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什麼時候吃最好?醫揪「3大時機點」有效增肌:還能增飽足感

蛋白質什麼時候吃最好?醫揪「3大時機點」有效增肌:還能增飽足感

2025/7/21
蛋白質人體重要的營養素之一,該怎麼正確補充蛋白質呢?肌肉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Muscle-Centric Medicine®)的創始人、家庭醫生嘉比瑞.里昂醫師 (Gabrielle Lyon)於《肌肉抗老》一書中,分享全身肌肉健康優化方案,包括最詳細的飲食規劃、吃足並且吃對蛋白質,幫助讀者達到健康長壽。以下為原書摘文:

增肌如何吃蛋白質?

研究顯示,美國典型的飲食習慣導致許多人終其一生肌肉與健康狀況都不佳。例如,匆忙喝碗麥片或抓個貝果出門,並不能足以供應你所需要的高蛋白質早餐,因此無法啟動新陳代謝。即使吃一份吐司夾蛋或一小杯優格加水果,所攝取的胺基酸也不足以觸發肌肉蛋白質合成。

接著,假設午餐吃了一個火雞肉小三明治或一份沙拉,晚餐吃大份的牛排佐馬鈴薯、魚和一些蔬菜,或可能再吃一些義大利麵。就如同圖表所呈現,這種進食模式會讓你的蛋白質攝取分布不均,造成嚴重後果。因為這種失衡而付出的代價,會隨著年紀影響越來越大。

延伸閱讀:
吃素必知的「蛋白質互補法」!營養師1招「穀物搭配豆類」完美搭配

低蛋白質的單獨一餐不僅無法充分促進身體的蛋白質合成能力,而且這種進食模式可能養成終身習慣,卻對我們毫無助益。隨著時間,我們會發現自己除了體脂增加、肌肉減少,也變得越來越虛弱疲憊。荷爾蒙也隨著年齡增長有所變化,使得對身體的損害加劇。如果沒辦法隨著荷爾蒙下降調整我們的飲食,將會造成代謝不足。

不過好消息是,只要了解如何運用飲食來治療,自己所做的決定可以帶來改變,於生理上與心理上皆為自己打造理想的生活。雖然有些人認為最重要的是每天攝取的蛋白質總量,但研究文獻則指出,建立與維持肌肉的最好方法是在一天中適當分配蛋白質攝取。在臨床實踐中,我發現每天適當分配蛋白質,也可以建立長期遵循的習慣。

方才解釋過我一般會建議優化肌肉蛋白質合成,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這表示一日三餐之中,每餐至少必須吃進30公克的優質蛋白質。不過呢,這裡我想提供給你的具體建議,則是根據你自己的具體目標。

你想增加肌肉嗎?那麼,根據你的每日總攝取量目標,可以往上增加到每天4次、5次,甚至6次的蛋白質攝取。比起在同一餐中吃進更多蛋白質,增加總餐數會更有效。例如,如果你希望一天攝取200公克的蛋白質,而且已經計畫每餐至少要含有40公克蛋白質,那麼你應該要再增加一餐。

image

延伸閱讀:
蛋白質怎麼吃才夠?如何快速補充蛋白質?營養師:先從1杯豆漿開始

早餐和晚餐是上上之選

想建立肌肉,早餐就是最重要的一餐。無論實際上是什麼時候吃,所謂早餐指的是一天的第一餐。首先,充足的蛋白質可以讓新陳代謝最佳化,透過促進肌肉生長、降低飢餓感,讓身體做好準備,並有足夠胺基酸供應生物上的其他需求。

每天第2重要的用餐時間,則是過夜斷食前的最後一餐。選擇可以提供足夠胺基酸生成葡萄糖的食物,能在夜間幫助穩定血糖,並為隔天早晨做好準備。國際運動營養協會建議,睡前補充蛋白質,攝取 30~40公克酪蛋白(casein),能增加夜間的肌肉蛋白質合成並提高代謝率,而且不會影響睡眠期間的脂肪燃燒。

第3個攝取蛋白質的好時機,對年紀較大、肥胖或因肌肉組織不健康而有代謝問題的人尤其有幫助。運動後補充蛋白質,特別是在阻力訓練之後補充,能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骨骼肌收縮會使血液流動增加,讓肌肉組織做好準備吸收營養。

如果你是運動新手、才剛開始減肥,或是剛從病中痊癒,那麼在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對肌肉會很有幫助。我會建議喝一杯20公克的乳清蛋白飲。實際上,在這段時間優先攝取蛋白質,可以降低肌肉組織的合成阻抗(anabolic resistance),結合運動的話,所需要攝取的膳食蛋白質就比較少。

多吃蛋白質增飽足感

多吃蛋白質有另一個好處就是飽足感,可以讓吃飽的感覺持續更久。根據比較能量平衡飲食的臨床試驗,高蛋白飲食更具飽足感。整天都攝取足量蛋白質,比較不容易吃太多。可以把蛋白質想成幫助營養攝取,穩固意志力的飲食方法。

高蛋白飲食有效的原因如下:

  • 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幫助保護骨骼健康。
  • 增加產熱效應
  • 增強飽足感

多吃蛋白質可以減少飢餓感,能藉此促進熱量赤字來降低脂肪。研究也指出,增加膳食蛋白質攝取量,並分別在早餐、午餐和晚餐時攝取,可以提供立即且持續的飽足感。這種效應是因為抑制食慾激素PYY(peptide YY)的濃度增加所引起,PYY 可以促進飽足感,並降低會增加食慾的飢餓素。

人類與許多其他動物都會傾向以蛋白質為優先,會繼續進食直到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即使過程中也會吃下過多的非蛋白質能量(即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總體而言,讓飲食中維持高比例的蛋白質攝取,吃下的食物自然而然會比較少,攝食產熱效應還會在吃東西時燃燒更多的熱量。

讓我們接著分項來細談。無論是消化、吸收與代謝巨量營養素,身體都會需要能量,對吧?這種能量需求被稱為產熱。因此,蛋白質的產熱效應,是指在處理與利用吃進去的蛋白質時,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由於胺基酸的化學結構以及在體內的作用,比起代謝碳水化合物或脂肪,代謝蛋白質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傳統上一般而言,蛋白質的熱量計算方式為每公克4大卡,這也是食品標籤上列出的數字來源。不過蛋白質在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也會增加20~35%的蛋白質淨熱量消耗。

例如,假如每日固定攝取2,000大卡,其中800 大卡為蛋白質;消化和吸收這些蛋白質的過程,會燃燒160~240大卡的熱量。這表示身體真正會吸收的蛋白質熱量,會比食品標籤上計算的蛋白質少掉20~35%。換句話說,攝取更多蛋白質,效果就會像食物攝取量減少,可以啟動身體的新陳代謝機制。不過,現在我們終於知道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那該怎麼去處理那些混淆又反覆無常的碳水化合物與脂肪建議呢?

告訴自己只是另一份餐點

考慮身體需要,全都選擇營養均衡的食物來吃,對大家來說都是困難重重,尤其是要捨去碳水化合物而選擇蛋白質的時候。文化敘事經常形成阻礙,因為我們總是透過各式各樣的故事,放大對用餐的重視,營造出每餐都彷彿最後一餐。想想我們在生日餐、感恩節聚餐或晚餐約會時所投入的情感。我們常常因為重要情境陷入對食物的期待,構築出各種內心想像。

但請問問自己:結果每餐的味道真的和想像的一樣美好嗎?這種不如預期的失望,是不是反倒讓你越吃越多,甚至為了追求美食的幸福感,幫自己製造更多大吃大喝的機會,還包裝成是欺騙餐?這為什麼培養中立心態非常關鍵。

與其過分為食物加持,不如享受體驗本身,還有和親友相處的寶貴時間。腦中充斥各種鼓吹大餐的故事時,試著用中立的角度來看待,保持心態穩定。如果你可以說服自己某件事非常非常好,那麼你也有能力說服自己看看相反的觀點。這當然需要練習。請記住:食物不是一種情感投資,只不過是另一份餐點而已。

許多身體機制會促進我們想進食的慾望,像是多巴胺獎勵機制。就我自己來說,探討生理機能並開始了解自己的弱點,帶來很大的幫助。最後我意識到是什麼狀況讓我偏離自己的營養計畫,變成一連串不良飲食習慣。

我首先注意到是行為模式。取得好成績或發表精彩演講之後,我會體驗到「情緒高點」,然後就失去自制。情緒高漲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一股強烈渴望,催促我去吃更多不在營養計畫中的食物,才能繼續維持那種愉悅的幸福感。

這裡有個對抗這些渴望的妙招:想想期盼的未來。隨著時間,我發現提前為這些情緒波動做好準備,可以幫助我保持平靜,保持心態中立。緩和情緒波動幫助我控制多巴胺驅動力,抑制自己的渴望。

多巴胺被稱為「欲望分子」,會造成情緒的高低起伏,讓我們容易過度進食。大量多巴胺帶來快感之後的驟降,可能會降到原本的高度,或甚至低於正常基線。週期中的高點與低點,是最容易受到食物與其他不良習慣影響的時候。現在你知道了這點,就可以提前規劃並盡可能避免。

(本文摘自/肌肉抗老:重啟新陳代謝、活化免疫、提高罹病存活率的健康科學新方法/高寶書版)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