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意保、欣智樂⋯失智症新藥誰能用?醫:先看有無符合「這3條件」

樂意保、欣智樂⋯失智症新藥誰能用?醫:先看有無符合「這3條件」

2025/7/7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罹患失智症令人震驚,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近年來,失智症治療因新藥的問世,為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帶來更多希望。台灣6月核准兩款失智症新藥樂意保(Leqembi) 和 欣智樂(Donanemab),兩者皆可減少澱粉蛋白沉積,延緩失智症病程惡化,為患者爭取更長的黃金穩定期。

別把失智症當老化

「學不會新遙控器怎麼用」、「話講到一半就忘了接著說,還一直重複剛講過的事」,這些被視為正常老化的小狀況,其實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神經學暨老年醫學專家王培寧表示,失智症是腦部認知功能退化所致,初期症狀常與一般老化混淆,但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多人無法敏銳的在早期發現認知退化。

不只記憶力衰退,患者還可能出現情緒與個性改變,甚至對家人產生誤解等異常行為,生活自理能力也會逐漸下降。王培寧建議,若自覺認知功能退化且症狀持續超過6個月,就應就醫評估找出真正原因。若有失智症家族病史,更應積極接受進一步檢查。

延伸閱讀:
親自替失智夫開刀⋯崩潰淚灑手術房!林靜芸:這是我開過最難的手術

輕度認知障礙是治療黃金期

王培寧指出:「在真正走向失智之前,其實還有一段可逆轉的早期階段,稱為『輕度認知障礙』(MCI),是失智症發展過程中的治療黃金期。」患者雖出現記憶或認知困難,但多仍能自理生活;若能及時診斷並介入治療,有機會改善或延緩病情惡化,每年約有10~15%的患者會進一步發展為失智症。

失智症類型中以阿茲海默症最為常見。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胡朝榮表示,阿茲海默症的致病主因,在於病人大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及Tau蛋白異常堆積,這類物質早在症狀出現的數10年前就開始累積,逐步損害神經細胞,初期多表現為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方向感、判斷力及生活能力,最終導致大腦萎縮與功能衰退。

延伸閱讀: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使用條件、費用一次看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需符3大條件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表示,國內最近上市的阿茲海默症新藥「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皆為靜脈注射的單株抗體,可供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使用,有別於以往失智症治療只能緩解症狀,這兩款新藥能直接清除大腦中致病的類澱粉蛋白,延緩失智症病程惡化。

失智症新藥如何申請施打?胡朝榮指出,患者須符合下列3項條件,才能進入療程:

  • 需透過磁振造影(MRI)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腦血管疾病。
  • 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正子攝影或脊髓液檢驗,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
  • 檢測是否帶有ApoE4基因,排除容易有藥物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失智症新藥可減輕超高齡照護壓力

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正生表示,隨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族群快速擴大,全台目前約有35萬名失智症患者,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預估到了2050年,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將從現行的7.99%升至11.11%,失智總人口數將突破百萬,高齡者失智症照護成重要挑戰。

陳正生說明,未來每1.4位工作人口就需照顧1位高齡者,將對家庭照護、社福支援體系與勞動市場造成沉重壓力。而新型阿茲海默症藥物及早介入,有助延緩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期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減輕超高齡社會的照護壓力。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