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表》記憶力變差,是失智還是老化?醫警告「1關鍵警訊」千萬別輕忽

有圖表》記憶力變差,是失智還是老化?醫警告「1關鍵警訊」千萬別輕忽

2025/8/26(2025/8/26 15:55更新)
一名70歲的男性是退休科技工程師,7年前他被診斷出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經治療後病情控制良好,屆齡退休時,公司仍延聘他擔任顧問2年。但在今年初,他開始常常重複發問,情緒也顯得低落,自認為記憶力不如以往。所幸,就醫後經認知測驗與PET檢查確認,他的狀況依舊停留在輕度認知障礙,尚未進展為失智症。

衛生福利部在今(2025)年核准兩款失智症新藥: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CI)或輕度失智症者,用於延緩失智症病程。根據衛福部委託國家衛生研究院進行「全國社區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發現,2024年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為35萬人,盛行率近8%,且年齡愈高,失智症盛行率越高。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中最常見的類型是阿茲海默症,約佔所有病例的6成。許多年長者記憶力減弱,常誤以為只是正常老化,直到方向感變差、記憶衰退或情緒明顯起伏等症狀加劇,才就醫檢查,失智症的確診時間平均延誤約3.5年。

延伸閱讀:
失智症末期能活多久?教你看「觀察量表9症狀」預測

正常老化VS失智症差異

徐文俊說明,隨著年齡增加,出現記憶減退或理解力變慢是常見現象,但要注意正常老化與失智症有所區別,「一般老化是知道自己忘了什麼,還能再回想起來,而失智症則是遺忘曾經記得的事,好像從未發生過。」提醒民眾注意10大失智症警訊,及早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醫檢查。

image

延伸閱讀:
樂意保、欣智樂⋯失智症新藥誰能用?醫:先看有無符合「這3條件」

病程最短3年就惡化成失智症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胡朝榮表示,最新國際期別指引,結合臨床評估及病理報告,將阿茲海默症分為6期:

  • 第1、2期為臨床前期:早在失智症初期症狀出現的8~10年,此時還沒有出現症狀,但大腦類澱粉蛋白已經開始累積。
  • 第3期為輕度認知障礙:毒性蛋白持續堆積,開始出現輕微記憶力減退、認知功能退化等失智症症狀。
  • 第4期為輕度失智:記憶力減退已影響日常生活功能。
  • 第5、6期為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到整個大腦,造成神經細胞受損,加速大腦退化。

「阿茲海默症患者從輕度認知障礙進展到輕度失智症,大約只要3~5年時間,其中每年約有10~15%患者會惡化成失智症,不僅病程不可逆,且惡化程度相當快速。」胡朝榮強調,透過失智症量表、正子攝影,或腰椎穿刺分析腦脊髓液中的毒性蛋白含量等檢查,早期診斷、確認病因並介入治療,才是重要關鍵。

失智症新藥治療符合4條件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土城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徐榮隆表示,阿茲海默症是一種可以透過早期確診,並採取標靶治療的失智症類型,由於疾病主因是大腦中累積毒性類澱粉蛋白,這些蛋白會形成斑塊並干擾神經傳導,長期下來讓腦部結構改變、萎縮,進而造成記憶力下降和認知功能受損。

徐榮隆說明,過去的傳統藥物只能針對症狀改善,進入大腦清除已累積的類澱粉蛋白,無法真正延緩病程。目前已有最新的抗類澱粉蛋白標靶治療問世,可針對阿茲海默症的病因,精準鎖定腦中的毒性類澱粉蛋白,刺激免疫細胞來清除大腦堆積的斑塊,從根本上治療,減少對腦神經造成的損害,延緩病程持續惡化。

徐榮隆指出,新型標靶治療主要適用於早期的輕度認知障礙或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治療前必須確認病因,並判斷是否適合接受治療,需符合4項條件:認知功能測試、類澱粉蛋白檢驗、核磁共振(MRI),以及APOE基因檢測。

膽固醇、聽力退化是失智症風險因子

徐文俊提醒,民眾在生活中應預防14項失智症風險因子,除了大家熟知的慢性病、肥胖、憂鬱外,還有膽固醇過高、聽力減退、視力減退等,也都會減少五官刺激,增加年長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65歲以上失智症高風險族群應保持良好社交人際、規律作息及運動、正常飲食,以促進大腦健康,遠離失智症。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優活健康網》採訪編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