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禁宰,吃不到豬肉怎麼辦?營養師教你「飲食4招」不怕少吃蛋白質

豬肉禁宰,吃不到豬肉怎麼辦?營養師教你「飲食4招」不怕少吃蛋白質

2025/11/4
近期國內爆發豬瘟疫情,因實施禁宰禁運令,導致豬肉供應量下滑,引發民眾關注飲食上蛋白質來源。營養師表示,這反而是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的好契機。營養攝取不應僅依賴單一食物,只要適度調整飲食結構、選擇多元蛋白質來源,不僅能維持身體所需營養,也能讓飲食更均衡、更健康。

蛋白質是構成肌肉、器官、皮膚與免疫系統的重要營養素。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建議,蛋白質來源優先選擇順序為「豆製品>魚肉、海鮮>蛋>家禽(雞、鴨、鵝)>家畜(豬、牛、羊)」。土城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宜真表示,在豬肉供應減少下,可依此原則調整飲食,從不同食材中補足蛋白質。

延伸閱讀:
蛋白質什麼時候吃最好?醫揪「3大時機點」有效增肌:還能增飽足感

蛋白質順序:豆>魚>蛋>肉

  • 豆類與豆製品類:黃豆、毛豆、黑豆、豆漿、豆腐、豆干等。富含植物性蛋白質與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適合體重控制及心血管疾病族群。
  • 魚肉與海鮮類:鮭魚、鯖魚、秋刀魚、蝦、貝類、小卷等。含有優質蛋白質與Omega-3脂肪酸,有助維持心血管健康並抗發炎。
  • 蛋類:雞蛋是方便且完整的蛋白質來源,可與蔬菜搭配烹調,兼顧營養與美味。
  • 家禽與家畜類:雞胸肉、雞腿、鴨肉、鵝肉等。其中雞胸肉屬低脂高蛋白,是健身族的理想選擇。牛、羊肉富含鐵質與維生素B群,但脂肪比例較高,建議控制份量並多搭配蔬菜。

延伸閱讀:
蔬果怎麼吃最營養?專家教「多1動作」營養秒加倍:還加速體內代謝

多元烹調方式兼顧飲食均衡

營養攝取並非來自單一食物,而是整體飲食組合的結果,可嘗試多元烹調方式。吳宜真分享如「豆腐炒時蔬」、「魚片蒸蛋」、「雞肉拌麵」等料理,兼顧蛋白質攝取與飲食均衡。

蛋白質應平均分配於三餐,有助吸收與代謝穩定,避免集中單一餐次造成消化負擔,選擇替代食材時,也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調整:

  • 腎臟疾病:控制總攝取量,選擇優質蛋白質來源。
  • 膽固醇偏高:適當減少紅肉與內臟類攝取。
  • 長者與孕婦:確保蛋白質攝取足量,維持肌肉量與促進胎兒發育。
  • 兒童與青少年:正值生長期,蛋白質需求較高,除攝取充足,也應搭配蔬果、全穀與乳品類。

吳宜真指出,非洲豬瘟造成的供應波動是短暫現象,可藉此重新檢視飲食習慣。掌握「多元攝取、均衡飲食」原則,就能維持良好營養狀態。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