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

低頭族日常肩頸痠痛  王浩洸醫師曝神經壓迫警訊:關鍵在於「最適合你的治療」

低頭族日常肩頸痠痛 王浩洸醫師曝神經壓迫警訊:關鍵在於「最適合你的治療」#慢性疼痛

現代人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盯電腦螢幕,肩頸痠痛幾乎成為文明病。義大醫院神經外科科長王浩洸醫師指出,這些姿勢讓頸椎長期受力不均,長期可能造成椎間盤退化或突出,導致神經受壓迫,出現「神經根型」或「脊髓型」症狀。若輕忽不理,恐導致慢性疼痛、手腳麻木甚至永久神經損傷。 兩大症狀警訊:從痠痛到麻木都是神經壓迫信號 王浩洸醫師說明,「神經根型症狀」是椎間盤或骨刺壓迫到單側神經根造成,常見於低頭族或長時間辦公族。患者會感到單側肩頸、手臂麻木或刺痛,疼痛有時沿著手臂一路放射至手指,甚至出現肌力下降。 若壓迫部位更靠近脊髓,則屬「脊髓型症狀」。除了肩頸痛外,患者可能同時出現手腳麻木、走路不穩、扣扣子困難等精細動作障礙。王醫師提醒:「手腳同時麻或步態不穩,就是脊髓壓迫的警訊,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避免神經永久損害。」 頸椎間盤問題不容輕忽 重點不在「最新」而在「最適合」 王浩洸醫師強調,頸椎間盤問題不容輕忽,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手術,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同一種手術。從症狀分辨、影像診斷到保守治療與手術選擇,每一階段都需專業評估與個別化判斷。 「重點不是選擇最新的方式,而是選擇最適合你的方案。」王浩洸醫師指出,有些患者藉由藥物與物理治療即可改善,若為脊髓壓迫或長期無效者,則可考慮微創減壓或椎間盤置換等手術。治療後仍須搭配姿勢矯正與復健,才能避免復發。 四大治療方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 藥物治療 初期可使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或維生素B群來減緩疼痛與發炎反應。若急性期疼痛劇烈,可由醫生開立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王浩洸醫師表示藥物僅作為緩解之用,仍須找出根本原因。 2. 物理治療 透過頸椎牽引、熱敷、電療或深層肌肉放鬆,可改善血流與減輕神經受壓。規律訓練頸部穩定肌群,能有效防止症狀惡化。但王醫師提醒,動作必須在專業治療師指導下執行,避免過度拉扯造成二次傷害。 3. 姿勢與生活調整 預防復發的關鍵在於「習慣」。建議坐姿工作一段時間後都需要做基礎伸展,螢幕應與眼睛等高,手機不宜低頭滑太久。睡眠時選擇支撐度適中的枕頭,維持頸椎自然曲線。 4. 注射治療 若神經發炎明顯,可在影像導引下施行神經根阻斷或椎間關節注射,直接將藥物注入病灶以降低發炎與疼痛。王浩洸醫師指出,此為輔助療法,仍須與物理治療並行,才能獲得長期穩定效果。 若肩頸痠痛持續兩週以上未改善,或伴隨手腳麻木、無力、平衡不穩等現象,王浩洸醫師建議,若發生此情形應儘速接受X光或核磁共振(MRI)檢查,以確認是否神經受壓。 王浩洸醫師也強調:「許多患者誤以為只是肌肉僵硬,其實是頸椎在求救。」早期發現、正確診斷並採取個別化治療,能讓神經恢復良好功能。王醫師最後提醒,低頭族肩頸痠痛看似小毛病,實則是現代人神經壓迫最常見的警訊之一。無論是採取藥物、復健、注射或手術哪種方式或複合式療程,關鍵不在治療方式多新,而在醫師是否為你找到最適合的解方。只有在專業醫療指導下,患者搭配調整姿勢、維持活動與健康生活習慣,頸椎健康才能真正回到平衡狀態,遠離慢性疼痛的日常。 圖/具神經外科專科,擅長腦血管疾病、腦腫瘤、顱底腫瘤、頭部外傷、脊椎損傷和微創脊椎手術的義大醫院神經外科部科長王浩洸醫師。(王浩洸醫師提供)

婦罹乳癌乳房切除,痛到像被電擊!醫揭「術後疼痛」發生率高達65%

婦罹乳癌乳房切除,痛到像被電擊!醫揭「術後疼痛」發生率高達65%#慢性疼痛

48歲林小姐因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術後卻長達半年飽受電擊般的慢性疼痛困擾,雖然回診服用止痛藥但疼痛仍無法緩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經台北慈濟醫院疼痛科主任施秉成問診後,評估林小姐是乳房切除後的疼痛症候群,予以針劑注射介入治療,阻斷該處痛覺神經的傳導,徹底緩解疼痛,讓她得以重拾正常生活。

坐骨神經痛與天氣有關?研究揭「1原因」導致不適感:這族群更明顯

坐骨神經痛與天氣有關?研究揭「1原因」導致不適感:這族群更明顯#慢性疼痛

春天的天氣忽冷忽熱,每當天氣變化時,曾經受過傷的膝蓋、腰部就隱隱作痛,連坐骨神經痛也變得嚴重,讓人不論坐著躺著都不舒服?根據研究指出,低氣壓和高濕度會使組織膨脹,減少神經周圍的空間,可能引起不適感。對此,醫師表示,可以透過採取適當預防和管理措施,緩解因天氣變化引起的不適。

別只靠止痛藥!營養師教5招「疼痛飲食管理」技巧:吃對緩解慢性疼痛

別只靠止痛藥!營養師教5招「疼痛飲食管理」技巧:吃對緩解慢性疼痛#慢性疼痛

疼痛是身體很重要的生理反應,能提醒我們身體正在受傷或處於疾病當中,但當疼痛持續反覆3個月以上,就有可能是慢性疼痛。不過營養師指出,想舒緩慢性疼痛除了藥物治療,吃對食物也能幫助緩解,這是因為在慢性疼痛患者體內,可能缺乏特定影響素,造成持續性的慢性發炎而引發疼痛,並提供疼痛管理飲食技巧。

腰痠背痛好不了,恐是呼吸錯誤!教你「肌肉穩定術」4步驟正確呼吸

腰痠背痛好不了,恐是呼吸錯誤!教你「肌肉穩定術」4步驟正確呼吸#慢性疼痛

慢性肌肉疼痛、關節疼痛是許多人每天面臨的大問題。你是否也曾經有些慢性疼痛,怎麼做都不會改善,吃藥效果很有限,甚至終於決定開刀治療後,竟然還是痛?《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動態神經肌肉穩定術」的用法,幫助達到強化身體、促進神經發育、消除疼痛與預防傷害等目的。

頭痛、下背痛⋯慢性疼痛讓人受不了!醫揭「這招」10分鐘舒緩疼痛

頭痛、下背痛⋯慢性疼痛讓人受不了!醫揭「這招」10分鐘舒緩疼痛#慢性疼痛

長期關節痛、下背痛⋯小心慢性疼痛找上你!等一名56歲男性患者,幾年前因腰椎椎間盤突出開刀,術後持續下背疼痛,休息時也感到很不舒服,甚至無法正常走路,期間也跑了大醫療院所接受針灸及止痛藥物治療,但狀況仍未改善。後續,在朋友介紹下到新竹台大分院復健科就醫,接受高能量雷射治療後下背疼痛逐漸改善,並搭配復健運動強化核心肌群,3個月後工作與日常生活逐漸恢復正常。

900萬台灣人超愛忍痛!調查揭「身體疼痛」3部位:「這年紀」最會忍

900萬台灣人超愛忍痛!調查揭「身體疼痛」3部位:「這年紀」最會忍#慢性疼痛

身體大小疼痛,別用「忍痛」來扛!最新疼痛調查指出,台灣成人有高達5成以上,每週至少出現一次身體部位疼痛,卻有高達9成8習慣性忍痛,以為疼痛忍一忍就會自己好。藥師建議,民眾應把握黃金1小時內先用藥止痛,並諮詢專業醫師找出真正疼痛原因,才能預防轉變為難治癒的慢性疼痛。

全身痠痛就像得公主病?醫揭「纖維肌痛症」5症狀:這點成發病元凶

全身痠痛就像得公主病?醫揭「纖維肌痛症」5症狀:這點成發病元凶#慢性疼痛

「纖維肌痛症」指的是廣泛性的肌肉痛與深部組織疼痛,同時伴隨疲勞、失眠、健忘及情緒問題。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於《全彩圖解 終結慢性疼痛的14堂自救必修課》一書中,整理慢性疼痛的可能原因、症狀與正確治療觀念,配合抗發炎飲食和核心快走法,幫助患者擺脫疼痛,打造無痛好體質。以下為原書摘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