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她「乳癌晚期」擴散全身險切卵巢!醫揭「年輕型乳癌」這類型最危險

她「乳癌晚期」擴散全身險切卵巢!醫揭「年輕型乳癌」這類型最危險#乳癌

一名40歲出頭的未婚女性,就醫檢查已是第4期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癌細胞嚴重轉移至全身骨頭,但因希望保留卵巢,接受口服細胞週期抑制劑(CDK4/6抑制劑)合併抗荷爾蒙治療,幾個月後骨頭處癌細胞全部消失,迄今約2年維持病況穩定。好消息是,今年1月起,健保已放寬停經前女性有條件給付,大幅減輕年輕乳癌病人的治療負擔。

我媽媽有乳癌,我該做「乳癌基因檢測」嗎?檢測異常又該怎麼辦?

我媽媽有乳癌,我該做「乳癌基因檢測」嗎?檢測異常又該怎麼辦?#乳癌

「乳癌基因檢測」(BRCA gene test)是透過血液,檢測體內控制細胞正常生長的基因是否突變的檢查,可以減少選擇錯誤治療的機率,提供醫病雙方更精準的乳癌治療。台灣乳房重建協會理事長、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於《乳癌奇蹟治癒》一書中,分享乳癌相關的衛教知識,包括凍卵的時機與選擇、術後正確保養和定期追蹤,幫助民眾戰勝乳癌。以下為原書摘文: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

婦女月粉紅灰犀牛來襲!乳癌病友協會公布雙軌調查引重視 提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乳癌

乳癌長年為我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更為婦女常見死因第二名,且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逐年緩升,是大家顯而易見但卻視而不見的「粉紅灰犀牛」。因此在3月「婦女月」的尾聲,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TBCA)特別於今(27)日舉辦「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發佈記者會,公布史無前例針對國內的女性及病友的雙軌調查研究,並提出廣篩早治、生育保存、心理支持等六大呼籲。會中邀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民進黨立委王正旭、民眾黨立委陳昭姿、國民黨立委陳菁徽、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以及醫師專家學者們等共同出席,探討該如何應對「粉紅灰犀牛」來襲,提高社會大眾及政府對於乳癌防治的重視。 乳篩防線失守!過半表示未定期篩檢 9成認為篩檢年齡應下修 據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顯示,有61.5%的一般女性及過半(52.7%)的乳癌病友罹癌前沒有定期進行乳癌篩檢的習慣。值得警覺的是,一般女性中知道乳癌可篩檢,但未進行定期篩檢比例高達61.8%,僅有38.8%受訪者有定期篩檢的習慣。探究不願篩檢原因,一般女性不篩檢的主要原因竟是年齡未到政府補助(46.3%),而乳癌病友罹癌前不篩檢的主要原因則是自認不需要檢查(42.3%)。另外「自認不是高危險群」、「不知道要篩檢」以及「害怕篩檢造成的疼痛」也都是受訪者不願篩檢的原因選項。 在乳癌篩檢政策意向調查上,有高達98.0%的一般女性及97.8%的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年齡應下修至40歲;更有93.0%的一般女性及77.4%病友認同乳癌篩檢可調整為差額負擔,即補助既有乳房攝影費用,升級費用由使用者自付,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表示,根據衛福部公布2023年全台乳癌篩檢率僅3成3,低篩檢率將嚴重影響早期治療的潛在機會。因此協會在乳篩政策上提出「乳癌篩檢年齡下修至40歲」及「篩檢升級自由選」兩大呼籲,一方面因應目前各年齡層病友人數緩增現況,有助於落實早期治療的目標;另一方面透過差額負擔方案自由選,女性可自費補足差額,選擇精準性較高、檢查不適感較少的篩檢方式,有助於提升女性篩檢意願,也不會造成政府預算壓力。 中華民國放射醫學會醫師姚敏思補充,根據2004-2019年乳癌篩檢與乳癌確診期別分布統計可以看出,未篩檢的族群確診乳癌第三、四期的比率高達32.5%,是曾篩檢族群13.1%的2.5倍,顯見擴大篩檢率對於早期發現有重要幫助。 針對下修乳篩年齡的呼籲,國健署署長吳昭軍於記者會中表示,國健署目前提供的是國際上認可的篩檢方式,會持續研究國際上相關數據,朝向篩檢年齡「下修」跟「上修」的方向努力幫助病人。 面對癌症最擔心經濟負擔 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僅實際支出一半 調查顯示,女性面對罹患癌症最害怕的事情前三名,不管是一般女性及病友,第一名皆為害怕造成個人及家庭經濟負擔(一般女性46.0%、病友49.3%),第二、三名則分別為害怕造成家人照顧負擔(一般女性14.3%、病友10.1%)及害怕治療副作用(一般女性11.7%、病友14.4%)。而在治療負擔調查上,可發現有67.4%的一般女性及70.2%的病友最能接受的自費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約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 黃淑芳指出,透過調查可看出,不管是一般女性或病友,一旦罹癌最害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沉重的經濟負擔,多數傾向優先選擇健保治療,但早期乳癌患者如想使用療效較好且能減少後續復發機率的藥物,往往一年動輒須自費百萬元,與受訪者能接受的50萬自費預算相差一倍,僅能負擔實際支出的一半。因此我們呼籲健保應納入更多早期乳癌用藥,將更具效益且有效減少病友的經濟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楊展庚則認為,目前早期乳癌健保給付藥物尚不足,復發及死亡率無法改善,應盡快納入如針對較惡性疾病進程快速的乳癌亞型 (如HER2+ 、TNBC)的新一代藥物,讓病患獲得完整治療。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指出,健保署給付38種乳癌用藥,今年2月給付了三陰性乳癌抗體組合藥物,為病人省下400萬元支出,預估有450位病人可以受惠,5月也開始針對三陰性乳癌的BRCA的基因精準檢測(NGS)做定額給付,提供第一線醫師更多武器協助病人對抗癌症,健保署會朝著協會提及的六大呼籲方向努力。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曾被稱過「修女病」?胸部大的女性容易罹患?!(下)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曾被稱過「修女病」?胸部大的女性容易罹患?!(下)#乳癌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2022年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69.1,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但你知道嗎?男性也會得乳癌?左側乳房比右側乳房更容易得乳癌?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癌發生率?以下是一些關於你可能不知道「乳癌」的冷知識,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乳癌在過去曾被稱為「修女病」 在十四世紀,乳癌曾被認為是修女的疾病。當時人們認為,修女因為沒有生育,所以更容易罹患乳癌。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生育可以降低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 未曾生育或年紀較大才生產的女性,與年輕母親相比,因其受到月經週期影響的時間較長,罹患乳癌、卵巢癌和子宮癌的風險亦較高。月經週期會刺激乳房組織,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而生育可以減少女性一生中月經週期的次數,因此可以降低乳癌風險。 乳癌最有效的預防之道是定期篩檢 2019年美國癌症協會(ACS)的數據顯示,定期接受乳癌篩檢的女性死於乳癌的風險,比不定期篩檢的女性低47%。建議45歲至54歲的女性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55歲至74歲的女性可以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或每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和乳房超音波檢查。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建議45歲至69歲的女性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 定期接受乳癌篩檢可以幫助早期發現乳癌,而早期發現是提高乳癌治療效果的關鍵。乳癌的早期治療效果非常理想,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 乳癌「倖存者」越來越多? 根據2023年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每8位女性中就有1位女性在一生中會被診斷罹患乳癌。但乳癌並不是絕症。如果能夠早期發現,乳癌的治療效果非常理想。美國證據顯示早期局部階段的乳癌5年相對存活率為99%。 近年來,早期檢測和治療方法的進步也顯著提高了乳癌的存活率。目前美國已有超過380萬乳癌倖存者,這是所有癌症倖存者中最大的一個群體。 健行有助於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進行了一項長達32年的預防癌症研究,追蹤了超過73,000名更年期後的女性。研究發現,每週步行至少7小時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比不常走路的女性降低14%。 研究人員分析了這些女性的步行習慣和健康狀況,並在研究期間追蹤她們是否罹患癌症。結果發現,步行時間越長,罹患乳癌的風險越低。即使是每週步行2-3小時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也比不常走路的女性降低8%。 研究人員認為,步行等有氧運動可以幫助降低體脂率、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炎症,這些都是乳癌的風險因素。此外,運動還可以幫助調節情緒、改善睡眠,也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 胸部大的女生比較容易得到乳癌? 許多民眾會有一個迷思,認為「胸部比較大的女性比較容易罹患乳癌」。但事實上,這個說法並沒有科學根據。 目前為止,並沒有直接證據可以證明胸部的大小與乳癌的發生機率存在明顯關係。平均來說,歐美女性的乳房較台灣女性大,但台灣女性乳癌的發生率並沒有比歐美女性低。 因此,可以說「胸部大小」並非影響乳癌發生的主要因素。 不過,若是體型較大的大胸女性,的確會因為「肥胖」而增加罹患癌症的機率。因此,BMI(身體質量指數)才是影響罹癌機率的關鍵。 此外,乳房緻密度也是影響乳癌發生的因素之一。乳房緻密度較高的女性,其乳房對賀爾蒙受體較為敏感,得到乳癌的機率較乳房緻密度低的女性為高。 這些乳癌「冷知識」讓我們對於乳癌有更深入的認識,希望幫助更多人關心和瞭解乳癌,共同守護女性健康。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男性也會得乳癌?夜班工作竟是風險因子之一!(上)

【乳癌冷知識】你答對幾題?男性也會得乳癌?夜班工作竟是風險因子之一!(上)#乳癌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2022年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69.1,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位,乳癌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 但你知道嗎?男性也會得乳癌?左側乳房比右側乳房更容易得乳癌?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癌發生率?以下是一些關於你可能不知道「乳癌」的冷知識,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男性也會得乳癌? 很多人以為乳癌是女性獨有的癌症,其實並不是。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我們的乳房生來就具有乳腺細胞及組織,儘管男性的乳腺發育沒有女性來的成熟,且影響乳腺細胞生長的女性賀爾蒙水平通常較低,但男性仍然有罹患乳癌的可能。 不過不用太擔心的是,比例相當罕見,男性終生罹患乳癌的風險約為千分之一。( 2023年美國女性終生罹患乳癌的風險約為八分之一,意即每八位女性就有一位女性,一生中會被診斷出罹患乳癌。) 左側乳房較右側乳房容易得乳癌? 究竟為何左側乳癌較常見?目前都還只是高度推測性的理論,研究人員並未找出確切的因果關係。其中被廣為討論的可能理由包括: •乳房大小:大部分人的乳房並不完全對稱,一般來說左側乳房通常較右側乳房稍大。較大的那側自然因腺體組織較多或是範圍較廣,而增加了乳癌風險。 •母乳哺育:母乳哺育的行為,可以降低乳癌發生的風險。但使用右手慣用手環抱嬰兒可能使右乳較頻繁的被排空,左右乳不均的哺育習慣,可能導致左乳因哺育行為得到的自然保護受到削弱。 治療方式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乳癌治療的方案已相當成熟,臨床上並不會因左側或右側乳癌而有治療方案的不同。惟左側乳癌若要進行放射治療時,醫護人員會盡可能地透過各種技術來防止放射線對心臟、肺部和胸壁造成的傷害。 夜班工作可能增加乳癌發生率? 2019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夜班工作歸類為2A類致癌物,意即可能對人類致癌。IARC的研究指出,夜班工作30年以上,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是一般女性的兩倍。 夜間工作的確會對女性的身體健康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包括: •睡眠不足:夜班工作者通常需要在白天補眠,但白天睡眠的品質通常不如夜間睡眠,容易導致睡眠不足。睡眠不足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增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 •內分泌失調:夜間工作會打亂人體的自然生理時鐘,導致內分泌失調。內分泌失調會影響女性的月經週期、生育能力,並增加罹患乳癌、卵巢癌等婦科癌症的風險。 •心理健康問題:夜班工作者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 若女性無法避免夜間工作的可能性,應盡可能地調整其頻率、強度與年限。 這些乳癌「冷知識」讓我們對於乳癌有更深入的認識,希望幫助更多人關心和瞭解乳癌,共同守護女性健康。  

不用全切!輕熟女患「3期乳癌」醫用這招保留乳房:縮小不到1個罩杯

不用全切!輕熟女患「3期乳癌」醫用這招保留乳房:縮小不到1個罩杯#乳癌

40歲的輕熟女小花,日前自行觸摸乳房發現有腫塊而到醫院求診,經門診醫師超音波引導切片檢查下,證實罹患多發性乳癌併有腋下淋巴結轉移,診斷為乳癌第3期。經醫師建議,先接受化療縮小腫塊,再採用整形式乳癌手術切除病灶,保留乳房完整性,術後乳房縮小比例不到一個罩杯,後續透過放射及藥物治療控制,避免復發。

乳頭分泌物是乳癌前兆嗎?分泌物顏色怎麼判斷?出現「1顏色」恐罹癌

乳頭分泌物是乳癌前兆嗎?分泌物顏色怎麼判斷?出現「1顏色」恐罹癌#乳癌

乳頭不斷有分泌物流出、胸罩常濕掉,是乳癌前兆嗎?為什麼會有乳頭分泌物?女性因為有乳腺,乳頭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分泌物,通常是良性或生理因素所造成。若乳頭分泌物不經按壓就持續流出,也有可能是疾病或乳癌初期症狀。《優活健康網》特別整理此篇,分析常見的4種乳頭分泌物顏色,以及判斷乳頭分泌物是否異常的2大指標。

乳癌術後保健怎麼做?教5招預防「淋巴水腫」別泡熱水超過●●分鐘

乳癌術後保健怎麼做?教5招預防「淋巴水腫」別泡熱水超過●●分鐘#乳癌

一位64歲女性,多年前因右乳第2期乳癌(尚無淋巴結轉移),進行全乳切除及腋下淋巴廓清術,術後1週感覺右臂腫脹渾圓、麻木無力,回診時測量前臂圍,右臂比左臂多了5.5公分,發生「淋巴水腫」情形。去年乳癌再復發於左乳,醫師利用新式檢驗法後,得以保留左上臂的淋巴循環,有效避免淋巴水腫問題,也保障了左臂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