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乳房有腫塊怎追蹤?最新微創取樣不留外觀傷痕、助女性安心診斷
隨著乳癌篩檢及自我檢查意識提升,越來越多女性在檢查或觸摸到乳房腫塊時,難免擔心是否為惡性腫瘤。維馨乳房外科醫院顧問醫師歐陽賦指出,雖然臨床上年輕女性的乳房腫塊多屬良性,但無論良性或惡性,都應透過取樣並送交病理檢查,才能獲得最準確的診斷。由於醫師對腫瘤良惡性的初步判斷,主要依據影像與外觀特徵,然而這些仍屬臨床經驗法則,唯有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是否含有癌細胞。只是,許多女性在面對「是否需要取樣」的決定時,常因擔心留下疤痕或影響外觀而猶豫不決,這份心理負擔反而成了延誤診斷的最大障礙。
傳統切開取樣代價不小,患者往往擔憂卻步
歐陽賦醫師指出,良性腫瘤在影像檢查上通常呈現邊界清楚、形狀規則、結構均勻的特徵;相反地,若邊界模糊或形態不典型,則需提高對惡性病變的警覺。 不過,他也提醒,這些判斷多屬臨床經驗法則,即使外觀看似良性的腫塊,仍有可能隱藏癌細胞,因此最終仍必須透過病理檢查才能確認。
歐陽醫師進一步說明,為了進行病理檢查,醫師需要取出腫瘤或部分組織送交病理科分析。過去常見的作法是採外科手術切除,雖然能取得足夠樣本,但切口較大,容易在乳房留下明顯疤痕,甚至造成局部凹陷,且術後恢復時間長。許多患者因此猶豫不決,擔心僅為確診卻需承受傷痕,反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臨床現已可透過微創手術結合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導引,以真空輔助取樣技術完成檢查。 歐陽賦醫師表示,這項技術僅需極小的穿刺傷口,大小如針孔,通常無需縫合,術後恢復快速,對外觀幾乎沒有影響,也大幅降低病患的心理壓力。
影像導引微創取樣:傷口精準定位減少破壞
歐陽賦醫師分享,近期有一位在紐約科技公司任職的40多歲女性,於美國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時,發現乳房深層、緊貼胸壁處有一群鈣化點。由於影像顯示具有惡性可能,當地醫院先嘗試以立體定位方式取出鈣化點,但未能成功,因此建議她以開刀方式切除。然而,該名患者乳房組織相當豐厚,若採開刀方式,需從表層一路深入至病灶,不僅切口大、組織破壞多,外觀影響明顯,術後恢復也較為辛苦,且治療費用更是台灣的數十倍。
後來她得知維馨乳房外科醫院具備獨特的影像導引技術,能結合微創取樣方式進行精準取樣,於是立即訂機票返台求診。歐陽賦醫師僅透過乳房表面一個極小的穿刺口,即可直達病灶,完整取出鈣化點。整個手術無需縫合,隔天即可恢復日常生活。她術後立即搭機返美,而後續病理檢查結果也證實為良性,不需再進一步手術治療。
歐陽賦醫師強調,正確診斷的關鍵不在於取樣數量,而是能否精準取得可疑部位的組織。 即使病灶位於乳房深處或貼近胸壁,只要導引條件合適,也能順利取得足夠樣本供病理檢驗,真正達到「快速、準確、無痕、傷口小」的診療目標。
多發性纖維腺瘤更須留意是否有癌變可能
歐陽賦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部分年輕女性會同時出現多顆乳房腫瘤。從影像上來看,多數屬於良性,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不過,他也提醒,「會被建議追蹤,就代表醫師無法完全保證這些病灶永遠維持良性。」事實上,當腫瘤數量多時,要在每次檢查中精準比較每一顆腫瘤的大小或變化,幾乎是不可能的。有時若新長出惡性的小腫瘤混雜其中,反而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癌症的早期治療。
他強調,追蹤必須是「有實質效益」的追蹤,除了定期觀察既有腫塊,也應確保新出現的病灶能被及時發現。若能透過微創取樣技術,在單一極小切口下就能釐清多個可疑病灶,不僅可降低外觀損傷,也能更精準地排除潛在的惡性變化。
歐陽賦醫師呼籲,4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篩檢,及早掌握健康狀況。他進一步指出,當影像檢查顯示有腫塊或顯微鈣化點時,雖然多數為良性,但唯有透過取樣與病理檢查,才能真正確認病灶性質,解除不確定的疑慮。隨著微創取樣技術日益普及,女性在追求準確診斷的同時,也能兼顧外觀與心理的舒適,達到「早期發現、安心診斷、無痕處理」的理想境界。
.jpg)
圖/維新乳房外科醫院導入「安可兒真空輔助微創取樣系統」,象徵醫院持續精進、追求國際級標準的決心,同時展現對推動女性健康的長期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