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日常肩頸痠痛 王浩洸醫師曝神經壓迫警訊:關鍵在於「最適合你的治療」
現代人長時間低頭滑手機、盯電腦螢幕,肩頸痠痛幾乎成為文明病。義大醫院神經外科科長王浩洸醫師指出,這些姿勢讓頸椎長期受力不均,長期可能造成椎間盤退化或突出,導致神經受壓迫,出現「神經根型」或「脊髓型」症狀。若輕忽不理,恐導致慢性疼痛、手腳麻木甚至永久神經損傷。
兩大症狀警訊:從痠痛到麻木都是神經壓迫信號
王浩洸醫師說明,「神經根型症狀」是椎間盤或骨刺壓迫到單側神經根造成,常見於低頭族或長時間辦公族。患者會感到單側肩頸、手臂麻木或刺痛,疼痛有時沿著手臂一路放射至手指,甚至出現肌力下降。
若壓迫部位更靠近脊髓,則屬「脊髓型症狀」。除了肩頸痛外,患者可能同時出現手腳麻木、走路不穩、扣扣子困難等精細動作障礙。王醫師提醒:「手腳同時麻或步態不穩,就是脊髓壓迫的警訊,建議應立即就醫檢查,避免神經永久損害。」
頸椎間盤問題不容輕忽 重點不在「最新」而在「最適合」
王浩洸醫師強調,頸椎間盤問題不容輕忽,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手術,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同一種手術。從症狀分辨、影像診斷到保守治療與手術選擇,每一階段都需專業評估與個別化判斷。
「重點不是選擇最新的方式,而是選擇最適合你的方案。」王浩洸醫師指出,有些患者藉由藥物與物理治療即可改善,若為脊髓壓迫或長期無效者,則可考慮微創減壓或椎間盤置換等手術。治療後仍須搭配姿勢矯正與復健,才能避免復發。
四大治療方向: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1. 藥物治療
初期可使用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或維生素B群來減緩疼痛與發炎反應。若急性期疼痛劇烈,可由醫生開立口服或注射類固醇,王浩洸醫師表示藥物僅作為緩解之用,仍須找出根本原因。
2. 物理治療
透過頸椎牽引、熱敷、電療或深層肌肉放鬆,可改善血流與減輕神經受壓。規律訓練頸部穩定肌群,能有效防止症狀惡化。但王醫師提醒,動作必須在專業治療師指導下執行,避免過度拉扯造成二次傷害。
3. 姿勢與生活調整
預防復發的關鍵在於「習慣」。建議坐姿工作一段時間後都需要做基礎伸展,螢幕應與眼睛等高,手機不宜低頭滑太久。睡眠時選擇支撐度適中的枕頭,維持頸椎自然曲線。
4. 注射治療
若神經發炎明顯,可在影像導引下施行神經根阻斷或椎間關節注射,直接將藥物注入病灶以降低發炎與疼痛。王浩洸醫師指出,此為輔助療法,仍須與物理治療並行,才能獲得長期穩定效果。
若肩頸痠痛持續兩週以上未改善,或伴隨手腳麻木、無力、平衡不穩等現象,王浩洸醫師建議,若發生此情形應儘速接受X光或核磁共振(MRI)檢查,以確認是否神經受壓。
王浩洸醫師也強調:「許多患者誤以為只是肌肉僵硬,其實是頸椎在求救。」早期發現、正確診斷並採取個別化治療,能讓神經恢復良好功能。王醫師最後提醒,低頭族肩頸痠痛看似小毛病,實則是現代人神經壓迫最常見的警訊之一。無論是採取藥物、復健、注射或手術哪種方式或複合式療程,關鍵不在治療方式多新,而在醫師是否為你找到最適合的解方。只有在專業醫療指導下,患者搭配調整姿勢、維持活動與健康生活習慣,頸椎健康才能真正回到平衡狀態,遠離慢性疼痛的日常。

圖/具神經外科專科,擅長腦血管疾病、腦腫瘤、顱底腫瘤、頭部外傷、脊椎損傷和微創脊椎手術的義大醫院神經外科部科長王浩洸醫師。(王浩洸醫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