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發佈跨國研究發現,抽血檢驗就能揪出高風險族群,準確率甚至高達93%,有助及早診斷、及早治療。85歲鄭先生為退休人士,之前和家人去韓國旅遊時迷路,平常也有失憶、夢遊,且出現重複問問題的情況,後續在家人的陪伴下至台北榮民總醫院檢查,經抽血發現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目前鄭先生透過打針、吃藥積極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許多。
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發佈跨國研究發現,抽血檢驗就能揪出高風險族群,準確率甚至高達93%,有助及早診斷、及早治療。85歲鄭先生為退休人士,之前和家人去韓國旅遊時迷路,平常也有失憶、夢遊,且出現重複問問題的情況,後續在家人的陪伴下至台北榮民總醫院檢查,經抽血發現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目前鄭先生透過打針、吃藥積極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許多。
失智症長者因為疾病而影響了肢體動作與行為能力,進而讓口腔照護變得更加困難;再加上年齡的增加,牙齦萎縮及唾液分泌減少等原因,使牙菌斑更容易堆積,因此提高了發生蛀牙、牙齦炎、牙周病等口腔常見的疾病的機率。《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圖解銀髮族正確刷牙方式,幫助照護者及長輩維持口腔清潔。
隨著全球老齡化加劇,年齡相關聽力損失(Age-Related Hearing Loss, ARHL) 已成為影響數百萬人的健康問題。然而,許多人認為這只是自然老化的結果,忽視了其可能帶來的嚴重影響。 65 至 74 歲的每三人中就有一人受影響,75 歲以上的比例更接近 50%。 但問題不僅僅是聽力下降,更嚴重的是,它與多種健康風險有關。未經治療的聽力損失會使失智風險增加 50%、憂鬱症風險提高 50%、跌倒風險提升 30%,對老年人的整體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聽力損失的隱藏風險 失智症 研究發現,聽力下降,失智風險增加。專家認為,聽力受損會減少大腦對語音和環境聲音的刺激,加速腦部退化。 憂鬱症與社交孤立 69%聽力受損長者有憂鬱症狀,原因在於聽力下降導致溝通困難,使得社交活動減少,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跌倒風險增加 內耳不僅負責聽覺,還與人體平衡系統密切相關。數據顯示,聽力受損者的跌倒風險是正常人的 2 倍,容易發生意外傷害。 降低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 聽力受損者參與體育活動的機率較低,並且更容易過著靜態生活。長期聽力下降與虛弱風險增加 87% 有關,影響整體健康。 醫療與經濟負擔 未治療的 ARHL 每年可能為美國帶來 3 至 12 億美元的醫療成本,而澳大利亞的經濟損失則高達 109 億澳元。這顯示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個人健康,也對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如何預防與管理? 定期篩檢: 65 歲以上建議每年進行聽力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才能及時介入。 使用助聽設備: 研究顯示,佩戴助聽器可降低 8% - 29% 的失智風險,並顯著改善生活品質。 改善生活環境與溝通方式: 減少背景噪音、面對面交談。 使用輔助聽力設備: 如電視字幕或擴音器。 維持健康習慣: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高噪音環境,有助於減緩聽力退化。 結論:及早關心聽力,健康不留遺憾! 聽力損失並非只是年老後的自然現象,而是一個可以管理、預防,甚至改善的健康問題。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的聽力,為健康老化做好準備,避免未來的不便與風險!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近日寒流來襲,多人因寒流猝逝,在氣溫驟降時,容易引發血管突然劇烈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增加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研究顯示,高達60%的腦中風與40%的失智症可歸因於「自我可改變的風險」,董氏基金會提醒,平時應建立良好生活習慣,才能應付突發的風險。
失智症是大腦功能損傷的疾病,而聽力損失程度也會影響罹病風險。美國神經科醫師理查.瑞斯塔克(Richard Restak)《預防失智大作戰》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相關科學與醫學常識,包括各種失智症的類型,並提供簡易的自我檢測法,幫助讀者促進大腦健康,從此遠離失智症。以下為原書摘文:
藝人林葉亭85歲的父親因失智症於1月16日走失,至今仍失聯未尋獲。她在社群平台上分享這幾日的煎熬,動情喊話:「我好想看到阿爸的背影。」針對失智症患者的走失風險,醫師表示,患者在迷路或走失前往往會出現「3大前兆」,提醒家屬及早注意,以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
老年人悶悶不樂、記憶力差, 是憂鬱還是失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不適加上孤寂感日與遽增,讓長輩憂鬱情緒上身,而憂鬱症與失智症初期難以分辨,都可能出現對事物記不清楚、不太願意社交及說話,甚至個性與過往大不相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精神科醫師提醒,老年憂鬱症所造成的假性失智症狀,常容易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