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講座》失智症可治癒嗎?名醫甄瑞興揭治療關鍵「這樣做」延緩惡化
「35萬,這個數字代表什麼?」活動一開始,《優活健康網》總編輯林筱庭以這句話為講座揭開序幕,「這是現今台灣失智症人口的總數,而這數字,6年後即將變成41萬,隨著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每年增加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她提醒,失智議題刻不容緩,更需要大眾提早了解與關注。
延伸閱讀: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使用條件、費用一次看
名醫講座關心失智症議題
《優活健康網》成立12年來,致力於向關心健康議題的大眾,提供最新疾病資訊及醫藥新知,已累積超過8萬篇衛教文章、採訪5萬位專科醫師,將生澀難懂的專業醫療知識,透過專題報導、專欄作家及圖文懶人包等多元形式,轉化為民眾容易理解、實際運用且可信賴的健康內容。
大家在《優活健康網》最關心的失智症熱門文章包括:「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失智症前兆有哪些?該看哪一科?」、「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未來也會陸續推出短影音、Podcast、線上課程⋯⋯,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獲取健康知識。
延伸閱讀:
兩度退休,77歲仍行醫!失智症權威曹汶龍創建「社區模式」在家安老
失智症成因多元無藥可治
「失智症有如本世紀的黑死病,從疾病到死亡沒有人可以阻止它,目前無藥可以根治。」甄瑞興示警,全球幾乎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高達5,000萬人受失智症或認知退化影響,預估2050年人數會翻倍到1.32億,每年在相關醫療與照護上的花費更高達8,180億美元,顯示失智症已經迫在眉睫的重要健康課題。
甄瑞興表示,失智症成因相當多元,其中以阿茲海默症佔6~7成最為常見,也是目前失智症新藥主要可治療的失智症類型;其他包括巴金森氏症、血管性失智(腦中風或腦血管病變)、路易氏體失智症(常伴隨動作障礙及精神症狀)等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
失智症新藥僅延緩病程惡化
台灣在2025年最新核可的兩款失智症新藥「樂意保」、「欣智樂」僅能專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延緩8個月~3年病程。甄瑞興強調,失智症是因大腦類澱粉沉積,可能早在發病前10年就開始累積,因此50歲以上族群早期篩檢相當重要,有助於及早介入治療、避免認知功能快速惡化。一旦觀察到長輩出現「失智症10大警訊」,應及早尋求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身心科進一步診斷。
「我忘了你是誰?」是失智症照護家屬最害怕聽見的一句話。甄瑞興說明,當病患進入失智症重度期,病人遺失記憶的程度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可能合併幻覺、妄想等精神性症狀及攻擊性行為,最終連最親近的家人、朋友的身份都可能忘記。失智症目前無法逆轉,在治療照護上都會造成家屬的沉重負擔。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引導,可減輕患者的不安情緒並維持大腦功能。」甄瑞興進一步解釋,家屬可從增進社交與運動著手,安排簡單的互動活動,如聊天、看舊照片來刺激認知,參加支持團體也讓患者感到被陪伴;飲食方面採用「地中海飲食」原則,有助於健腦、提升睡眠品質、降低憂鬱風險,同時減少慢性病發生。
聽眾積極提問與熱情回應
講座現場有一半以上聽眾都是中壯年族群,正是失智症患者的主要照護年齡層,反響也特別熱烈。有民眾提問「失智症如何診斷及選擇合適治療方式?」甄瑞興說,建議先做腦部影像檢查(如MRI、腦部正子攝影)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包括疾病治療及症狀治療,例如必要時使用鎮靜劑,可降低失智症患者因緊張焦慮而做出危險行為的風險。
也有聽眾提問「失智症照護的功課,如何準備才是做到最好?」甄瑞興回應,每個失智照護家庭的課題因人而易,但在策略上「見好就收」相當重要,若能在一出現症狀時即時給藥、安撫,讓患者「明天醒來就忘記發生過的事」,才真正有助於減輕照護者負擔,「他是失智症病患,但也別忘了仍是你的父母,每個人都希望度過有尊嚴的晚年,這的確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此次失智症講座圓滿落幕,聽眾反應熱烈、積極提問,透過醫師深入淺出的解說,不僅讓更多人對於失智症這項疾病的現況、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及照護,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也能獲得一些實用的觀念和工具。期待幫助民眾及早掌握疾病資訊,在面對照護壓力時不再感到孤單,善用資源、陪伴家人走得更安穩,也讓照護路上多一些理解與支持。
本文為《優活健康網》涉己新聞。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