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受傷卻這裡痛那裡痛⋯不是太敏感!醫:小心「傷害可塑性疼痛」上身

沒受傷卻這裡痛那裡痛⋯不是太敏感!醫:小心「傷害可塑性疼痛」上身

2025/11/24
45歲韓先生多年飽受慢性肩頸痛與偏頭痛困擾,四處求診卻找不到明確病因,甚至被認為只是「太敏感」,就醫才知道是「傷害可塑性疼痛」作祟。醫師提醒,這類病人女性比例高於男性,缺乏運動、肥胖,睡眠障礙都是重要風險因素,若長期疼痛卻找不到明確原因,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應尋求專業評估。

神經系統太敏感放大疼痛訊號

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醫師陳郁欣表示,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疼痛」,許多人始終找不到明確病因,想治也不知從哪治起。其中,「傷害可塑性疼痛」(Nociplastic pain),是近年在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一類疼痛定義,主要用來描述沒有明顯組織或神經損傷,但神經系統對於疼痛訊號過度敏感以及放大而產生的疼痛。

陳郁欣說明,在上述情況下,當組織與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與疼痛程度不成比例,就可稱作傷害可塑性疼痛,代表性的疼痛症狀有:

  • 纖維肌痛症
  • 偏頭痛
  • 緊縮性頭痛
  • 顳顎關節障礙
  • 慢性肩頸痛
  • 慢性下背痛

延伸閱讀:
偏頭痛「用吃的」就能舒緩!醫教「1飲食法」治頭痛:這蔬菜超有效

疼痛常伴隨焦慮、憂鬱

陳郁欣指出,這類病人常伴隨情緒障礙例如焦慮、憂鬱,疼痛型態多變,可能是刺痛、壓迫感、抽痛或難以形容的痛,疼痛程度易受時間與情緒影響,容易讓人覺得裝病。病人還可能出現疲勞、睡眠障礙、認知困難、等非疼痛症狀,並對外界刺激高度敏感,例如他人手機低音量播放也可能造成干擾。

關於傷害可塑性疼痛可能的成因,陳郁欣說,研究顯示,女性比例高於男性,缺乏運動、肥胖,睡眠障礙都是重要風險因素,本身有心理壓力、焦慮與憂鬱以及幼年遭受不良對待也會增加罹患機率。另外,遺傳也是風險因素,推測跟體內血清素、正腎上腺素迴路,這些神經傳導物質與痛覺、情緒處理有關。

延伸閱讀:
「消炎止痛藥」急救頭痛喉嚨痛?「4類高風險族群」亂吃恐傷腎

規律作息、運動增加天然止痛劑

陳郁欣強調,治療除了藥物,病人教育是關鍵,包括認識疾病本質、改善生活習慣,例如抗發炎飲食,以及增加活動量,有助於人體天然止痛劑「腦內啡」(Endorphin)的分泌;體重控制則能夠減少體內發炎;固定規律時間就寢,改善睡眠品質,並學習正確有效應對壓力跟放鬆的方式,能有效減輕疼痛強度與頻率。

陳郁欣提醒民眾,若長期疼痛卻找不到明確原因,或疼痛程度與檢查結果不符,應尋求專業評估,及早確認是否為傷害可塑性疼痛,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案,幫助恢復良好的生活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