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奶奶沒人探病,守護者竟是洋娃娃?醫師揭「長照病房」照護困境

老奶奶沒人探病,守護者竟是洋娃娃?醫師揭「長照病房」照護困境

2025/8/24
隨著超高齡化社會來臨,長期照顧需求趨勢將遞增,究竟會面臨哪些困境呢?從事韓醫職業超過15年的醫生金珍賢於《今天遇見第三人生》一書中,以第一線經驗,深刻書寫生老病死的故事,並提及目前及未來「長照」所面臨的現實面,包含醫療照護、患者身心、照護者及為人子女的心情與困境,帶領讀者思考思考未來個體、父母年老的議題。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在某人的部落格讀到「各位知道在長照病房裡講話最大聲的人是誰嗎?」這樣的文章,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我細讀一遍,答案是「照護者經常來探病的人」。這個答案確實不可否認。

在新冠肺炎流行之前,病患家屬都能前去病房探望。我每天查房時,與照護者碰上一兩面是常有的事,也會自然地和常來探病的熟面孔打招呼。病患的照護者大致分為3類:

  • 配偶:這是夫妻中有一人住院、另一人在家中生活的情況。通常都是爺爺入院,太太成了照護者,也偶有相反的案例。攜手走過漫長歲月的夫婦向來鶼鰈情深,照護者總是一語不發地握著患病配偶的手,踏著不捨的步伐離開醫院,那背影彷彿每一步都含著淚水。
  • 子女:在配偶離世後成為孤家寡人的長輩,多數都是牽著兒女的手來到醫院。子女通常相對平靜地接受父母的疾患,當久久來探望一次的兒女們包圍在身旁,比起憂傷,老人家臉上更多的是喜悅。若膝下兒孫滿堂,縱使養育子女時加倍艱辛,但生活在護理之家,孩子們也總會每週輪流前來看望,是院裡最令人羨慕的老人家。
  • 手足:若終身未婚或膝下無子,有時也會有老人家的兄弟姊妹成為照護者。手足情深的親人往往會細心關照,比起從不露面的子女,我認為或許親近的手足更加可靠。

延伸閱讀:
7旬病父要求女兒「搬回家照顧」⋯她送「3句話」切斷有毒關係

老奶奶的守護者

有一位沒有照護者的老奶奶,她的監護人是一位遠房親戚,但當其他患者的床上總是擺滿零食,我卻從不曾在她的病榻旁看見任何食物。她經常凝視著半空自言自語,不時說些不著邊際的話。有一天查房時,我看見奶奶抱著一個娃娃,是同一間病房的患者過世時棄置的布偶。

英媽:「老人家,您好。」
奶奶:「(注視著布偶)妳好!快跟大姊姊打個招呼。」
英媽:「奶奶,這是誰呀?」
奶奶:「這還能是誰?我們家孩子啊!」
英媽:「他叫什麼名字?」
奶奶:「他還太小了,還沒取名字。」

奶奶將小小布偶緊抱在懷裡,摩挲它的臉頰,替它蓋被,在我準備離開時還對著娃娃怒吼:「還不跟大姊姊說再見,真沒禮貌!」接著又回過頭來,說道:「我們家孩子還太小了,不懂事。」向我請求諒解。

自從奶奶獲得那個娃娃之後,總是望著虛空、失去焦距的眼神,漸漸有了溫度、變得幸褔,那個娃娃就是奶奶的照護者。

延伸閱讀:
父母生病時最擔心什麼?7旬婦看病只怕這件事:只求生病別拖累子女

照護者可能逐漸消失

照護者,在字典上,它的定義是「對他人具有保護的責任義務之人」,對於長照機構的病患而言,照護者是至關重要的存在。照護者需要替病患繳納醫療費用、送食物和生活用品、外出就診時也要陪伴同行,不僅有著相當現實的需求,在醫療層面上有時也需要依賴照護者的選擇與決定。若沒有照護者,或照護者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連帶醫療團隊也會相當為難。最重要的是,照護者的存在對患者情緒上的支持與穩定,有絕對性影響。

然而在未來社會裡,如此關鍵的照護者角色卻可能漸漸消失。2021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顯示,韓國總人口數正在減少,家庭數量反而逐漸分化並增加,其中,1人家庭占全體家庭的33.4%,60歲以上高齡者的1人家庭也在一年內急劇增長至13.2%,65歲以上高齡者的1人家庭也增長為10%。

此外,老人獨居家庭、老齡夫婦家庭等老人單獨居住的家庭數也穩定增長,但與子女共同居住的家庭則大幅減少,希望與子女同居的比例持續下降,可預見今後老人獨居的家庭比例將持續增加。

此外,子女必須撫養年邁父母的傳統認知也在轉變。過去,我們往往將獨居老人視為一種社會問題,如今卻已成為普遍現象,子女認為撫養父母不再是一種義務,而是一種選擇,新世代的父母同樣不希望與兒女共同生活。
 
不婚族群也在增加。根據統計廳發布的〈2021年結婚/離婚統計〉通報,2021年登記結婚件數為19萬3千件, 是韓國開始進行婚姻統計以來的歷史新低,從2012年起就呈現連年下降的趨勢。由於房價暴漲、就業困難、對婚姻的觀念轉變等,不婚人口增加已成社會趨勢,再加上新冠疫情來襲,更導致結婚件數進一步縮減。

即使突破萬難踏入了婚姻,由於經濟不穩定、養育壓力沉重等多樣化的原因,大韓民國的出生率在全球也屈居末位,儘管政府推出了生育政策,生育率依然每年都在刷新最低紀錄。能撫養老人的青年人口數減少,連婚姻和出生率都處於世界最低的水準,未來韓國的長者將沒有任何子女能成為照護者。

縱使順利結婚生子,百歲時代平均壽命的延長也可能導致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偶爾,我也會看見母子一同住進長照機構的情形,畢竟目前90高壽的女性結婚得早,往往在15歲至20歲出頭就誕下子女,因此兒女也已是高齡人士了。更令人遺憾的是,甚至還有子女先辭世,母親仍不知情地住在長照機構中。隨著醫學發展、壽命延長,在子女過世後,只剩百歲高齡父母獨自生活的情況也會增加。

長照保障需國家社會共努力

根據相關研究顯示,韓國將成為全世界最長壽國家。但在實質準備嚴重不足的狀態下,我們不可能歡欣鼓舞迎接百歲的到來,正如上面提出的各種原因,下一世代老後,或許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沒有照護者的晚年生活。

我們不應該將長照的保障完全交付給個體努力,國家及社會也應當一起思考。完善成人的公共長照體系,使沒有照護者的老年人也能安心,並強化金融法律制度,讓老年人能保護自身資產,而且相關的長照政策都需要強化整體的公共性。

此外,我們必須清楚認知就業、婚姻、生產、育兒等一系列青年問題,與照護、撫養、貧困等老年問題,實際上是一體兩面、相互牽動的危機,需要所有成員共同來尋求解決方案。

樂活筆記

病患的照護者大致分成「配偶、子女、手足」。照護者的存在對患者情緒上的支持與穩定,有絕對性影響。
就業、婚姻、生產、育兒等一系列青年問題,與照護、撫養、貧困等老年問題,是一體兩面、相互牽動著,需要所有成員與國家、社會共同尋求解決方案。

(本文摘自/今天遇見第三人生:長照醫師在診療時記錄生老病死每一刻,讓你學會照護長輩、從容迎接晚年生活/蔚藍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