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患者在接受手術、化療、放療及荷爾蒙治療的過程中,往往同時面臨疲倦、噁心、手腳麻木、皮膚不適與睡眠障礙等多重副作用。臨床上也發現,部分病友因不適反應強烈,一度產生想放棄治療的念頭。醫師指出,中醫輔助治療可有效緩解常見不適、提升治療耐受度,協助患者更穩定地完成整體療程。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許多患者在接受手術、化療、放療及荷爾蒙治療的過程中,往往同時面臨疲倦、噁心、手腳麻木、皮膚不適與睡眠障礙等多重副作用。臨床上也發現,部分病友因不適反應強烈,一度產生想放棄治療的念頭。醫師指出,中醫輔助治療可有效緩解常見不適、提升治療耐受度,協助患者更穩定地完成整體療程。
乳頭出現分泌物是常見的乳房症狀,要怎麼判斷是否為乳癌呢?台灣乳癌權威、台北醫學大學外科教授杜世興於《乳癌路上不孤單》一書中,以「診療室的生命故事」為題,娓娓道出乳癌病患在確診與治療歷程中所經歷的真實心聲,也涵蓋了許多與乳癌診療相關的重要知識與進展,並導入乳房疾病的正確治療觀念,免於面對乳房疾病徬徨無助的窘境。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著乳癌篩檢及自我檢查意識提升,越來越多女性在檢查或觸摸到乳房腫塊時,難免擔心是否為惡性腫瘤。維馨乳房外科醫院顧問醫師歐陽賦指出,雖然臨床上年輕女性的乳房腫塊多屬良性,但無論良性或惡性,都應透過取樣並送交病理檢查,才能獲得最準確的診斷。由於醫師對腫瘤良惡性的初步判斷,主要依據影像與外觀特徵,然而這些仍屬臨床經驗法則,唯有病理檢查才能確定是否含有癌細胞。只是,許多女性在面對「是否需要取樣」的決定時,常因擔心留下疤痕或影響外觀而猶豫不決,這份心理負擔反而成了延誤診斷的最大障礙。 傳統切開取樣代價不小,患者往往擔憂卻步 歐陽賦醫師指出,良性腫瘤在影像檢查上通常呈現邊界清楚、形狀規則、結構均勻的特徵;相反地,若邊界模糊或形態不典型,則需提高對惡性病變的警覺。 不過,他也提醒,這些判斷多屬臨床經驗法則,即使外觀看似良性的腫塊,仍有可能隱藏癌細胞,因此最終仍必須透過病理檢查才能確認。 歐陽醫師進一步說明,為了進行病理檢查,醫師需要取出腫瘤或部分組織送交病理科分析。過去常見的作法是採外科手術切除,雖然能取得足夠樣本,但切口較大,容易在乳房留下明顯疤痕,甚至造成局部凹陷,且術後恢復時間長。許多患者因此猶豫不決,擔心僅為確診卻需承受傷痕,反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臨床現已可透過微創手術結合超音波或乳房攝影導引,以真空輔助取樣技術完成檢查。 歐陽賦醫師表示,這項技術僅需極小的穿刺傷口,大小如針孔,通常無需縫合,術後恢復快速,對外觀幾乎沒有影響,也大幅降低病患的心理壓力。 影像導引微創取樣:傷口精準定位減少破壞 歐陽賦醫師分享,近期有一位在紐約科技公司任職的40多歲女性,於美國進行乳房攝影檢查時,發現乳房深層、緊貼胸壁處有一群鈣化點。由於影像顯示具有惡性可能,當地醫院先嘗試以立體定位方式取出鈣化點,但未能成功,因此建議她以開刀方式切除。然而,該名患者乳房組織相當豐厚,若採開刀方式,需從表層一路深入至病灶,不僅切口大、組織破壞多,外觀影響明顯,術後恢復也較為辛苦,且治療費用更是台灣的數十倍。 後來她得知維馨乳房外科醫院具備獨特的影像導引技術,能結合微創取樣方式進行精準取樣,於是立即訂機票返台求診。歐陽賦醫師僅透過乳房表面一個極小的穿刺口,即可直達病灶,完整取出鈣化點。整個手術無需縫合,隔天即可恢復日常生活。她術後立即搭機返美,而後續病理檢查結果也證實為良性,不需再進一步手術治療。 歐陽賦醫師強調,正確診斷的關鍵不在於取樣數量,而是能否精準取得可疑部位的組織。 即使病灶位於乳房深處或貼近胸壁,只要導引條件合適,也能順利取得足夠樣本供病理檢驗,真正達到「快速、準確、無痕、傷口小」的診療目標。 多發性纖維腺瘤更須留意是否有癌變可能 歐陽賦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部分年輕女性會同時出現多顆乳房腫瘤。從影像上來看,多數屬於良性,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蹤。不過,他也提醒,「會被建議追蹤,就代表醫師無法完全保證這些病灶永遠維持良性。」事實上,當腫瘤數量多時,要在每次檢查中精準比較每一顆腫瘤的大小或變化,幾乎是不可能的。有時若新長出惡性的小腫瘤混雜其中,反而容易被忽略,導致延誤癌症的早期治療。 他強調,追蹤必須是「有實質效益」的追蹤,除了定期觀察既有腫塊,也應確保新出現的病灶能被及時發現。若能透過微創取樣技術,在單一極小切口下就能釐清多個可疑病灶,不僅可降低外觀損傷,也能更精準地排除潛在的惡性變化。 歐陽賦醫師呼籲,40歲以上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篩檢,及早掌握健康狀況。他進一步指出,當影像檢查顯示有腫塊或顯微鈣化點時,雖然多數為良性,但唯有透過取樣與病理檢查,才能真正確認病灶性質,解除不確定的疑慮。隨著微創取樣技術日益普及,女性在追求準確診斷的同時,也能兼顧外觀與心理的舒適,達到「早期發現、安心診斷、無痕處理」的理想境界。 圖/維新乳房外科醫院導入「安可兒真空輔助微創取樣系統」,象徵醫院持續精進、追求國際級標準的決心,同時展現對推動女性健康的長期承諾!
苗栗56歲黃女士,近幾個月來時常覺得左邊乳房有異物,原先不以為意,但近期開始明顯觸摸到硬塊且有痛感,因此到大千綜合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左邊乳房有個近10公分腫瘤,原以為僅是一般乳腺癌,但經手術切除,病理報告顯示為罕見肉癌,所幸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持續密集追蹤狀況。
Trop- 2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為乳癌目前最新型態的治療藥物,許多癌友不僅期待透過創新藥物改善治療情況,也希望有健保支持降低經濟負擔。10月為國際乳癌防治月,健保署也為癌友帶來「接二連三」的好消息:繼三陰性乳癌第二線健保給付Trop- 2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後,自114年10月1日起,部分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HR+/HER2-)乳癌患者的第三線Trop- 2 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也獲得健保給付,替癌友省下逾百萬藥費。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表示:「感謝健保署回應『局部晚期或轉移性的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一年內快速惡化患者』的治療需求,讓癌友不因藥費無法接受創新療法,有望延長存活期。這也展現政府推動2030年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實現『健康臺灣』願景的決心。」 台灣最大宗乳癌亞型-荷爾蒙(HR) 陽性、HER2陰性 晚期病人盼到治療曙光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乳癌連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其中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乳癌病人占比超過六成,為最常見亞型。此類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患者會使用荷爾蒙療法合併CDK 4/6細胞週期抑制劑或接續mTOR抑制劑作為第一、二線治療選擇。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在治療一年內會對這種治療產生抗藥性,一旦惡化在過去僅能接受傳統化療作為第三線治療選擇。陳芳銘教授補充,相較於三陰性乳癌,HR+/HER2-患者在化療上的反應普遍較差,耐受性與生活品質也易受影響。反觀Trop-2 ADC治療下,病人可望獲得更長的疾病無惡化存活期,無明顯不適副作用,為這群癌友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45歲病人歷經二線治療無效、化療副作用無法承受 接續Trop-2 ADC治療後腫瘤明顯縮小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主任李忠良指出,約有10~15% HR+/HER2-乳癌患者在使用CDK4/6抑制劑後,容易於治療的一年內產生抗藥性、病情惡化。他分享門診中一名45歲職業女性案例,診斷時即為肝轉移晚期,接受CDK 4/6抑制劑治療後腫瘤仍持續變大,改用化療後則出現明顯副作用,病人難以承受。所幸,後續第三線使用Trop-2 ADC治療,兩個月內癌症指數明顯下降、腫瘤縮小,目前已穩定治療半年以上,未出現明顯副作用。 Trop-2 ADC助亞洲病患延命達21.1個月 三線使用藥物接力策略更完整 根據國際臨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Trop-2 ADC治療的亞洲組患者(含台灣)此一次族群,整體存活期可延長至21.1個月,相較化療組多出8.8個月,且副作用相對輕微。李忠良主任補充,Trop-2 ADC不需基因檢測即可使用,是種結合標靶與化療特性的複合體藥物,利用抗體的專一性,將化療藥物送進癌細胞,精準擊殺癌細胞,並產生旁觀者效應。作為第三線治療選擇,比傳統化療更具選擇性與耐受性,治療品質也明顯提升。 健保擴大給付 每年逾700癌友受惠 有助醫療平權並降低乳癌死亡率 本次給付上路後,預估未來五年每年將有超過700名乳癌患者受惠,可望大幅減輕癌友與其家庭的負擔。乳癌患者以年輕型與停經前女性居多,她們多是家庭與職場的支柱。陳芳銘教授表示:「我要向這群女性致敬,因為每一線的治療,都是病人鼓起一次勇氣的挑戰,這次有了健保給付的支持,只要放心與醫療團隊好好溝通、不要放棄,就有機會創造生命可能。」
根據國健署資料,「乳癌」為我國婦女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發生高峰約在45至69歲之間,每年有上萬名婦女被診斷罹患乳癌,超過2千人失去性命。醫師建議平時應保持規律運動、減少高脂飲食、飲酒及養成自我檢查的習慣,40至74歲女性可善用政府提供2年1次公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守護自身健康。
「乳房纖維腺瘤」是常見的良性乳房腫瘤,主要發生在年輕女性身上,尤其是15~35歲之間。當乳房檢查發現腫塊時,患者常會擔心是否需要開刀?不用開刀真的沒沒問題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醫師白映俞分享乳房纖維腺瘤的成因、症狀以及診斷方法,幫助民眾正確認識乳房纖維腺瘤。
2025年10月19日,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aiwan Breast Cancer Alliance, TBCA)於台北舉辦「2025點亮雙色粉紅絲帶 定期乳篩是妳的事」記者會,號召全國女性共同響應乳癌防治月行動。活動邀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林莉茹組長、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玉芬、立法委員陳菁徽及金曲歌后秀蘭瑪雅等重量級貴賓出席,一同呼籲40歲至74歲的女性定期進行乳房攝影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守護自己的健康與家庭幸福。 每年10月TBCA都會舉辦年度「雙色粉紅絲帶」宣導活動,象徵乳癌防治的雙重意涵—粉紅代表首次罹癌女性,紫色代表復發的病友,提醒女性關注自身健康。今年更提出年度健康倡議口號:「40–74是妳的事!」,提醒所有40至74歲的女性,定期乳房篩檢不僅是健康責任,更是愛自己的行動。TBCA理事長黃淑芳表示,乳癌已連續多年蟬聯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且呈現年輕病友增加的趨勢。自114年起,公費乳癌篩檢已擴大至40歲至74歲婦女每兩年一次免費篩檢,但目前仍有超過三成符合資格的女性從未接受過乳房攝影檢查。她強調:「乳癌篩檢是每位女性的健康責任,早一步行動,就能多一分安心」。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林莉茹組長指出,政府推動乳癌防治多年,早期發現可有效提升治療成效與存活率。感謝TBCA長期扮演政府與民間之間的重要橋樑,也感謝縣市政府透過多元管道持續傳達篩檢資訊,讓篩檢資源更貼近社區婦女生活。114年擴大癌症篩檢,目前篩檢人數破百萬,達歷史新高。要特別提醒國人多運動、均衡飲食、定期篩檢。即使不幸罹癌也不要驚慌,用藥有政府支持,大家一起為乳癌防治努力。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玉芬也表示,市府將持續關懷女性健康,也呼籲大家關注身邊女性的健康,實踐「從社區到家庭,守護每一位女性」的目標。 立法委員陳菁徽表示,面對乳癌年輕化趨勢,政府應持續檢討篩檢政策與用藥給付,讓每位病友都能獲得即時與公平的治療機會。她也肯定TBCA多年來的倡議成果,成功推動乳癌篩檢年齡下修、新藥給付及癌症病友凍卵補助等政策進展,讓防治工作更貼近病友實際需求。未來將持續與協會攜手推進放寬健保用藥給付限制、癌友工作權、心理支持方案等病友權益倡議。活動壓軸是金曲歌后秀蘭瑪雅現場清唱「我只在乎你」為所有病友與家屬送上祝福。她感性表示:「希望我在乎的每一個你,都記得提醒身邊每一個你在意的人『定期篩檢』的重要」。 會後,現場由來自全台各地的乳癌病友家庭、志工與醫護夥伴,共同排列出象徵希望與堅韌的粉紅絲帶大型圖騰,象徵病友彼此間的支持與社會大眾的共同守護。理事長黃淑芳最後強調:「乳癌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希望透過今天的活動,讓更多女性知道,『40–74是妳的事,乳篩更是妳的事!』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就能點亮自己的粉紅希望。」 圖/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集結400位來自全台的病友及其家人排出大型粉紅絲帶圖騰,呼籲女性定期乳篩守護健康。(圖片來源: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