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初期出血怎麼辦?先看你是哪一型!中醫教你「安胎2招」先別緊張
懷孕是一件令人十分喜悅的事情,自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許多準媽咪便會開始十分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
延伸閱讀:
現在幸福就好,還是執著於未來?心理師從「童話心理學」分析好壞
孕期出血2~4成孕婦都可能遇到
其中,最讓媽咪擔心的,莫過於孕期中有出血的情形,初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宗翰就說到,大約有2~4成的孕婦都可能發生過孕期出血情況。
而造成出血的原因眾多,前期最需要小心的便是子宮外孕,意指受精卵沒有著床在子宮,可能著床於輸卵管而導致有大量出血且伴有劇烈的腹痛,必須緊急送醫切除,或是施打藥物使胚胎萎縮。
其他像是子宮頸瘜肉造成的出血,若瘜肉不太大的話會擦外用藥觀察即可,假使瘜肉較大且造成持續出血,才會考慮在懷孕期間切除。
而一般最常見的則是懷孕前期的著床不穩定出血,西醫會先給予黃體素安胎,然而有些孕婦吃了黃體素或是打安胎針後會有噁心的副作用,或仍有出血不止的情形,便會轉往中醫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懷孕了,為什麼留不住寶寶?解析「9大流產原因」:高齡孕婦常見這種
孕期出血,分成氣血虛弱與血熱
周宗翰將孕期裡的出血稱為「胎漏」、「妊娠下血」或是「胎動不安」,引發的原因可能為氣血虛弱或是血熱。
- 氣血虛弱:氣血虛弱通常是出現在工作較為勞累或是食慾不佳的狀況,氣無法固攝住血而使血下漏,這類型通常出血量不多,多呈淡粉紅色,其面色通常蒼白無血色,容易疲勞,甚至會伴隨些微腰痠或是腹部下墜的感覺。這類型的要較為小心,需要立即滋補氣血並多休息,也要停止搬重物或是四處奔波,以免進而演變成流產。
- 血熱:而血熱則多出現在原本就是熱性體質的婦女,平常就容易口乾舌燥、冒痘,孕後若又多吃燒烤辣炸類的食物,或是心理壓力過大導致氣鬱化火、化熱,便會造成便祕、心煩失眠,以及熱迫血行。這類型的出血量可能會較氣血虛弱型多,顏色也會較為鮮紅,血熱型的孕婦千萬不能再進補過多溫熱之品,以免火上加油,使得胎動更為不安。
血虛弱型的出血,建議臥床為佳
周宗翰分享對於氣血虛弱型的出血,臨床方藥多採用聖愈湯去補益氣血,並會酌加菟絲子、桑寄生等固胎藥物,如果出血的同時還伴隨明顯下墜感的話,則會建議孕婦臥床並利用「臍療」的方式來幫助固胎。
肚臍是中醫經絡中的神闕穴,理論認為臍通百脈,為十二經脈始生,透過敷臍可讓藥物的作用迅速傳至經脈,以達到有止血安胎之效。
「臍療」這麼做可安胎
材料:生地15公克、阿膠15公克、艾葉末15公克
作法:先將生地熬煮取汁,再趁熱加入阿膠攪拌使其溶解,將略稠的湯汁淋上艾葉末攪拌,放溫後揉捻成團狀,敷在清潔乾淨的肚臍上方。
血熱型的出血,中藥飲來清熱涼血
血熱型的出血,臨床則會採用以保陰煎去清熱涼血,加減旱蓮草、仙鶴草等涼血止血藥物去做治療。若是熱象明顯,可利用黃芩和白朮煮水飲用,黃芩可清熱,配合健脾的白朮,可防黃芩的苦寒損傷脾胃,兩者合用有安胎之效。
中藥飲這麼做防出血
材料:黃芩片2~3片、白朮片1~2片、水500毫升
作法:將黃芩及白朮洗淨後,注入500毫升沸水,浸泡10~15分鐘後,放溫飲用。
周宗翰說到,飲食方面則盡量避免具有活血成分,或是會使子宮收縮的食物,例如山楂、黑木耳及螃蟹,其餘像是麻油雞、當歸鴨等食補也請暫停食用,以防過於燥熱而使動血、下血。
總之,懷孕期間最重要的是保持平穩的情緒,以及勿過度勞累,若發現出血量持續增加,或是同時伴隨腹痛,別只是臥床休息而已,一定要前往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檢查才行。
(本文獲媽媽寶寶授權轉載,原文為:懷孕初期出血了,怎麼辦?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懷孕前期的「這個原因」!)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