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的黃先生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逾10年,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長期依賴藥物、復健及自費療程,效果有限,甚至需坐輪椅。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後,雖符合人工關節置換條件,但因年紀與手術風險,家屬選擇非手術治療。最終由骨科醫師施行「高頻熱凝療法」,一週後疼痛減輕7~8成,黃先生也成功恢復行走能力。
85歲的黃先生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逾10年,關節嚴重變形、疼痛難耐,長期依賴藥物、復健及自費療程,效果有限,甚至需坐輪椅。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後,雖符合人工關節置換條件,但因年紀與手術風險,家屬選擇非手術治療。最終由骨科醫師施行「高頻熱凝療法」,一週後疼痛減輕7~8成,黃先生也成功恢復行走能力。
70多歲劉先生退休後愛騎腳踏車,3年前一次意外摔倒時本能地以手撐地,自此手腕便時常隱隱作痛,起初認為只是扭傷並未積極治療,直到近2個月疼痛逐漸加劇,甚至連拿水杯和開門的小動作都變得困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後續,前往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治療,診斷為「舟月韌帶損傷合併舟狀骨與橈骨關節炎」,經手術後疼痛大幅減輕,重新能輕鬆拿水杯、轉門把,生活便利度顯著提升。
小腿是距離心臟相當遠的一個部位,如果腿部肌肉不夠的話,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不順暢,使小腿產生浮腫、水分代謝機能差等等的情況。想要知道自己是否小腿有肌肉,其實只需墊起腳尖,就可以知道你究竟有沒有足夠的小腿肌肉。《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腿部肌肉量不足的影響。
走路是最簡單、最安全的有氧運動之一,不但有助於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幫助控制體重與穩定情緒。然而,許多人雖然天天在走路,卻因為姿勢不正確或習慣單側用力,長期下來反而對膝蓋、髖關節、腳踝造成過度壓力,增加退化性關節炎、足底筋膜炎或腰痠背痛等問題的風險。
肩膀疼痛是現代人相當常見的問題,但肩痛的原因很多,最常引起肩膀疼痛的原因是肌腱發炎、滑囊發炎、肌腱撕裂、以及關節發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醫師白映俞分享肩膀痛的原因、檢查與復健,若出現相關肩頸問題建議就醫檢查,才能得到完善的治療。
35歲的阿傑從學生時代就擅長各式運動,馬拉松、游泳、自行車、登山、衝浪等運動,都是他休假的日常,並從去年起就積極備戰「雙北世壯運」三鐵項目,沒想到近來運動表現卻雪崩式下降,明明已是專業等級的運動高手,卻表現得像差勁的新手,膝蓋更常有痠痛感,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已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已有磨損,醫師提醒他須降低運動強度。
1名67歲男子,長期因左腳踝疼痛而困擾,每走一步就疼痛,嚴重影響日常步行與生活品質。經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於門診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左腳踝退化性關節炎,並伴隨骨刺形成,經進行全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改善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術後半年,病人恢復良好,不僅行走能力顯著提升,原本疼痛也明顯緩解,順利重返日常生活。
一名28歲健身教練在國中一次跳遠意外摔傷膝蓋後,便開始出現關節問題,儘管踏上健身教練職涯,但由於長期疼痛加上沒有適當就醫,導致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甚至發展到最嚴重的第四期、膝關節變形為O型腿。在醫師建議下以PRF(Platelet Rich Fibrin,富含血小板纖維蛋白)治療,不僅疼痛明顯緩解,關節腔狹窄的問題在沒有開刀的情況下也獲得改善。 健立診所蔡曜同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雖然多見於老年人,然而,年輕患者也可能因受傷或不當使用關節而提早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成因包括隨年齡增長的關節軟骨磨損、不良運動習慣及舊傷都有影響。無論是過度爬山、盤腿坐姿,膝蓋反覆彎曲的錯誤姿勢,長期下來都會加速軟骨退化,曾有骨折或韌帶損傷病史的患者,發病速度可能更快。 太嚴重甚至變形為O型腿,導致軟骨磨損更嚴重 蔡曜同醫師說明,退化性關節炎主要症狀表現為關節疼痛,尤其在活動時疼痛更會加劇,休息後還是會有僵硬感,而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膝蓋可能出現內彎變形導致O型腿,若又再不當使用關節內側的力量,更會加重軟骨的磨損。 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主要以保守療法為主,包括使用藥物及注射玻尿酸加強關節潤滑度等,也會建議患者減少久站、久坐,避免劇烈運動,並配合消炎藥物緩解疼痛與發炎。然而,這些治療手段僅能緩解症狀,都無法讓軟骨再生。 蔡曜同醫師提到,與傳統治療相比,PRF治療提供了更有效的解決方案。PRF是利用患者自體血液,經由離心技術萃取高濃度血小板及纖維蛋白,再將其注射至關節內,不僅含有促進細胞修復的生長因子,纖維蛋白作用更像「鷹架」能活化血小板,使修復過程更加持久。與PLT相比最大特點是含有纖維蛋白,更能釋放生長因子來修復軟骨,發揮更長效果。 PRF具備纖維蛋白,未來其他關節也能有望運用 PRF治療過程約需要30~60分鐘,包括抽血、離心分離及注射,通常一個完整療程需進行3~6次,間隔2週~1個月施作一次,患者通常在數次療程後可感受到疼痛明顯緩解,X光檢查也能看出關節形態的改善;對於中輕度患者,PRF效果更為顯著,而晚期患者則能延緩人工關節置換的時間,讓患者保留更多自然膝關節的功能。 以這名健身教練的個案來說,由於年紀較輕不想考慮置換人工關節,經過PRF做了6次療程後,從原本幾乎是跛行就醫,疼痛度大幅改善降至1~2分,也能重新回到工作崗位,軟骨損傷也有明顯改善,但以現階段來說是最適合的選擇。 蔡曜同醫師說明,PRF是採用患者自體血液,因此安全性較高,雖然注射時可能出現短暫的腫脹或不適,但經局部麻醉後一般患者都可接受,他也特別提醒,一定要在合格的無菌環境進行並由專業醫師操作以避免感染問題。目前使用PRF療程對象沒有太多限制,除非是有血友病或血小板功能異常、患有感染性關節炎或局部開放性傷口等對象,以及血液相關癌症患者,就不建議採用此療法。 蔡曜同醫師認為,隨著再生醫學持續進步,PRF在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領域展現了巨大潛力,也更傾向於保留患者自然膝關節的完整性。值得期待的是,PRF的應用範圍已從膝關節擴展至肩關節、肘關節及踝關節等,甚至在慢性疼痛與肌腱損傷的治療中也能有效運用,相信未來PRF在更多關節疾病的治療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有效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瞭解更多:https://www.regentaiwan.com/service/orthopedic/Osteoarthri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