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成為重要的健康與社會挑戰。失智不僅改變了一個人的記憶、思考與判斷力,也更可能牽動家庭關係與整個社會的照護體系。有幸,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可在失智症或大腦退化的無聲期就洞察風險,以下分享「3大檢測」找出潛在危險信號,守護大腦健康。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成為重要的健康與社會挑戰。失智不僅改變了一個人的記憶、思考與判斷力,也更可能牽動家庭關係與整個社會的照護體系。有幸,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可在失智症或大腦退化的無聲期就洞察風險,以下分享「3大檢測」找出潛在危險信號,守護大腦健康。
新藥登場 台灣迎來阿茲海默症治療新時代 台灣已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全國失智人口突破35萬人,其中六成為阿茲海默症患者。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劉議謙主任指出,過去醫界雖早已了解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轉,但長期缺乏能改變疾病進程的治療方式。直到近年能清除「類澱粉蛋白」的單株抗體藥物問世,並於今年3月獲衛福部核准,才真正迎來改變的契機。 臨床試驗及真實世界數據均顯示,新藥能有效減緩疾病惡化,讓病人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病人與家屬滿意度達七成以上。劉議謙主任表示,天主教耕莘醫院早在2021年便與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進行語言標記研究,累積了豐富的影像與生物標記判讀經驗,包括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PET)與磁振造影(MRI)等,這些臨床研究基礎,讓團隊能在新藥問世後快速導入藥物評估與追蹤機制,縮短診斷與治療落差,讓病人更早受惠。 邊治療邊動腦!耕莘打造「治療時間不留白」整合照護鏈 天主教耕莘醫院建立從社區發現、診斷到治療追蹤的一條龍照護流程,結合個管師與長照資源,協助家庭共度照護歷程。劉議謙主任強調:「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不僅侷限於藥物層面,更需要從認知訓練與社會參與著手,建立全方位的照護模式。耕莘團隊讓病人『治療時間不留白』——每次回院施打新藥的同時,也能進行『每日腦點心』認知訓練,幫助患者維持專注力與記憶力。」 此外,醫療團隊並結合新北市衛生局的「社會處方箋」計畫,依患者興趣推薦社區活動,讓治療更具互動與延續性。 圖/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劉議謙主任指出,單株抗體新藥能有效減緩阿茲海默症惡化,讓患者維持生活自理能力。耕莘團隊建立治療時間不留白照護鏈,讓病人在施打新藥時同步進行《每日腦點心》APP認知訓練,從藥物到認知訓練實現整合治療新模式。(天主教耕莘醫院提供) 科技輔助治療 「每日腦點心」APP化身 「大腦血壓計」 天主教耕莘醫院失智症團隊攜手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開發「每日腦點心」APP,將新藥治療與遊戲化認知訓練結合,讓患者邊治療邊健腦。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李佳頴研究員表示,「每日腦點心」以失智常退化的腦區為基礎設計14款簡易遊戲,涵蓋注意力、執行功能、工作記憶、數學、視覺空間、語言等認知面向,每次訓練僅需2分鐘。李佳頴研究員形容:「大腦神經連結就像山路,常走就不會長草。」APP可即時記錄訓練數據,讓醫療團隊與家屬清楚觀察用藥前後變化,如同「大腦的血壓計」,成為評估新藥療效的重要輔助工具。 APP同時引入「腦齡」與「常模比較」兩大指標,讓使用者可即時了解自己的表現相對於同齡群體的水準,將抽象的認知狀態轉化為具體數據。未來這些「腦齡」資料更可望與MRI影像、血液生物標誌及AI語言分析結果比對,持續優化治療追蹤。 圖/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李佳頴研究員說明,《每日腦點心》APP以失智退化腦區為設計基礎,內含14款2分鐘遊戲,能即時記錄數據、追蹤腦齡變化,宛如「大腦的血壓計」。(天主教耕莘醫院提供) 溫暖互動與超前部署 耕莘醫院成失智家庭後盾 84歲的周老先生約4至5年前被診斷為輕度認知障礙(MCI)。由於周老先生的妻子曾罹患重度失智,家屬深知病程惡化的無力與煎熬,因此格外積極,也與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團隊建立起長期信任。劉議謙主任指出,早在兩、三年前國外已有單株抗體藥物問世,醫療團隊便與家屬共同討論、超前部署,為周老先生進行腦中類澱粉蛋白沉積檢測,並建立長期追蹤資料。這樣的準備,讓病情變化時能第一時間無縫接軌新藥治療,為家庭抓住了延緩惡化的黃金機會。 女兒周小姐說:「爸爸很自豪,因為醫師說他狀況好才能用新藥!」她分享,每次陪父親到醫院治療,團隊人員就會親切地協助父親拿出手機,引導他玩遊戲並給予鼓勵、互動,更重要的是,過去家人之間只能感覺爸爸的狀況,但現在透過「每日腦點心」的評估,有機會看到更精細數據變化,知道他在哪些方面進步了,這對家屬而言是相當大的支持。 周小姐也補充,因為有「每日腦點心」APP的數據追蹤與醫療團隊的陪伴,父親並不抗拒回診,兩周一次的治療節奏反而讓全家更安心,也讓病情追蹤更有依據。 圖/84歲的周爸爸在耕莘醫院神經內科團隊的陪伴下,從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超前部署,成功接軌單株抗體新藥治療。女兒周小姐表示:「爸爸很自豪,因為醫師說他狀況好才能用新藥!」透過《每日腦點心》APP追蹤與團隊溫暖互動,讓治療成為家庭共同的希望。(天主教耕莘醫院提供) 產官學齊心 打造失智友善社區的堅實後盾 新北市衛生局高淑真副局長表示,天主教耕莘醫院與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的跨領域合作,是地方醫療與國家級科研結合的典範。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挑戰,失智症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此次創新整合模式,正是推動長照3.0、打造失智友善社區的重要一步。 天主教耕莘醫院鄒繼群院長指出,耕莘醫院自2018年成立失智共照中心以來,匯集神經內科、精神科、護理、長照、社工與復健等跨領域團隊,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預防與延緩失能照護體系。此次與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讓科研成果與臨床照護緊密接軌,展現產官學攜手推動高齡照護新模式的決心。耕莘醫院期盼透過創新醫療與科技應用,讓失智照護邁向更有尊嚴與希望的未來。 圖/新北市衛生局高淑真副局長肯定,耕莘醫院與中研院的跨域合作是地方醫療與國家級科研結合的典範,有助於推動長照3.0,實現新北市「失智不失愛」的失智友善社區願景。(天主教耕莘醫院提供) 圖/天主教耕莘醫院鄒繼群院長表示,醫院自2018年成立失智共照中心以來,已建立社區為基礎的延緩失能照護體系。此次與中研院合作,讓科研成果與臨床照護接軌,展現產官學攜手推動高齡照護創新的決心。(天主教耕莘醫院提供)
《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 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 在世界阿茲海默症日前夕,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宣布,此次攜手各方,即將發布首份《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根據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與國衛院2023年調查,臺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已達近8%,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需及早控制14項可控風險因子,其中跟慢性疾病相關,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高,透過積極落實健康管理,將可有效延緩甚至預防失智的發生。 「護腦五守則」失智預防,建立健康識能 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暨高雄醫學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淵韓教授指出,《Lancet》2024年最新報告指出,多達45%的失智症病例可透過控制14項可改變因子來預防或延緩,中年期的肥胖與三高是最需關注的風險因子。他強調,肥胖與糖尿病不僅是多種慢性病與癌症的根源,更是隱形的失智推手;多項國際研究證實,中年肥胖與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顯著增加。若能及早進行體重與血糖管理,將能有效降低發病率並延緩病程。為幫助國人及早採取行動,《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特別提出「護腦五守則」:顧腰圍、控血糖、壓不衝、脂不高、腎要好。 公私協力共推全民防失智藍圖 【健康台灣】攜手【長照3.0】 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做為國家衛生政策智庫,以解決國人重大健康挑戰為使命。 預計發布的《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正是去年簽署三年合作備忘錄後的第一項公私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重要成果。失智症的預防與照護不僅是醫療議題,更牽動長照與社會永續發展。結合國衛院的科研實力與台灣諾和諾德在肥胖及代謝領域的專業,期望透過減輕慢性疾病對國民健康的負擔,以實現「健康台灣」中針對「慢性病防治」、「肥胖防治」以及「888計畫」的長期目標。 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祝健芳司長指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呼籲40歲起及早預防的觀念,與長照3.0政策高度一致。第一階段已放寬外籍看護聘僱規範,協助減輕家庭照護壓力;第二階段將於2026年上路,刪除失智症年齡限制,服務將擴大至50歲以下的早發型患者,讓政府能更早介入。她強調,透過結合慢病管理與社區資源等,能預防與延緩病程發展,實質降低家庭與社會的長照負擔。 國際實證X在地行動 借鏡國際,讓健康預防在地化 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指出,國際間已將失智預防視為公共健康核心策略,借鏡國際經驗並透過跨國合作,有助於台灣完善防治藍圖。以享譽全球的芬蘭FINGER(預防認知障礙及失能的芬蘭老年人介入計畫)為例,其成功經驗已擴及歐美與亞洲主要國家成為「全球FINGER計畫」,透過慢性病代謝控制、運動、飲食、認知社交刺激等多面向介入手段,預防與延緩失智。和芬蘭同處於北歐的丹麥,早已將失智症防治與照護列為首要國家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25年成為友善失智症國家。日本自2019年推動《認知症施策推進綜合計畫》,將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控管視為預防核心,以延後70歲長者發生失智症時間為目標。 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則表示,《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由數十位國內權威醫學專家共同編著,預計於今年年底正式出版。全書以流行病學為基礎,系統性整理失智症的主要危險因子,涵蓋代謝疾病(肥胖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中風後認知障礙及癲癇等共病,並延伸至空氣污染、感官剝奪、心理社會因素與生活型態影響,並針對失智症防治提出政策建言。他指出,失智症是臺灣高齡化最嚴峻的挑戰之一,期盼這份成果能成為推動國家防治策略的重要里程碑,並透過公私協力與國際合作,為臺灣的健康照護帶來新的曙光。 諾和諾德在台行動:透過公私協力聚焦慢病管理 攜手推動健康台灣 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表示,諾和諾德總部位於丹麥,擁有超過百年歷史,是全球肥胖與糖尿病防治的創新先驅者,以「驅動改變,攜手戰勝嚴重慢性疾病」為企業使命。杜翰思指出,根據研究顯示,肥胖者的失智風險比一般人高出74%,糖尿病患失智風險更高達1.5到2.5倍,因此,學界又稱失智症為「第三型糖尿病」。台灣過重與肥胖比例高達50.8%,肥胖和糖尿病已是台灣最沉重的疾病負擔,其防治不但是健康台灣政策的重要目標,更是失智症預防的前哨站。諾和諾德此次一同響應《臺灣失智症風險因子管理白皮書》的發布,希望透過公私協力,呼籲各界採取行動,為台灣打造更健康、更具韌性的未來。 影音連結:https://youtu.be/1-H7RCpxGtM 圖/國衛院攜手各方,提出全方位護腦五守則,40歲起即為失智預防黃金期,強調透過慢病管理,可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發生。(從左至右台灣諾和諾德藥品股份有限公司杜翰思Hans Duijf總經理、國衛院高齡研究中心失智症研究與防治專家小組召集人楊淵韓教授、衛福部長照司祝健芳司長、國衛院司徒惠康院長、國衛院許惠恒副院長、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 圖/台灣諾和諾德總經理杜翰思(Hans Duijf)
近年來,隨著高齡化社會加劇,失智症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議題,然而,近年來單株抗體藥物獲得核准上市,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有望減緩阿茲海默症的惡化。不過,你知道失智症新藥的療效嗎?治療該花多少錢呢?快跟著Podcast《優活問問》一起了解失智症與失智症新藥相關問題!
台灣已是超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失智人口超過35萬,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為7.99%,平均每13位長者就有1人失智;預計2035年將增至近10%,換算每10名長者就有1人可能與失智症共存。專家指出,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失智症照護需求呈持續增加趨勢,對家庭與社會都是重要挑戰。
腸道菌不僅影響腸胃健康,更與「記憶力」有關!恩主公醫院與台大醫院團隊利用果蠅實驗證實,若果蠅失去腸道益生菌,長期記憶將中斷,若補充益生菌,記憶功能可恢復,顯示腸道菌對記憶的維持至關重要。此研究成果不僅登上國際期刊,更為失智症與相關神經退化疾病的早期預防提供了新契機。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統計指出,目前全球約有 5,500 萬名失智症患者,且平均每 3 秒鐘就新增 1 名患者,失智人口逐年攀升,不僅考驗醫療體系,更威脅國家人力資產的延續。隨著台灣即將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人口比例快速增加,象徵黃金世代的勞動力正逐步流失。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已達35萬人,佔同齡人口近8%,且未來十幾年內將突破68萬,盛行率將近10%。國、內外人口結構變化,使得失智症問題日益嚴峻,黃金世代勞動及生活力逐年流失,難得的「黃金流動率」也面臨瓦解危機。專家呼籲,當高齡與失智浪潮翻湧,以「文化平權」實踐防治和照護,讓所有群體都能獲得文化參與與支持,不僅是健康權,更是認知活力持續的重要力量。提升國民失智素養,打造友善、均衡的藝術與社區參與環境,有助於接住每一位長者的「黃金歲月」。專家提醒,除了醫療介入,文化平權在失智症防治上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唯有透過教育、社會支持與正確認知,才能讓患者與家庭獲得尊嚴與公平的照護。 當失智症悄悄上門,偷走的絕不僅僅是記憶。協會曾有照護者分享親身經歷,罹患阿茲海默症後,他的父母對親人的呼喚、家庭活動、過去的喜好都逐漸冷淡,不再表露情緒。「過往嚴謹的父親與家人不再有衝突,卻也沒有擁抱、沒有笑聲,有如隔著一道厚厚的透明牆。」這種來自家屬的無力與遺憾,是許多失智症照護家庭的共同心聲。 這狀況阿茲海默症患者中屬於「常見非認知症狀」,約48%早期就會出現明顯的情感淡漠,切斷了情感的流動、親情的連結。失智症患者被偷走的不僅是人生悲傷的片段記憶,而是抹殺了患者與家人過往與未來的人生美好。然而,正因有大台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的努力,更多病友與家屬走進多元藝術、社區宣導、音樂會與交流活動中,在一次次互動中重建「活著」的情感經驗。藉由協會協助參與音樂劇演出,雖然時常不記得歌詞,但在表演現場,卻能露出久違的笑容,與孫子眼神交會,說出「我還在這裡」。講座當場亦有一位病友現身說法,表示受到鼓勵參與協會活動後,除了增加對自身疾病的瞭解,更有感多元策略下延緩病程惡化的成效,現場家屬感動表示,「這些互動不僅是恢復記憶,更是重新打開情感的門,讓我們還能一起牽手走下去。」 大臺南熱蘭遮失智症協會今年適逢20週年,回首過往,成就與堅持令人動容。白明奇醫師回憶,如同南太平洋的島民遠涉重洋,每一次跨島探險都要靠心中設定的「虛擬小島」作為信念,才能持續前行。「從零起步到今天,我們像孤島間不斷連線的渡船,慢慢化虛為實。」協會創立至今,從沒有任何經費,到舉辦數十場音樂會,影響上萬民眾,推動「三動兩高」預防原則,辦理失智症月健走、市民講座、照護師認證課程,還深入宮廟與當地社團攜手舉辦活動。協會的Triple 10計畫,更攜手許多滿了熱忱的專業醫師,深入台南每一個行政區,為失智症正確衛教宣導、為文化平權與素養而努力。不僅如此,協會更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將台灣在地經驗與國外專家彼此啟發。白明奇醫師表示「下個20年,我們還要繼續把想像中的安全小島變成陸地,連結台灣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 科學與醫療的進步,正帶來失智症篩檢與治療的新里程碑。近年,生物標記與血液檢測能夠大幅提升早期診斷準確率,單株抗體和新型藥物帶來減緩病程的曙光,許多大型醫學中心正積極布局,成大醫院白明奇醫師更同為率先在台施打第一劑失智症新治療。他在本次活動呼籲:「失智症偷走的不只是個人記憶,而是整個家庭的人生。」他強調,政府、產業、學術與社會都應正視並投入失智症防治。防治之道不只是醫藥治療,應從「腦力要動、身體要動、休閒要動」及「高度學習、高抗氧化」的「三動兩高」原則做起,由生活型態、飲食、運動、社區參與等多方面著手,降低發生率、延緩退化,也守住家中每個人的黃金歲月與難得的人力資源。 社會不應讓任何一位患者與照護者孤獨遠颺。走過20年,熱蘭遮失智症協會與白明奇醫師用愛、專業與堅持,牽引失智家庭走過無數風浪,把一座座希望的虛島,真正成為守候每一個黃金世代的堅實陸地,也盼持續成為連結產官學界的力量,攜手破除失智症迷思、建立知識平權的社會,落實失智症預防與早篩早治,幫助台灣延續黃金人才、邁向下一段黃金年代。
一名70歲的男性是退休科技工程師,7年前他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經治療後病情控制良好,屆齡退休時,公司仍延聘他擔任顧問2年。但在今年初,他開始常常重複發問,情緒也顯得低落,自認為記憶力不如以往。所幸,就醫後經認知測驗與PET檢查確認,他的狀況依舊停留在輕度認知障礙,尚未進展為失智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