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

不一定要劇烈運動!最新研究指出「這些小動作」就能降失智風險41%

不一定要劇烈運動!最新研究指出「這些小動作」就能降失智風險41%#失智症

運動有許多好處,就曾有研究說,運動能幫助降低200種以上的疾病風險。無論為了你的心臟、血壓、腰圍、脂肪肝,運動都是必要的。甚至對於維持大腦運作與思考清晰,運動也扮演重要角色。尤其當我們進入高齡社會後,沒人希望自己是在中老年時被慢性病纏身,運動的重要性也就不可言喻。《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運動與認知功能的相關研究。

老奶奶患失智症,只記得美好回憶!醫揭「美麗型失智症」讓人幸福

老奶奶患失智症,只記得美好回憶!醫揭「美麗型失智症」讓人幸福#失智症

失智症的種類繁多,依據發病原因、輕重度可分為不同種類,其實還有另一套非官方的分類法。從事韓醫職業超過15年的醫生金珍賢於《今天遇見第三人生》一書中,以第一線經驗,深刻書寫生老病死的故事,並提及目前及未來「長照」所面臨的現實面,包含醫療照護、患者身心、照護者及為人子女的心情與困境,帶領讀者思考思考未來個體、父母年老的議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老照片展 映照台灣失智照護歷史

熱蘭遮失智症協會20週年老照片展 映照台灣失智照護歷史#失智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資料顯示,失智症是目前全球第七大死因之一,不僅導致高度失能與依賴,也是造成老年人口殘障與生命質量下降的主因。美國 Alzheimer’s Association在最新報告中也指出,2024 年非正式照顧者(家人或朋友)為失智症患者提供了約 190 億小時無償照顧;台灣研究也指出照顧者若同時負責家中其他身心障礙者或幼童,壓力指數顯著增高。這些無形時間投入、情緒與身體成本,常常被家庭默默承擔。失智症不僅是醫療課題,更深刻牽動家庭與社會,已成為全民需要共同正視的重要議題。 20年前,由於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人口老化連帶失智症所帶來的照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 2004年12月25日於台南中山路高空誠品書店,一群「愛陌生人」的人,在白明奇醫師的號召下,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地方性的失智症協會—台南市熱蘭遮失智症協會。適逢協會成立20週年,特別推出【記憶熱蘭遮】線上老照片展,展出協會二十年來的珍貴影像,重現協會一路走來的努力與許多溫暖的瞬間:病友在舞台上合唱時的笑容、家屬在健走活動中緊緊牽著長者的手、志工與孩子們陪伴長輩同樂的畫面。這些影像,都是台灣失智照護發展的重要見證,也讓社會看見照護背後的情感力量。 回首過往二十年,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從病友關懷出發,更深刻關注到家屬支持的重要性。從2004年成立以來,協會便深知失智症家屬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如未能適時獲得支援,極易產生焦慮、憂鬱的情況。因此在2006年3月便開始辦理家屬情緒支持團體。透過這個團體,不僅提供社會資源協助,更讓照顧者能相互鼓勵、分享經驗,成為他們持續前行的重要力量。 白明奇醫師表示,熱蘭遮失智症協會透過辦理各種創意活動如音樂會與健走活動,致力向民眾宣導正確知識、提倡「三動兩高,遠離失智」的生活型態。此外,協會也透過主動聯繫社區中的商店,建構友善商家接納失智者因疾病而出現的行為,並適時協助他們,也維持患者的日常生活購物功能,同時也讓更多民眾認識失智症,打造友善環境。回首過去,協會從零起步,就像南太平洋的島民遠涉重洋,每一次跨島探險都要靠心中設定的「虛擬小島」作為信念,才能持續前行。「從零起步到今天,我們像孤島間不斷連線的渡船,慢慢化虛為實。」 圖/友善商家活動。 此外,協會更積極走出去、參與國際交流,將台灣在地經驗與國外專家彼此啟發。其中,由白明奇醫師擔任主任的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是第一個國立級的失智症中心,與熱蘭遮協會長期合作,不僅曾參訪日本熊本大學,將其「熊本模式」的失智照護經驗引進台灣,數年來持續推動台日之間的深度交流。 近年隨著醫療技術的飛躍性進步,失智症的診斷與治療也邁入嶄新里程碑。生物標記與血液檢測大幅提升了早期診斷的準確率,而單株抗體和新型藥物也為減緩病程帶來了曙光。許多大型醫學中心正積極布局,其中成大醫院白明奇醫師更是率先在台施打第一劑失智症新治療的醫師,為台灣失智症的治療翻開了新頁。 圖/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與熱蘭遮失智症協會參訪日本熊本大學,將失智照護「熊本模式」介紹到台灣,促進國際交流。 此次活動也呼應9月「國際失智症月」,協會期盼透過展覽提升民眾對失智症的認識與關懷,呼籲更多家庭勇於面對、及早因應,並善用共照中心與長照資源,分擔照護壓力。白明奇醫師強調,失智症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是文化與社會的挑戰。「下個20年,我們還要繼續把想像中的安全小島變成陸地,連結台灣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他表示,唯有提升全民素養,建立友善環境,才能讓每位長者被尊重與看見,讓失智不再是家庭獨自承受的重擔。 「記憶熱蘭遮 Memoir of Zeelandia」線上老照片展 瀏覽網址:https://virsody.io/exhibition/memoirofzeelandia20  

綠拿鐵輸了!營養師推「金拿鐵」加1物:瘦身、抗憂鬱、防失智症

綠拿鐵輸了!營養師推「金拿鐵」加1物:瘦身、抗憂鬱、防失智症#失智症

為了維持好體態,我們在飲食技巧方面下功夫,其中這幾年最受歡迎的「綠拿鐵」菜單,更成為多數女性早晨促進代謝的完美方案。但除了綠拿鐵,想要提升瘦身成效、養出好膚況,以薑黃為核心的「金拿鐵」更不可錯過!人氣營養師高敏敏現身指南製作、飲食方針,掌握以下重點讓精神、體態年輕10歲。

全方位護腦五守則 - 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全方位護腦五守則 - 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失智症

《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 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宣布,此次攜手各方,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根據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與國衛院2023年調查,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近8%,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需及早控制14項可控風險因子,其中跟慢性疾病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透過積極落實健康管理,將可有效延緩甚至預防失智的發生。 「護腦五守則」失智預防,建立健康識能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暨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教授指出,《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他強調,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多項國際研究證實,中年肥胖與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增加。若能及早進行體重與血糖管理,將能有效降低發病率並延緩病程。為幫助國人及早採取行動,《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特別提出「護腦五守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公私協力共推全民防失智藍圖  【健康台灣】攜手【長照3.0】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衛生政策智庫,以解決國人重大健康挑戰為使命。 預計發布的《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正是去年簽署三年合作備忘錄後的第一項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重要成果。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不僅是醫療議題,更牽動長照與社會永續發展。結合國衛院的科研實力與台灣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期望透過減輕慢性疾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以實現「健康台灣」中針對「慢性病防治」、「肥胖防治」以及「888計畫」的長期目標。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祝健芳司長指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及早預防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高度一致。第一階段已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範,協助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刪除失智症年齡限制,服務將擴大至50歲以下的早發型患者,讓政府能更早介入。她強調,透過結合慢病管理與社區資源等,能預防與延緩病程發展,實質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  國際實證X在地行動 借鏡國際,讓健康預防在地化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以享譽全球的芬蘭FINGER(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為例,其成功經驗已擴及歐美與亞洲主要國家成為「全球FINGER計畫」,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和芬蘭同處於北歐的丹麥,早已將失智症防治與照護列為首要國家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友善失智症國家。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則表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數十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預計於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代謝疾病(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污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他指出,失智症是臺灣高齡化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期盼這份成果能成為推動國家防治策略的重要里程碑,並透過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為臺灣的健康照護帶來新的曙光。 諾和諾德在台行動:透過公私協力聚焦慢病管理 攜手推動健康台灣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表示,諾和諾德總部位於丹麥,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全球肥胖與糖尿病防治的創新先驅者,以「驅動改變,攜手戰勝嚴重慢性疾病」為企業使命。杜翰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肥胖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4%,糖尿病患失智風險更高達1.5到2.5倍,因此,學界又稱失智症為「第三型糖尿病」。台灣過重與肥胖比例高達50.8%,肥胖和糖尿病已是台灣最沉重的疾病負擔,其防治不但是健康台灣政策的重要目標,更是失智症預防的前哨站。諾和諾德此次一同響應《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的發布,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呼籲各界採取行動,為台灣打造更健康、更具韌性的未來。 影音連結:https://youtu.be/1-H7RCpxGtM 圖/國衛院攜手各方,提出全方位護腦五守則,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強調透過慢病管理,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從左至右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症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教授、衛福部長照司祝健芳司長、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 圖/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

《優活問問》失智症新藥誰能用?花百萬治療值得嗎?醫建議先想1件事

《優活問問》失智症新藥誰能用?花百萬治療值得嗎?醫建議先想1件事#失智症

近年來,隨著高齡化社會加劇,失智症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議題,然而,近年來單株抗體藥物獲得核准上市,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有望減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不過,你知道失智症新藥的療效嗎?治療該花多少錢呢?快跟著Podcast《優活問問》一起了解失智症與失智症新藥相關問題!

近半數失智症可預防!專家揭「●●歲是延緩關鍵期」用5招可有效護腦

近半數失智症可預防!專家揭「●●歲是延緩關鍵期」用5招可有效護腦#失智症

台灣已是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智人口超過35萬,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預計2035年將增至近10%,換算每10名長者就有1人可能與失智症共存。專家指出,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照護需求呈持續增加趨勢,對家庭與社會都是重要挑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