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患失智症,只記得美好回憶!醫揭「美麗型失智症」讓人幸福
失智症的多重樣貌
最令老年人恐懼的疾病之一就是失智症。根據韓國中央失智中心統計,以2021年2月為基準,在韓國60歲以上老人之中,失智症患者估計約有863, 542 人,65歲以上人口的失智症發病率為10.33%,表示每10位老年人之中就有1 名患有失智症。此外,因失智症致死的機率在2000年是每10萬名有0.3人,到2020年增加到14.7人,這個數值足足比20年前高50倍。
失智症的種類繁多。依據發病時期,可分為早發性失智症和老年失智症,原因除了我們熟知的阿茲海默症以外,還有因腦中風等腦血管疾病引發的血管性失智症、因頭部損傷引起的外傷性失智症、由巴金森式症等疾病引發的退化性失智症,以及因酒精引發的酒精性失智症等,相當多樣。此外,根據症狀的輕重程度,又分為輕度至重度等不同等級。
然而我自己有一套非官方的分類法,依據患者的表情, 我將失智症分為美麗型失智症與憂傷型失智症。大部分患者的失智症都相當哀傷。毫無感情、漠不關心、眼神恍惚、面無表情的失智症;會不安、焦躁、沮喪的憂鬱型失智症;會妄想、辱罵、暴力的攻擊型失智症;上述都是悲傷型失智症的症狀。
延伸閱讀:
失智症新藥誰能用?「樂意保、欣智樂」差在哪?使用條件、費用一次看
憂傷型失智症
醫療人員在替失智症患者進行診療之前,都必須先確認知能障礙階段,藉由確認他們的既有訊息,來防止因識別錯誤而產生的醫療事故。我們一般會簡單地詢問患者的姓名,有時為了盡可能抓住患者逐漸消失的記憶,我也會刻意反覆確認,這是為了讓我在認識患者的同時,也讓患者認識自己。
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得的患者比比皆是。這時候,我會逐字告知患者他的姓名,等待1分鐘後再次詢問。儘管多數患者依舊答不出姓名,但我每天都會重複這個確認動作,倘若病患幸運地記住自己的名字,就進行下一階段的提問。
英媽:「奶奶,您兒子叫什麼名字呢?」
奶奶:「我沒有兒子。」
英媽:「奶奶沒有兒子嗎?我看照片裡面您兒子長得很帥喔!他叫什麼名字?」
奶奶:「不知道。」
英媽:「是〇〇〇。」
奶奶:「啊!對!我們家的〇〇〇。」
對於能清晰記得並回答出兒女姓名的患者,我就會提出最高難度的問題。
英媽:「奶奶!500元再加上300元是多少?」
奶奶:「700!700元對吧?」
英媽:「啊!好可惜,只差一點點,很接近了。」
奶奶:「不是!我以前做生意,結帳我很在行的, 就是700元不會錯!」
雖然得不到正確答案,但老人家計算的模樣總是無比認真,倘若這樣簡易的算術遊戲能減緩老人家認知能力退化的進程,那就再好不過了。
延伸閱讀:
老奶奶沒人探病,守護者竟是洋娃娃?醫師揭「長照病房」照護困境
美麗的失智症
然而失智症的樣貌也並非百分之百的憂傷。有一對老夫婦在數年前一起入院,爺爺住在男子病房,奶奶則住進女性病房,奶奶每天都會到爺爺房間看望。爺爺對醫護人員相當親切,卻獨獨對奶奶尤其苛刻。後來,老爺爺先行辭世,只剩下老奶奶獨自在護理之家生活。此後數年之間,奶奶總是不斷地重複同樣一段話。
奶奶:「在日據時代,我是小學畢業的,因為特別聰明,我還當上班長耶!」
英媽:「哇!奶奶您真厲害。」
奶奶:「老師都稱讚我很會念書,還會送我筆記本和鉛筆。」
英媽:「奶奶,您特別喜歡那時候吧?」
奶奶:「嗯,我父親說女孩子也要唸書才行,還送我去上學,我真的很開心。」
看著奶奶臉上燦爛的笑容,彷彿她腦中早就抹去了冷淡刻薄的丈夫,以及因住得太遠、無法常來探望的兒女,只剩下最幸福的童年回憶。
我會盡量努力,即使年紀大了也不患上失智症,若依然不幸失去了許多記憶,我希望能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某天夜裡,我躺在床上問著自己:「妳人生中最美好的時期是什麼時候?如果只能留下一則回憶,妳希望記得哪一段時光?」想著想著,我忽然潸然淚下。
「我最喜歡現在了,牽著孩子蠕動的手一起躺在床上的這一刻,就是最美好的。」我衷心盼望能將現在、此時此刻深深留在腦海之中。
樂活筆記
- 即使年紀大了也沒有患上失智症,若依然不幸失去了許多記憶,希望能留下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 悲傷型失智症的症狀:毫無感情、漠不關心、眼神恍惚、面無表情的失智症;會不安、焦躁、沮喪的憂鬱型失智症;會妄想、辱罵、暴力的攻擊型失智症。
(本文摘自/今天遇見第三人生:長照醫師在診療時記錄生老病死每一刻,讓你學會照護長輩、從容迎接晚年生活/蔚藍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