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前兆有哪些?該看哪一科?失智症檢測、新藥費用、治療一次看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Dementia)非單一疾病,而是因大腦神經細胞退化或其他原因引發的症候群。失智症初期症狀以記憶力衰退最為明顯,並伴隨語言表達、空間感、判斷與抽象思考等功能退化,加上情緒波動、妄想或幻覺等行為改變。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逐漸喪失,需仰賴他人照護及醫療介入。
與正常老化相比,失智症的記憶衰退及認知功能退化的程度更高。正常老化者能自覺「偶發性」的健忘、注意力不集中,但不至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失智症患者通常無病識感,且「連續性」不自覺地忘記事情,會從輕度、中度進入重度,連帶影響工作、社交及自理能力,其範圍與嚴重度遠超過正常老化。
延伸閱讀:
失智症治療大突破!20年來首款「阿茲海默新藥」可除腦部類澱粉沉積
失智症有哪些類型?
失智症分為3種類型,包括退化性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及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失智症。
- 退化性失智症:大多數患者是此類型。以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約佔全部失智症的60~70%;另有額顳葉型失智症約佔4%、路易氏體失智症約佔17%。
- 血管性失智症:因中風或血管病變,導致腦部血流循環受阻,通常認知功能會呈階梯狀下降,除了記憶力下降之外,同時伴隨肢體力量、運動功能與情緒的改變,約佔全部失智症的20%。
- 其他原因引起:如維生素B12缺乏、慢性酒精中毒、腦腫瘤、腦炎、甲狀腺功能低下、正常腦壓水腦症等,或是因憂鬱、焦慮等而引起的假性失智;此類型佔全部失智症不到10%,部分病因為可逆性,若及早治療症狀可獲明顯改善。
延伸閱讀: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使用條件、費用一次看
失智症前兆有哪些?
失智症前兆常從「短期記憶力減退」開始,並伴隨其他警訊,建議及早就醫評估介入治療,有助延緩病程發展。
失智症10大警訊包括:
- 記憶力明顯減退,影響日常生活。
- 安排行程或解決問題變得困難。
- 難以勝任原本熟悉的工作或家務。
- 常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 理解視覺影像或空間關係有困難。
-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 經常將物品放錯地方,且找不回來。
-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 逐漸退出工作或社交活動。
- 情緒起伏大或個性改變。
失智症如何檢測?
隨醫療技術進步,失智症篩檢方式也與過去大不相同,以往多是等到出現初期症狀後,才透過失智症量表與行為評估進行診斷。近兩年則透過正子攝影技術,精準偵測腦中生物標記,確認是否為早期阿茲海默症,可於記憶力明顯衰退前約8~10年,就從腦影像發現大腦病變跡象,提早與患者及家屬討論用藥。
失智症診斷最重要的是先找到病因,才能規劃最合適的治療策略。失智症在症狀出現前就可能已發生,若等到症狀出現後才自我檢測,很可能錯失黃金治療時機,65歲以上民眾、40歲後有失智症家族病史者,應主動至全台醫學中心進行失智症篩檢。
失智症看哪一科?
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當失智症前兆出現時,建議儘早到醫院檢查,早期發現、診斷及治療,能協助失智症患者延緩病程惡化,維持記憶力與認知功能,提升患者生活品質與自理能力。
失智症新藥有哪些?
目前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已有兩款新藥「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在台灣核准施打。這兩款阿茲海默症新藥皆屬單株抗體藥物,主要機制是清除腦中累積的類澱粉蛋白,可延緩8個月~3年的總體病程惡化。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新藥雖能減緩病程,但無法「治癒」失智症,患者需透過醫師評估、正子攝影、腦部核磁共振(MRI)及基因檢測,符合條件者才可施打藥物,並持續監測治療效果。目前失智症新藥的完整療程為18個月,自費費用為150萬元,預估全台實際可用藥人數為5~6萬人。
早期失智可以治療嗎?
目前失智症無法完全治癒,但阿茲海默症新藥若能在疾病早期介入治療,效果最為顯著,可有效延緩病程惡化,幫助患者維持更長時間的認知功能與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提早發現與及早篩檢格外重要。
建議日常要控制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並透過飲食調整、保持社交互動、持續學習及規律運動等生活方式,進一步減緩大腦退化速度,才能預防失智症發生,保護大腦健康。
(本文諮詢醫師: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創辦人徐文俊)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