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

蒜頭怎麼保存?營養師曝1狀況建議「凍蒜」取代冷藏

蒜頭怎麼保存?營養師曝1狀況建議「凍蒜」取代冷藏#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每逢選舉一到,台上台下就常常一齊喊聲「凍蒜!凍蒜!」除了競選時的慣用語彙,即將到來的春節年菜也少不了蒜頭,而你知道蒜頭的保存方法是「真的可以凍」的嗎?在廚房料理中,蒜頭可說是去腥、提味、爆香的絕佳營養辛香料,在營養諮詢門診,民眾也常常會詢問:「蒜頭保存方法,是冷凍、冷藏,還是常溫比較好呢?」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營養課課長賴淑娥就提醒,其實保存蒜頭的方法不只1種,但主要還是會依照「食用頻率」,來選擇適合的保存方式。保存蒜頭小妙招,食用頻率很重要賴淑娥表示,對於維持蒜頭營養與新鮮度,坊間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略分為4大派:放風派、密封派、冷藏派與冷凍派。放風派:有民眾習慣將買回來的蒜頭用透氣的網袋吊掛陽台通風,讓陽光保持蒜頭不受潮。密封派:用紙巾包覆蒜頭,吸收多餘濕氣,裝進密封袋或密封罐。冷藏派、冷凍派:裝入保鮮盒直接放入冰箱,以冷藏或冷凍加以保鮮。上述4種方式皆是延長保存蒜頭的可行方法。不過若精確來說,從食用蒜頭的頻率調整保存方式,則更能發揮蒜頭的營養價值。 天天都會用到蒜頭:建議使用冷藏,便於烹煮與調味。   若1~2週才會使用蒜頭:則不建議以冷藏方式保存,因冰箱內的濕氣,很容易讓蒜頭發芽,不利維持原狀,可改以蒜瓣冷凍的方式來封存鮮度。   若1個月以上才會使用蒜頭:建議買回的大蒜,保持蒂頭與外皮的完整,置於通風、陰涼且乾燥的環境,蒜頭都可維持到半年的新鮮度。蒜頭好處多,食蒜不宜多根據研究指出,大蒜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包含醣類、蛋白質、維生素B1、B2、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30多種蒜氨酸、蒜酶轉為「蒜素」為主的硫化合物,就有保健功效,若以生食方式攝取,能獲取最多的營養素。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量約為2至3瓣,約拇指大小的蒜量就足夠了。賴淑娥特別提醒,蒜頭中的蒜素,對腸胃有刺激作用,若有胃潰瘍、凝血功能疾病、服用抗凝血劑患者,甚至是動手術的病患,建議避免生吃或過量食用。再過不久即將過農曆新年,過年在廚房準備年菜時,民眾也能善加利用保存良好的新鮮蒜頭,讓美食營養更加分。

年菜食材怎麼買才健康?營養師教「1口訣」吃出免疫力

年菜食材怎麼買才健康?營養師教「1口訣」吃出免疫力#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年關將近,但隨著Omicorn疫情升溫,民眾都非常關心過年要如何吃出健康、提升免疫力,就是希望能平安過好年。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營養課課長陳麗如表示,均衡飲食是健康的基礎,記住「口訣」既簡單又容易:「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至於今年年節要怎麼採買怎麼吃,才可以吃到美味,又兼具增強免疫力呢?陳麗如整理出9個參考方向:1. 選擇含乳酸菌的奶製品例如:優格、優酪乳等。乳酸菌可以增加由T細胞釋出的γ干擾素(gamma interfer),進一步增加抗體生成,也會加強自然殺手細胞的活動力,對增強免疫系統、殺死癌細胞或異物有很大幫助。2. 多選擇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例如:芭樂、奇異果、釋迦等水果。維生素C會刺激身體製造干擾素來破壞病毒, 幫助膠原蛋白生成,讓細胞之間互相緊聚在一起,減少細菌及病毒入侵的機會。3. 吃各種顏色的蔬菜深綠色、紅、橘黃色蔬菜含豐富的維生素A、B群、C、E、β胡蘿蔔素及各種礦物質,提供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必要養分。黑色的香菇及其他菇類含豐富多醣體,可調節免疫功能。多攝取含硫化合物的蔬菜,例如:蔥、蒜、洋蔥及韭菜等,可作為配料放在料理中,有助於提升免疫力。吃火鍋時也可以多放各種顏色的蔬菜。4. 全榖雜糧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群可維持細胞黏膜健康。多選擇纖維質含量高的全榖類及原態食物,例如:玉米、地瓜、糙米、紫米、紅藜、燕麥等,取代白飯和白麵條,年節會準備的油飯也可以加入紫米,增加營養素。5. 豆魚蛋肉類可選擇魚、蛋、肉、奶類及黃豆製品,像豆腐、鯛魚片、蝦、蛤蠣、花枝、蛋、雞胸肉或豬里肌肉等,這些食材皆含豐富且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尤其白血球和抗體)的主成分,若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或品質低下,會增加感染細菌、病毒的風險。6. 適量攝取油脂避免食用過量富含飽和脂肪的食材,例如:年節應景的臘肉、蹄膀、香腸、糕點等,吃太多不僅會升高膽固醇,過多的油脂也會抑制體內免疫功能,因此建議淺嚐即可,堅果種子也應控制在一天一湯匙以內。而含Omega-3的油脂有助於降低體內的「慢性發炎」,讓免疫細胞不會過勞、失衡,建議可以多攝取如:鯖魚、秋刀魚、海鱺魚、鮭魚等含魚油高的魚類,及亞麻籽、亞麻仁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脂。7. 多選擇富含鋅的食物例如:火雞肉、生蠔、小麥胚芽粉及堅果等。鋅具有免疫調節、幫助組織修復、維持生理代謝等作用,有研究顯示當體內鋅不足時,會使免疫細胞如:T淋巴球、B淋巴球、自然殺手細胞、巨噬細胞等功能減弱。8. 曬曬太陽,維持體內維生素D濃度維生素D和呼吸道黏膜的功能息息相關,可以調節免疫力。9. 甜食適量就好甜食會影響人體製造白血球,因而降低了身體對病毒的防禦力。各式各樣的年節糖果、餅乾等營養價值偏低、含糖量高、熱量也高,例如:麻荖吃5個(20公克/個)、牛軋糖吃6顆(15公克/顆)熱量就高達500大卡,吃多了不但會降低免疫也會增加體重喔!陳麗如提醒,想要和親戚好友一起過個平安的好年,可以從選購健康食材開始,吃得健康、注意個人衛生、注射疫苗,同時也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就能安心過好年。

過年不忌口恐誘發過敏!營養師:水餃、牛軋糖別吃多

過年不忌口恐誘發過敏!營養師:水餃、牛軋糖別吃多#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春節聚餐通常不忌口,但年節中象徵元寶的水餃、應景的牛軋糖、拜拜必備的花生、麻荖、寸棗等食物,讓民眾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容易攝取過量,或將過敏食物吃下肚,因而誘發身體一連串的不適反應,包含疲倦、偏頭痛、皮膚癢、腹瀉、脹氣等症狀,當找不到根本原因時,可能是「過敏」作祟導致身體發炎引起。瞭解自身對特定食物的過敏反應,選擇替代品安心吃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表示,一般民眾聽到過敏多數會聯想到急性過敏,像是蕁麻疹、嘴唇腫等立即性反應;而慢性過敏發作比較緩慢,通常在接觸到過敏原24~72小時後,才可能會出現頭痛、失眠等各種小毛病,往往因為症狀輕微很容易被忽略。而且,並非每個人都有警覺自己的症狀是過敏,甚至也很少人知道自己對哪些食物會有過敏反應。對於民眾常常關心家中孩子有過敏問題,因此擔心在年節聚餐中給孩子吃年菜、過年零食時「是否有容易引起過敏的元兇?」莊譓馨說明,需先了解自身與孩子對不同食物的過敏程度,才能避開常見潛藏過敏原及高組織胺的食物,並分享能夠滿足口腹之慾的替代品,讓民眾過年也能安心吃。常見主食、甜點都可能隱藏過敏原莊譓馨指出,台灣10大過敏原中最常見的就是小麥、奶製品類,但這些食物時常出現在日常主食中,包括麵條、水餃、潤餅、義大利麵、比薩、漢堡等;尤其甜點中許多都含有麩質,例如:麵包、蛋糕、餅乾、舒芙蕾、甜甜圈、餡餅等。而年節常見的零嘴則多有可能是過敏原,像是杏仁、腰果、花生等,還有加工零食花生麻荖、寸棗、牛軋糖除了含有過敏原,也在無形中吃進額外的糖與油脂;建議如果想吃零食、點心,可以選擇少調味的開心果、巴西堅果、松子、南瓜子,或是冰心綠豆糕、銀耳蓮子湯、水果等,較為健康減少負擔。「高組織胺食物」可能誘發過敏及情緒問題此外,若食用過量的「高組織胺」食物,也容易誘發不適症狀。莊譓馨表示,當體內組織胺代謝失衡,也會出現類似過敏的症狀,甚至出現憂鬱、焦慮、失眠等症狀,尤其年節中有3大類食品較容易攝取到:1. 酒類:酒精發酵原料中含不少的組織胺,經常性頭痛的人更應該避免酒類,包含冬季常吃的薑母鴨、麻油雞也要注意。2. 加工、醃製食品:過年常見的臘肉、香腸、火腿、培根等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成分,不僅會影響消化道、心血管功能,也容易誘發過敏反應。3. 乾貨:蝦米、金針花、白瓜子等,易殘留漂白劑其中的二氧化硫成分也易誘發過敏、氣喘,建議民眾挑選時不要挑顏色太鮮艷、漂亮者,且食用前要經過清洗。除了上述3大類食品外,柑橘、熟成乳酪、酪梨、可可、帶殼海鮮等也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莊譓馨提醒,每個人對組織胺耐受度及食物過敏原不同,想要年節吃得開心又健康,不妨在選擇食材上多留心,少吃容易刺激身體釋放組織胺或腸黏膜的食物,並常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找到適合的飲食。

過年該怎麼吃才對?營養師教你「2招飲食技巧」吃不胖

過年該怎麼吃才對?營養師教你「2招飲食技巧」吃不胖#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過年即將到來,圍爐團聚少不了大魚大肉、各種好料,今年春節長達9天,如果不節制一直吃下去熱量一定爆表,不想要新年一開始就減肥,該怎麼辦?聯青診所營養師李珮誼提醒,無論男女老少或是消化不佳、慢性病者,只要掌握以下重點,都能在農曆春節期間吃得營養均衡無負擔。2大飲食技巧:蔬菜多吃、零食先抓份量1. 正餐要多吃蔬菜親友團圓難免聊天,正餐時間應該專注用餐,多攝取蔬菜、蛋白質,可用醬炒綜合菇、芹菜炒雞丁、高麗菜炒蛋等,都是取代油炸物很好的選擇,可以幫助提升飽足感。當正餐已經有吃飽,就不容易再額外吃零食。2. 零食先抓好食用份量常常吃飽了卻又覺得嘴饞,李珮誼建議想吃零食,除了可選擇熱量較低的蒟蒻條、堅果類外,也提醒民眾吃零食時不要直接把大包裝拿在手上,像是一整包洋芋片容易一口接著一口不停吃,可以先拿個小碟子抓好一份要吃的量,其它的就可收起來。年菜、零食熱量大公開!擔心熱量超標?李珮誼舉例常見的過年零嘴熱量,像是許多人喜愛的花生糖、豬肉乾,都是熱量非常高的零嘴,1顆/片熱量就高達100大卡,大約吃3顆/片,就已等於1碗飯的熱量,民眾在年節時須多加留意攝取量,針對熱量高的零嘴或菜餚盡量有節制地吃,不可輕忽。消化不好者,應注意「飯水分離」若是腸胃消化較不好的朋友,吃飯時要注意,湯品不要一次喝大碗公,飲料也不要一次喝太大量,更要注意「飯水分離」。李珮誼指出,不少人習慣一邊吃、一邊喝酒、喝飲料,當食物進入胃時會刺激胃酸分泌,此時如果喝下大量飲料或酒類會稀釋胃酸,不但不易腸胃消化,再加上過年吃的東西會比平常多,更容易出現脹氣、胃不舒服的情況。建議家中可先備有消化酵素,幫助促進食物的分解及吸收。慢性病者,年節飲食盡量與平日相同李珮誼也提醒家中有慢性病的長者,過年飲食盡量不要和平常差太多。以慢性腎臟病患者為例,平日飲食限制在磷、鈉、鉀、蛋白質的攝取上都要特別注意,過年時1、2餐可以稍微放鬆一點,但如果9天年假都放縱沒控制飲食,小心身體數值也會跟著失控,像是過年常吃的堅果類含磷量較高,慢性腎臟病患者就不適合食用。此外,建議民眾在準備年菜時,要選對食物及烹調方式,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你會挑食嗎?營養師:你不愛吃的「7種菜」其實超營養

你會挑食嗎?營養師:你不愛吃的「7種菜」其實超營養#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你會挑食嗎?其實有很多人都不喜歡吃「便當」,因為便當就像個百元福袋,打開除了白飯以外,可能會出現很多令人想逃避的食物如:冷凍三色豆、醃漬牛蒡絲、韭菜......等。但營養師指出,挑食的定義其實很模糊,有的人對某些食物是「不喜歡、盡可能不吃」,有的人是「某些食物打死不吃」。在網路上擁有高人氣的營養師李其昀,就舉例出7種大部分人不愛吃的食物,提醒會挑食的民眾,可別忽略它們擁有的驚人優點:1. 香菜香菜(芫荽)有一種特殊的氣味,愛的人不能沒有它,厭惡它的人連看都不想看到。事實上,香菜是一種天然解毒劑,有助於體內重金屬殘留的清除。2. 青蔥蔥是一種有刺激性口感的青蔬,它的刺激味道是來自於蒜素的揮發成分。而蔥白有消炎、殺菌的能力;蔥綠則富含維生素A,對於強化免疫力、預防感冒有一定的效果。3. 小黃瓜小黃瓜富含有礦物質鎂、鉀、維生素C、膳食纖維等多項營養素,且小黃瓜水分含量超過90%,糖分低、熱量低,每100公克僅10大卡左右,補水又美白,還能有飽足感。這麼好,不吃嗎?4. 茄子茄子的特色在於花青素、生物類黃酮(維生素P)、多酚類等。有助於維持血管彈性,有效抗氧化。一般民眾其實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愛吃茄子的女性通常都看起來較年輕不易衰老。5. 胡蘿蔔不愛吃胡蘿蔔的人雖然很多,但胡蘿蔔有益視覺健康、有助於人體夜視能力。對於現在常用3C而雙眼昏花模糊的現代人,還是要盡量攝取。6. 洋蔥洋蔥中所含有的槲皮素,適量攝取好處多,主要可抗氧化、抗發炎、抗過敏、維持心血管健康。而洋蔥內含的有機硫化合物,則是對免疫力有益,真的是一種非常好的食物。7. 芋頭每個人都知道,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原型食物有益健康,而芋頭便是最佳的原型食物之一。芋頭屬天然抗性澱粉,意即芋頭不易在小腸被吸收,消化速度緩慢,能協助維持血糖的穩定,更是減重者的好朋友。李其昀提醒,其他常常不被大家喜愛的食物還有苦瓜、青椒、芹菜等,但不論是偏食抑或是挑食,在營養學的角度都是非常不鼓勵的。民眾若想要均衡攝取食物與蔬菜營養,可從漸漸嘗試入菜到習慣吃,才能兼顧健康與美味。

秋冬護心吃魚油無效?營養師:改吃「綠唇貝」可取代

秋冬護心吃魚油無效?營養師:改吃「綠唇貝」可取代#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季節轉冬,對長者和慢性病患者來說,每天起床都膽戰心驚,深怕血管撐不住!為保養心血管,許多民眾選擇服用魚油保健品,但隨著魚油成為市場寵兒,魚油實證研究也再次被關注。營養師提醒,優質脂肪酸攝取來源不可仰賴單一,應該多元攝取才正確,建議可從綠唇貝、亞麻仁油等海鮮及堅果中補充天然脂肪酸。 清晨與傍晚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尤其寒流即將來襲、夜晚溫度急遽下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居家保養更為重要。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心臟病位居109年國人十大死因第2名,已連續30年排在前3;而18歲以上民眾的高血壓盛行率也達25.8%,約有508萬名患者受高血壓困擾,心臟病與高血壓已成為台灣人不分老少的健康問題。 高濃度魚油護心血管?海鮮、堅果類多元脂肪酸更重要但只吃魚油護心真的好嗎?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根據近年嚴謹的考科藍組織(The Cochrane)調查全球約11萬名志願者,發現透過魚油EPA、DHA為主成分的補給品形式,希望增加omega3脂肪酸攝取量,僅能輕微、甚至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顯示消費者應更留意心血管居家保養,以更多元的飲食來源攝取。 李婉萍說明,保養心血管的關鍵在於不飽和脂肪酸。壞膽固醇堆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而食用不飽和脂肪酸除了能避免壞膽固醇產生外,還可以降低血小板與膽固醇堆積的風險,達到養心護血管的效果。提醒民眾想要保養身體、同時避免魚油的副作用,就應該在日常飲食中多攝取多元天然脂肪酸,海鮮與堅果類都是好選擇。 鮭魚沙丁魚類小心重金屬、綠唇貝高效但注意保存低脂高蛋白的海鮮,擁有多種天然不飽和脂肪酸,以海鮮取代紅肉,能有效減少肥胖及心血管疾病發生。在挑選上,高Omega-3含量的沙丁魚、鮭魚和鱒魚為佳,扇貝、蝦與牡蠣等含多種脂肪酸與礦物質的海鮮,皆是不錯的選擇。但魚類食用過多,恐攝入重金屬和塑膠微粒,一天最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原則,不宜大量食用。 想吃海鮮護心血管,但又怕不知不覺間吃下毒素,研究顯示,不須大量攝取就有護心功效的綠唇貝,會是更好的選擇。綠唇貝擁有多種不飽和脂肪酸外,透過清除體內自由基、抑制壞膽固醇氧化,達到預防動脈硬化及心臟病的效果。綠唇貝的游離性脂肪酸也使其內含的DHA、EPA及Omega-3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只要少量攝取,就能維護心血管健康。 李婉萍也特別提醒,在挑選綠唇貝萃取物時,一定要注意萃取方法。不飽和脂肪酸的結構脆弱,一遇上高溫就會變質,失去保護心血管的效果。坊間許多油、粉或膏狀的綠唇貝,多以傳統高溫蒸煮的方式製成,難以保證其效果,目前,採用高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的綠唇貝,是少數受到專利與研究認證的綠唇貝萃取物。 杏仁、腰果和南瓜籽護心血管,亞麻籽含關鍵營養素堅果也是非常好的天然不飽和脂肪酸來源。李婉萍補充,根據《美國心臟病學院雜誌》發表研究指出:一周吃5次以上的堅果,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14%。堅果中的Omega-3,能有效降低體內的壞膽固醇,也能幫助身體代謝膽固醇,每天吃5至10顆堅果,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挑選時,以飽和脂肪含量低且富含礦物質的杏仁、腰果和南瓜籽為佳。 亞麻籽也是不錯的選擇,內含的α-次亞麻油酸能在體內轉換DHA及EPA,適度補充能預防心血管疾病。不過,亞麻籽和綠唇貝等海鮮類天然脂肪酸均相同,切忌高溫加熱,恐會轉化為有害心血管的過氧化脂肪。 李婉萍呼籲,秋冬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保持良好作息、維持運動習慣及注意保暖都能減少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多攝取綠唇貝、亞麻籽等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海鮮與堅果,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多種天然脂肪酸,不再怕天冷血管撐不住。 

有食譜》營養師教你做「毛豆起酥派」顧腦又抗氧化

有食譜》營養師教你做「毛豆起酥派」顧腦又抗氧化#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毛豆是一種植物性蛋白質,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完全蛋白質),與黃豆、黑豆一樣都是大豆,而黃豆和黑豆的差別只在皮的顏色不同而已;而毛豆則是尚未成熟的大豆,約在莢果種子生長至8分熟時採收,可說是大豆的小時候,所以黃豆、黑豆、毛豆可稱為大豆3兄弟。小小毛豆富含營養素 顧腦又抗氧化大林慈濟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何孟芬表示,毛豆富含多種營養素,其中不飽和脂肪酸能改善血脂肪代謝、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其中,卵磷脂則能幫助中樞神經和腦部的發育,維持腦部機能、改善記憶力。膳食纖維平均每100公克約有6.5公克膳食纖維,能改善便秘及膽固醇,又能增加飽足感。類黃酮化合物、皂苷含有去除自由基、抗氧化的功效,如大豆異黃酮可改善更年期不適。礦物質鉀、鎂、鈣、維生素B群、維生素C,則能維持生理機能。吃豆類易脹氣?營養師教你小撇步何孟芬提醒,黃豆含有棉子糖吃多容易引起脹氣,但毛豆的棉子糖含量少、煮沸時棉子糖也容易溶出,所以可經由浸泡和烹煮將白色泡沫撈除後,就能減少脹氣發生。民眾想居家防疫做健康料理,何孟芬也分享「毛豆起酥派」食譜,以含有豐富蛋白質的毛豆做為主料理,再加入天然的玉米、馬鈴薯及黑芝麻等健康食材,就能做出一道簡單又兼具營養美味的下午茶點心。毛豆起酥派食譜(10人份)食材︰起酥皮5片、毛豆仁100g、馬鈴薯100g、玉米粒50g、雞蛋2顆、黑芝麻少許調味料:黑胡椒粒、帕瑪森起司粉、乳酪絲、鹽巴做法︰1.        先將馬鈴薯去皮切丁和毛豆仁,加些許鹽巴川燙備用。2.        再將煮好的馬鈴薯放在攪拌盆裡面,加入帕瑪森起司粉、黑胡椒粒,將其壓碎。3.        加入玉米粒、毛豆仁攪拌均勻4.        在烤盤上鋪上一張烘培紙、烤箱預熱200度。5.        取出1張起酥皮,在酥皮左下方放上餡料和乳酪絲,右上方塗上蛋液,然後對折成三角形。6.        把三角形的兩個側邊用手或器具捏緊後放在烤盤上。7.        用刷子在起酥皮表面塗抹蛋液,放入烤箱180度烤10分鐘。8.        取出刷上第2次蛋液並撒上黑芝麻,放入烤箱再烤1分鐘即完成。

擔心妊娠糖尿病?營養師教你「4招」避吃隱性醣類

擔心妊娠糖尿病?營養師教你「4招」避吃隱性醣類#營養師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一名36歲的女子首次懷孕,本來身形就胖胖的她,有家族糖尿病史。懷孕26週時,被檢測出妊娠糖尿病,醫師建議住院以胰島素注射治療。孰料,她卻再無回診,直至36周時突然連續3天感到噁心、嘔吐、嗜睡且胎動明顯減少,到院檢查時才發現婦中胎兒已無心跳。妊娠糖尿病有1/2到1/3機率成為糖尿病患者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名孕婦患妊娠糖尿病,盛行率約13%。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妊娠糖尿病是婦女在懷孕中最常發生的疾病之一,主要因為懷孕期間胎盤會分泌賀爾蒙使得血糖升高以便讓胎兒獲得足夠養分,身體機轉若無法適時調控時就很可能發生。「每一名妊娠糖尿病媽媽,未來有1/2到1/3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糖尿病患者,但9成的孕婦只要經過飲食控制、做好血糖監測,都可以得到良好血糖控制。」黃閔照建議,產後4至12週期間,孕婦一定要安排血糖監測,若在早期獲得良好控制,未來罹患糖尿病機率也會降低,同步也能減少治療花費。孕婦妊娠糖尿病飲食4原則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建議,要改善妊娠糖尿病,孕婦飲食可掌握4原則: 高纖醣類為主並分配3餐 每餐必搭蔬菜穩血糖 吃原型食物避免隱性醣類 盡量在家自己煮李婉萍說,不少妊娠糖尿病孕不敢吃任何澱粉,反而使血糖太低,影響寶寶成長,「只要抓好方向就能吃對食物,像是鹹餅乾、肉鬆、貢丸、甜不辣等,這些容易誤以為沒有加糖就沒關係,反而可能吃到隱性糖類,最好還是每餐自己煮。」運動則建議,需每週5天、每天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妊娠糖尿病不僅會造成產後罹患糖尿病機率增加,也會使得孕婦罹患高血壓、子癲前症、酮酸中毒的機率增加,同時也會造成胎兒血中葡萄糖濃度也會升高,導致胎兒可能會因吸收過多糖分而生長迅速,成為「巨嬰」。及早監測糖尿病家族病史 預後狀況佳台大醫院婦產科主任李建南提醒,胎兒體重過重、尺寸過大,會使得剖腹產、產道撕裂傷、難產機率大增,少數因而早產,而孕婦酮酸中毒易使胎兒死亡,也會造成新生兒血糖過低、黃疸比例高。李建南表示,有糖尿病家族病史、BMI值較高以及高齡孕婦等,都會增加罹患妊娠糖尿病風險;且患有妊娠糖尿病者,8至10年後有約1/3會演變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產後需定期追蹤。但若有及早監測、及早發現,並做好控制,預後多半不錯。孕婦應每天檢測血糖值 需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建霈說,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的孕婦,在懷孕第28週到生產前,要密切監控血糖狀況,起初建議每天測量7次,之後血糖若穩定,可減為每天量3至5次。而孕婦的血糖值會比一般糖尿病更嚴格,飯前血糖控制在95毫克/分升、飯後2小時血糖120毫克/分升才算達標。黃閔照補充,妊娠糖尿病容易造成許多孕期並發症,但只要靠飲食及運動控制,多半可改善,「若缺乏積極監測,通常無法有效控制血糖。」過去孕婦需要自費接受妊娠糖尿病容篩檢,確診孕婦須自費接受糖尿病營養諮詢及配合控制項目,不少婦女因經濟、工作考量,並未積極接受治療,演變成一齣齣母嬰悲劇。今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已開始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篩檢,12月起中央健康保險署也規劃4400萬元預算,全面給付妊娠糖尿病病患血糖試紙,也有醫材業者免費提供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機,粗估可為每名妊娠糖尿病孕婦省下1萬元的醫材費以及後續醫療衍生費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