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台灣乳癌發生率20年翻倍!醫揭「致病警訊」:逾3成女性終身未篩檢

台灣乳癌發生率20年翻倍!醫揭「致病警訊」:逾3成女性終身未篩檢#乳癌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衛福部2023年癌症死因統計,平均每天有8位女性因乳癌失去生命,死亡率高居女性10大癌症第2位。醫師指出,國人乳癌發生率過去20年間增加2倍,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等先進國家般下降,呼籲政府推動3大行動,目標是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乳癌死亡率2.5%。

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 300乳癌病友組Breast Pink 展現粉紅女力精神

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 300乳癌病友組Breast Pink 展現粉紅女力精神#乳癌

為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呼籲國人乳癌篩檢之必要性,台灣癌症基金會邀請300乳癌家庭組成「Breast Pink 2025 粉紅女力護乳自行車隊」,於今日(9/27)聚集馬場町紀念公園,藉由運動展現粉紅力量,彼此陪伴、勇敢向前,活動沿途不僅可以欣賞到台北河濱公園美景,更能舒緩乳癌病友身心靈,緩和因生病而緊張壓抑的心情,有效維持乳癌病友生活品質。 台灣乳癌較全球嚴峻 病友展現粉紅女力勇敢跨越障礙的精神,是防治關鍵力量!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下的GLOBOCAN的數據,2022年女性乳癌新增案例約230萬人(每10萬人口發生率為46.8)、因乳癌死亡約為67萬人(每10萬人口死亡率為12.7),而相較於台灣,根據國民健康署2022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年增17,366人,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92人;而乳癌死亡人數為2,834人,死亡率則為每10萬人口13.1人,不論發生率或死亡率皆比世界平均值高出。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周旭桓醫師指出,台灣乳癌連續20年為國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雖然比世界平均值高,但分析各國發生率,其實先進國家的發生率都普遍高甚至高出台灣,例如美國、澳洲、英國等,其中原因就是乳癌篩檢率高,可以篩檢出初期乳癌,因此這些國家相對死亡率也低,換言之,未開發國家的乳癌發生率低,相對死亡率高,因為篩檢率低,發現乳癌時期晚,相對存活率就低,在台灣醫療發達,如果0~1期5年存活率可高達約100%,但若第4期才發現,則僅剩下39.2%,因此定期乳房X光攝影檢查非常重要,國健署統計定期接受檢查可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進而降低乳癌死亡率達41%,且今年開始,公費乳房X光攝影檢查年齡由原45~69歲擴大至40~74歲,嘉惠更多不同年齡層,乳癌發展過程常緩慢、無痛感,唯有定期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乳癌死亡風險降至最低。 對抗女性公敵乳癌 陪伴是乳癌病友最佳利器  規律運動降低罹癌風險及復發  體育主播王人瑞,得知當時是女友的妻子Ruby罹患乳癌,於是挪出更多時間陪伴,以愛相陪走過治療路,真實故事溫暖人心。他說:愛,不是退縮,而是陪伴一起挑戰。乳癌治療不論手術或是化放療過程,都會伴隨很多副作用,其包括疲倦感、白血球降低、疼痛還有噁心沒胃口及淋巴水腫等等,這些劇烈變化不僅造成生理身體器官上變化之外,更影響癌友心理情緒,連帶生活品質惡劣及難以忍受的痛苦,這種惡性循環將會影響整個乳癌治療療程,甚至中斷治療,造成病情惡化,嚴重也會影響存活率體育主播王人瑞有感而發,適時的陪伴,注意力轉移是一種可以減輕疼痛及平撫情緒的不錯方法,當在治療過程中多多少少會有焦慮、疼痛不適感,我就會規劃在太太能力範圍下的小旅行、小約會等。讓Ruby可以轉移注意力,讓一些對「癌症」上的負向情緒,透過陪伴、產生共同的話題性、反轉成正向支持性的關係,這能平衡在罹癌時期的負向情緒。慢慢讓Ruby誠實面對目前癌症帶來的課題,學習珍惜當下的生活,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全新生活,這是很有意義的心理轉化過程,大家互相珍惜陪伴、也可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將會是有助於乳癌治療的利器。 乳癌專科醫師朱家慧,同時是「極限鐵人」,以運動家精神鼓勵病友勇敢檢查與治療。她說:醫師不只是專業,更用行動鼓舞病友衝破極限。我一直在診間告訴治療中的乳癌病友們,一定要保持運動習慣,治療過程都會伴隨著疲憊、骨質疏鬆等副作用,規律運動可以加強體力及肌力,減少副作用的產生,且運動能促進腦內啡分泌,降低焦慮與憂鬱。而運動亦可幫助減少復發,面對乳癌病友最擔心的復發問題,如有規律運動比沒運動的病友,可有效降低復發率以及降低40%乳癌死亡率。 朱醫師強調,國人都知道運動對健康帶來的好處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即是降低20%罹患癌症的風險,每天規律的運動30分鐘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乳癌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同時可達到體重控制效果,需要進行減重者,減少2到9公斤的體重,可使乳癌風險降低10%到15%。 響應10月國際乳癌防治月 300乳癌家庭齊出發 踩出健康與關心 「粉紅女力護乳自行車隊」活動,由台灣癌症基金會與長庚醫院向日葵關懷聯誼會攜手合辦,期待透過騎腳踏車活動呼籲國人:乳癌可以透過X光乳房攝影篩檢,提早發現及早治療,不只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率,也能降低乳癌死亡率!現場集結超過3百位乳癌病友、家屬共同守護女性健康,一起陪伴乳癌病友邁向康復,同時也提醒運動防癌觀念,鼓勵民眾透過騎腳踏車方式抒發壓力,以降低乳癌發生率,維持規律運動,定期乳癌篩檢,讓身體保持健康體態。對於乳癌病友,適量且規律的運動更能降低治療副作用,降低復發機率,有助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兼國策顧問 簡文仁老師呼籲,乳癌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從生活中落實「護乳5招」,就可以有效降低7成的乳癌風險,這5招分別就是: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避免晚生育、定期乳癌篩檢、遠離菸檳,只要確實實踐這些健康守則,就能大幅降低乳癌威脅,守護自己的健康。    圖/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兼國策顧問 簡文仁老師親自示範動作,鼓勵民眾實踐「全民練5功」—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定期篩檢、遠離菸檳—可降低約七成乳癌風險,有效守護健康。 圖/左起:乳癌專科醫師朱家慧、體育主播王人瑞、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周旭桓醫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李碧慧、臺北市政府體育局主秘羅國偉、國策顧問暨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委員簡文仁老師,一同響應國際乳癌防治月,300乳癌病友組Breast Pink 展現粉紅女力精神。

乳癌化療當心後遺症!她「周邊神經病變」四肢如刀割痛⋯醫教1招緩解

乳癌化療當心後遺症!她「周邊神經病變」四肢如刀割痛⋯醫教1招緩解#乳癌

30歲李小姐在半年前確診乳癌,接受手術後展開化學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她逐漸出現手腳脹痛與麻木感,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嚴重干擾睡眠,即使化療結束症狀仍未緩解。醫師建議她接受乳癌術後復健與神經傳導檢查,在排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與腎功能障礙等常見危險因子後,確診其不適症狀是由化療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

乳癌「乳房重建」當心皮膚壞死、發炎!醫建議用「它」沖洗:保住義乳

乳癌「乳房重建」當心皮膚壞死、發炎!醫建議用「它」沖洗:保住義乳#乳癌

58歲黃女士因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切除並同時植入矽膠義乳,術後初期恢復良好,但2個多月後出現局部疼痛與紅腫,抗生素治療無效且症狀加劇。所幸經整形外科醫療團隊評估,為她置入兩條導管,每日以生理食鹽水進行義乳沖洗,3天後紅腫緩解,1週後順利出院,義乳也得以保留。

高醫揭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5年過關」迷思 持續追蹤成保命關鍵

高醫揭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5年過關」迷思 持續追蹤成保命關鍵#乳癌

早期乳癌術後16年也可能復發!今年72歲張女士曾經是安養機構的照護人員,工作壓力大,51歲時察覺左側乳房有異樣,檢查確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無淋巴結轉移,並接受完整的手術與藥物治療。沒想到,術後規律追蹤16年後,姐妹相繼過世,看護高齡母親的壓力變大,某日攙扶跌倒的鄰居婆婆時感覺「閃到腰」,就醫檢查已是乳癌併發骨轉移,打破「追蹤5年就過關」的刻板印象。不過,張女士不放棄,為了心愛的先生與兒子,積極配合醫囑,規律治療與追蹤,持續與乳癌對抗。 乳癌多年來穩居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每年約有1.5萬人新確診乳癌,其中以「荷爾蒙陽性乳癌」占約6至7成居冠。據統計,乳癌的好發年齡為57歲,此時女性正值肩負家庭與職場責任的關鍵階段,一旦確診,對人生規劃與家庭結構都是重大衝擊。 乳癌治療策略須依病情期別調整,早期著重根治,晚期則以延長存活與提升生活品質為主。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的陳芳銘教授指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0至3期)在治療上主要力求「根治或完全緩解」,常見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放射治療、化療、荷爾蒙治療與標靶治療;不過,若病情進展至第4期、出現遠端轉移或無法以手術切除等方式,則會將治療著重在延緩惡化、維持生活品質,採用全身性治療控制病情。 無淋巴轉移就能安心?小心荷爾蒙陽性乳癌「溫和」外表下的復發暗流 陳芳銘理事長說,由於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生長速度較慢、治療反應普遍良好,不少病友都認為它屬於相對「溫和」的乳癌,誤以為只要撐過5年就能畢業,忽略其具長程復發風險特性。國際研究早已證實荷爾蒙陽性乳癌存在長程復發風險,甚至有超過半數個案在5年過後才復發,顛覆傳統「5年過關」觀念。 圖說/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陳芳銘教授 對抗荷爾蒙陽性乳癌是場耐力賽,在治療結束後,長期追蹤更是鬆懈不得。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侯明鋒教授表示,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並不如外界想像般「安全」,不僅復發時常以「遠端轉移」為主,確診時淋巴轉移數越多,轉移至其他器官的風險及死亡率均雙雙提升;更可怕的是,就算沒有淋巴轉移,同樣存在復發風險。 研究曝逾半病友5年後才復發  符合3指標屬危險族群 侯明鋒理事長表示,一項歷時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顯示,第2期荷爾蒙陽性乳癌病友在確診手術後的20年內,每3人就有1人出現復發或轉移,第3期更是每2人就有1人復發。即使確診時未見淋巴轉移者,每5人仍有1人復發。 圖說/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乳房外科侯明鋒教授 陳芳銘理事長強調,相關研究在在顯示,早期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無論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只要呈現某些指標就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包括:腫瘤直徑超過2公分、年齡低於40歲、細胞分裂指數達20%以上。這類病友即使病情穩定,也應定期回診、依醫囑適度增加治療藥物,嚴密防堵復發風險。 南台灣最強陣容!高醫以病人為中心  打造全方位乳癌守護網 高醫醫療體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委託財團法人高雄醫學大學經營)乳房醫學團隊每年診斷與治療約千例乳癌新發個案,為全台規模最大的乳癌專業團隊之一。高醫團隊長期致力於乳癌的防治推廣、臨床治療與全人照護,推動多專科整合模式,整合整形外科、肝膽內科、牙科、臨床試驗等專業,提供從篩檢到治療的完整照護流程,病人可在一日內完成乳癌篩檢、超音波與切片檢查,並依需求進行微創手術、乳房切除與個人化重建,同時提供生育保存等服務。 高醫在術中放射治療上累積超過1500例,居南台灣之冠,3年局部復發率僅1.78%。綜觀整體存活率,高醫在第3、4期患者的5年存活率方面,也顯著優於全國及醫學中心平均。未來團隊將持續強化精準醫療與臨床試驗發展,結合專業醫師、多專科治療團隊、社工師與癌症個管師等資源,全面提升癌症篩檢率、陽性追蹤率與整體存活率,為乳癌患者提供更周全的醫療支持與健康保障。

婦罹乳癌乳房切除,痛到像被電擊!醫揭「術後疼痛」發生率高達65%

婦罹乳癌乳房切除,痛到像被電擊!醫揭「術後疼痛」發生率高達65%#乳癌

48歲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術後卻長達半年飽受電擊般的慢性疼痛困擾,雖然回診服用止痛藥但疼痛仍無法緩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問診後,評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後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針劑注射介入治療,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徹底緩解疼痛,讓她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健保擴大癌症標靶藥!攝護腺癌、乳癌、卵巢癌⋯醫:降復發死亡風險

健保擴大癌症標靶藥!攝護腺癌、乳癌、卵巢癌⋯醫:降復發死亡風險#乳癌

衛福部健保署自2025年6月起擴大給付PARP抑制劑,提供符合條件的卵巢癌、乳癌、攝護腺癌患者使用。醫師表示,台灣以2030年癌症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一為目標,積極推動早期篩檢、精準醫療與健保給付政策,此項政策有利於接軌國際治療,不僅幫助癌友在關鍵時刻對症下藥、減輕治療負擔,也為晚期癌症患者帶來更多治療希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