葉敏南醫師指出,下背痛或下肢放射痛是常見的症狀,而且病患可能無法彎腰。85﹪以上的病患都可以保守性治療,即限制運動,復健治療即可。只有少數須要手術治療。青少年的背痛,最常見的還是肌肉過度使用引起的拉傷。通常都可以追溯到是因運動傷害所引起,治療的方法可以先冰敷、後熱敷,嚴重者再輔以藥物治療,限制運動或暫停訓練計畫。其他如先天性的椎弓解離、脊椎椎間盤炎、白血病等,也會有背痛的症狀。葉敏南醫師表示,腰酸背痛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劇烈的運動,過度的訓練都是造成青少年腰酸背痛的原因,葉敏南醫師提醒家長及青少年,運動要適度,若經適當的休息後仍未改善腰酸背痛,就要找小兒骨科醫師協助。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

突發性下肢癱瘓 可能是主動脈剝離的急性表現#下背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室最近連續遇到兩名病患,都是突發性下肢癱瘓或痠痛,詳細檢查卻發現,都是急性主動脈剝離(Aortic Dissection)。其中一名54歲男性,無高血壓或糖尿病病史,就在吃完晚飯後,突發感覺腹脹,合併背痛與雙側下肢痠麻,在家中一量收縮血壓高達200毫米汞柱,馬上前往該院就診,詳細檢查後亦懷疑主動脈剝離,馬上安排電腦斷層,並積極控制血壓,目前手術後已痊癒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急診醫學科主任趙君傑指出,主動脈剝離是一種會造成高死亡率疾病,大約七成左右病患合併有高血壓病史,經常與高血壓控制不好有非常密切關係,長期高血壓會造成血管硬化,因而使得主動脈管壁彈性變差、動脈管腔會變狹窄。趙君傑說,如果血管壁內膜以及中層有退化情形時,當發生突發狀況使得內膜破裂,血流透過內膜破裂孔洞進入血管管壁之後,撕裂內膜與中層管壁就會形成一個假的管腔。當假管腔不斷擴大壓迫而到真管腔,使得管徑變窄,引起供血區域器官血液供應不足,便很容易造成該器官壞死。最嚴重情形是,主動脈瘤突然破裂馬上會造成大出血、心包填塞、休克且合併非常高死亡率,因此快速診斷、積極血壓控制,配合後續手術治療是拯救此類病患唯一途徑。趙君傑提醒民眾,若出現下背痛合併下肢癱瘓,尤其是痛的情形像肌肉被撕裂般疼痛,也可能延伸到頸、胸部等等。如果疼痛僅在前胸,有可能為升主動脈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頸部以及下巴,則有可能為主動脈弓的剝離。如果疼痛延伸至下背部,最有可能是降主動脈剝離。此類疾病死亡率隨著時間延遲而上升,每1小時即增加1%,48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