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整排牙齦「黑褐色」像沒刷牙,是蛀牙嗎?有黑點竟然更不容易蛀牙?牙醫師指出,牙齒表面出現黑色沈積,並非蛀牙,而是放射線菌與口水中的鐵結合形成的「硫化鐵染色」,雖難以刷除,但有這種狀況的人還比較不容易蛀牙,會發生在還沒換牙的兒童和少數大人身上。
65歲張先生患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平時規律服藥控制良好。近期因膽結石困擾,安排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但擔心麻醉風險「某些藥吃了會影響手術」,術前出現焦慮與失眠。在家人鼓勵下,他前往新竹台大分院麻醉術前評估門診,經專業團隊評估與說明後安心接受手術,術後2天順利出院。
一位剛進外商半導體不久的網友發文,表示部門有個資深同事不知為何很討厭自己,而且還會私下洗腦其他部門同事一起排擠他,讓大家以為這名網友工作態度有問題。即使他向主管反應,卻被主管以「他應該不至於會這樣」冷處理,讓網友身心俱疲。假如你的職場天天上演宮鬥,而且你被迫當主角,該硬撐下去還是原地放生?聽聽大家怎麼說!
女性在生產後,身體會面臨劇烈變化。免疫力下降、氣血大傷,加上情緒不穩、生活壓力與飲食失調,往往導致掉髮、乳汁不足、便秘或過敏等「產後病」問題。專家指出,產後調養並非單純「吃補」即可,而是需要分階段、循序漸進地恢復。 頤珍宮膳首席顧問中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講究『產後百節皆空』,這代表媽媽在分娩後全身都處在虛弱狀態。如果調養不足,不僅會留下病根,還可能影響到寶寶的健康。」他強調,產後調理應把握...
各位媽媽有沒有這種經驗,剛生完第1胎沒多久又立刻懷第2胎?假如身邊有神隊友,那麼生第2胎絕對不成問題!近日一名女網友在爆料公社分享,剛生完1胎還在坐月子時,婆婆來訪,許久未見,原來婆婆是想跟她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生1胎VS第2胎」差在哪?
隨著現在生活壓力、飲食不均與結婚年齡推遲的原因,台灣面臨少子化的問題,而民眾也面臨受孕困難的狀況,而要順利懷孕,可不是女生一個人的事情,男生的精子數量、活動力也是懷孕成功率的關鍵!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調查,約有2成男性的精蟲活動力不足,男生該如何打造好孕體質?可吃哪些食物與營養素,又有什麼禁忌?《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一文看懂。
懷孕期間,許多準媽媽會出現夜間或清晨腿部抽筋的情形,尤其以小腿腓腸肌最為常見。這種突如其來的疼痛不僅影響睡眠,長期下來更會讓孕期的生活品質大打折扣。雖然是常見現象,但其背後其實蘊含著複雜的生理變化。《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分析懷孕抽筋的根本原因,並介紹有效的緩解方法與保養建議,幫助孕婦安心度過懷胎10月。
台灣已是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智人口超過35萬,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預計2035年將增至近10%,換算每10名長者就有1人可能與失智症共存。專家指出,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照護需求呈持續增加趨勢,對家庭與社會都是重要挑戰。
家有小孩或嬰兒,突然半夜發燒怎麼辦?若是短時間內不退燒,甚至燒到40度以上,家長常常帶著發燒的小孩在半夜掛兒科急診。到底發燒到40度有關係嗎?為什麼吃了退燒藥燒還是不退?醫師提醒,只要孩子精神還不錯、能吃能喝,不一定需要馬上就醫,但若出現6種狀況,就應特別留意。
2025年夏季新冠疫情高峰造成的重症人數,比10年來最嚴重的流感季還多,但台灣65歲以上長輩新冠疫苗接種率僅20.4%,僅約歐美國家的二分之一。專家指出,新冠重症死亡風險是流感還高,且恐引發全身性併發症,但最新調查指出,高風險族群疫苗猶豫比例仍高,其中以輕忽疾病與擔心疫苗副作用為2大猶豫主因。
為解決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衛福部推動「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該政策原訂於2025年結束,近日卻確定將續行。然而,此決策引發醫界強烈反彈,質疑政府政策反覆、誠信何在。醫界指出,試圖透過擴大公費醫師培育來解決重點科別人才短缺,無異於緣木求魚,無疑是為國內醫療環境埋地雷。
咳嗽咳不停怎麼辦?秋天的燥熱最傷肺,容易引發咳嗽、咳痰等症狀。雖然咳嗽是人體的保護機制,但若持續超過4週需提高警覺,可能已成為「慢性咳嗽」。慢性咳嗽原因多元,許多人誤以為只是感冒未癒,因而延誤就醫。建議透過健檢及早檢查,快速釐清病因,才能守護呼吸道健康。
痔瘡在中醫來看就是典型的氣滯血瘀的表現,也就是西醫常常說的微循環障礙,就好像長在小腿的靜脈曲張一樣,只是他發生的位置在私處,常常難以啟齒或忽視它,肛門及其周圍粘膜或皮膚下層分布著靜脈血管叢,當這些正常的生理構造發生血管充血和組織腫脹時就會形成痔瘡。 在肛門腔有一條鋸齒狀的構造,它將兩種不同類型的皮膚分隔開來,在此線以上的皮膚對痛覺不敏感,此線以下的皮膚則對痛的感覺非常靈敏 內痔就是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