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罹乳癌乳房切除,痛到像被電擊!醫揭「術後疼痛」發生率高達65%

婦罹乳癌乳房切除,痛到像被電擊!醫揭「術後疼痛」發生率高達65%

2025/7/25(2025/7/25 15:40更新)
48歲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術後卻長達半年飽受電擊般的慢性疼痛困擾,雖然回診服用止痛藥但疼痛仍無法緩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問診後,評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後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針劑注射介入治療,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徹底緩解疼痛,讓她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乳癌術後慢性疼痛發生率達65%

施秉成表示,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PPBPS)是一種發生在乳房切除手術後的複雜慢性疼痛疾病,患者常在胸部、上臂或腋下出現中至重度疼痛(疼痛指數4~6分以上),且持續超過3個月不消退,為常見卻易被忽略的慢性疼痛問題。根據國外研究,乳房切除後慢性疼痛的發生率高達20~65%,遠高於一般手術後僅約3%的慢性疼痛發生率。

施秉成說明,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屬於由多重機制引發的神經性疼痛,可能與神經受損後的異常放電、中樞敏化、疤痕沾黏或慢性發炎等因素有關,不僅會產生持續性疼痛,還可能伴隨灼熱、電擊感、刺痛等症狀。

延伸閱讀:
乳癌病人不能吃哪些水果?6大地雷食物少吃!乳癌飲食禁忌一文看懂

術後疼痛7種風險因子

施秉成指出,乳房切除後疼痛症候群在臨床上常見的風險因子包括:

  • 40~50歲以下的年輕女性
  • 接受腋下淋巴廓清術者
  • 術後疼痛未控制良好者
  • 術前已有明顯疼痛者
  • 焦慮及憂鬱傾向病人
  • 基因遺傳
  • 肥胖

施秉成提到,乳房切除後慢性疼痛的生理機制相當多樣,主要包括3種類型:神經再生性疼痛、神經病變性疼痛及感覺性疼痛。此外,慢性發炎反應或心因性疼痛也可能是導致疼痛的機制之一。由於病因複雜,大多與周邊神經損傷有密切關聯,需透過專業醫師評估。

延伸閱讀:
朱芯儀患「這種乳癌」很棘手!醫師建議「1招」降低10%復發率

術後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盡快就醫

施秉成指出,針對此類患者,除了口服藥物治療外,醫師亦可採用超音波導引神經阻斷術,將局部麻醉藥注射於痛覺神經周圍,以中斷異常的神經傳導訊號,達到診斷與治療的雙重效果。對於疼痛頑強難解的個案,亦可考慮施行電燒治療,通常可有效緩解疼痛約半年,若疼痛復發可反覆執行。

由於年齡、基因、手術方式等都是無法控制的風險因子,因此唯一預防方式就是控制好術後疼痛。施秉成提醒,若術後疼痛持續超過3個月,或在手術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疼痛惡化情形,應儘早前往疼痛科門診,由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與治療,避免轉為慢性疼痛影響生活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