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

不戒菸就截肢!患「這疾病」雙腳竟疼痛發紫、 腳趾缺血壞死 ⋯

不戒菸就截肢!患「這疾病」雙腳竟疼痛發紫、 腳趾缺血壞死 ⋯#截肢

張先生53歲有42年吸菸史,大約5~6年前開始,他開始時常感到雙腳容易冰冷、痠脹無力,有時也會有麻木及感覺異常,更慢慢出現間歇式跛行、疼痛,發作頻率也越來越頻繁,後來發現連腳趾、足背、足踝顏色都開始變暗、變黑,疼痛也越來越嚴重,才趕緊到大醫院檢查。醫師檢查出腳血管有「柏格氏症」問題,請他戒菸。

骨髓炎反覆發作還骨折感染恐截肢!醫拚30次手術為她保住雙腿

骨髓炎反覆發作還骨折感染恐截肢!醫拚30次手術為她保住雙腿#截肢

55歲婦人因風濕病造成膝關節嚴重變形而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種下難治型慢性骨髓炎的遠因,在20次住院控制反覆發炎中,又不慎跌倒骨折,再遭到細菌感染。一般而言「截肢」或許是不可迴避的選項,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骨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謝明宏卻與整形外科聯手治療,歷經30次手術,並置入腫瘤型人工膝關節,總算讓病人正常走路,重回健康生活。

避免截肢!洗腎出現「下肢變黑、局部刺痛」就要當心

避免截肢!洗腎出現「下肢變黑、局部刺痛」就要當心#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奶奶是多年的洗腎患者,原本就有的糖尿病、高血壓,也隨著腎臟功能差越來越難控制,每天的生活除了耗在洗腎室,也因為洗腎後體力透支整天在家休息,不外乎常常吃藥、打針、抽血檢查、洗腎,另外就是截肢。腎臟科醫師說,洗腎患者的血液循環差,血管也容易出問題,因此有很高的機率會有末梢血管病變,也就是末梢肢體壞死需要截肢的情形。李奶奶右腳已經截掉2隻趾頭,傷口好不容易照顧好,但是左腳足踝以下也開始出現膚色變黑、小趾側尤其明顯,經過心臟血管外科的血管手術,術後輔助使用血液循環藥物及低能量遠紅外線,也做過高壓氧治療,局部仍慢慢惡化。尿毒素超標!易致下肢血管病變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根據統計,每4個洗腎患者中,就有1個罹患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慢性腎衰竭、末期腎臟病患,雖然可藉由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維持一定程度的生理機能,但是洗腎終究無法取代正常的腎臟功能,病人血液中的尿毒素仍較常人高,而且無法正常地代謝鈣、磷、鉀等離子,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危機,這些異常的成分,干擾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功能,進而影響周邊血管的再生能力,進一步會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病變。另外,慢性腎衰竭患者,大多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這些也都是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也難怪洗腎患者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那麼多。蔡易昌說明,下肢動脈阻塞疾病,在中醫屬於「脈痹」的範疇,最早出現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也就是「血凝而不流」,並指出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痺等。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醫碥.痺》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對脈痺提出了病機的闡述,並且指出「外感之風寒濕能痺,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痺乎?」認為內生之瘀血、痰飲亦可致痺,而「死血阻塞經隧,則亦不通而痺矣。」使脈痹的各項理論更加全面。而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尿毒症的階段,中醫又稱為「關格」,「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腎病使體內血瘀、傷口難癒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已經明確指出:「瘀血不去,其水乃成」、「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說明氣血不通的血瘀形成時,容易出現水腫相關的疾病。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腎病與瘀血有關,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蔡易昌進一步解釋,治療上,並不是一味以活血化瘀就可以解決問題,血瘀論述集大成的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氣虛、虛寒、陰虧、邪毒等皆可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瘀,故對血瘀的治療,不可單純逐瘀,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推陳出新到今天,慢性腎臟病被認為以虛為主,因虛致實者居多,治療時應在補氣、溫陽、養陰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另外會加上養血通絡的特別藥物,來針對下肢動脈阻塞疾病來做針對性治療。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李奶奶的足部膚色由暗黑轉為紅潤,局部的刺痛、脹痛感也逐漸改善,腳較有力、體力也變好了。回診時,兒子高興表示,媽媽最近不僅腳的情形進步很多,連帶的腎臟狀況也有起色,抽血檢查尿毒素降低不少,還有血鉀、血磷、血鈣也趨向正常,血色素也有進步,血管外科醫師也說,目前看起來已經不用截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細菌感染恐截肢!傷口照護必看「這5大步驟」

細菌感染恐截肢!傷口照護必看「這5大步驟」#截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 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口,在年輕時,因為免疫力、體力、營養攝取等都很好,除非真的是很嚴重的傷口,不然大多時候都可以自己慢慢痊癒。然而對於年長者,因為免疫力、體力的下滑,甚至是營養攝取不均衡,導致一點點的小傷口就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跟菌血症等等,更不用說當長輩自己如果還罹患糖尿病,會造成傷口難以癒合,因此如何照顧傷口以及幫傷口換藥,就變成很重要的議題。 傷口換藥5步驟清潔、消毒、塗藥、包紮、更換1.清創:把傷口清潔乾淨絕對是傷口換藥的首要任務,一個好的傷口應當是粉嫩,並且保持濕潤,假如今天傷口上面佈滿死掉的組織、血塊或焦疤,都會使得正常的細胞難以生長。清創記得要用無菌棉棒,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由內往外,把舊的藥膏、黑黑的血塊、連同黃色的組織液都清除。有時候傷口太乾不好清,可以先用浸濕的紗布覆蓋傷口,也就是利用紗布濕敷傷口,大約10分鐘之後,等到乾涸的傷口表面都軟化了,再開始用棉棒清創。 2.消毒:這邊一定要強調,每一種消毒藥水都有他的優缺點,使用前一定要先了解其特性。在居家中主要的消毒藥水建議還是以優碘跟白藥水為主,其中優碘適合大部分的傷口;而白藥水只適用於表層的傷口,如果傷口已經傷害到真皮層,不建議使用。另外,根據新的研究顯示,所有的消毒藥水都會影響傷口的癒合,因此塗抹消毒藥水的時間不可過長,等候約30秒即可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乾淨,尤其優碘因含有色素,如果不沖乾淨很容易有色素沉澱。 3.塗藥:一般的傷口可以使用凡士林保持濕潤,或使用含鋅的藥膏幫助傷口癒合,都是可以參考的塗藥,不過還是要特別提醒,傷口塗藥還是先徵詢過醫生的意見,因為每種傷口都有適合的塗藥,若是塗抹來路不明的藥膏,甚至有可能造成傷口進一步潰爛。大部分的外傷上藥,請用乾淨的乾棉棒沾藥膏,在傷口上薄擦一層藥膏即可,不需要厚敷;但在少數情況,醫師會囑咐藥膏須厚敷,填滿傷口;甚至有些傷口,使用特殊的敷料,不需要再擦藥膏。所以傷口用藥原則,也請在醫師指導下施行。 4.包紮:有些人喜歡讓傷口保持乾燥,這是不正確的想法,因為傷口在癒合的時候,需要白血球來吞掉外來的細菌及外來物、纖維母細胞進行修復、上皮細胞長出新的皮膚,這些步驟,都必須在濕潤的傷口才能順利進行。如果敷料能提供傷口床一個濕潤又抑菌的環境,確實會縮短傷口癒合需要的時間。還有,包紮的材料非常多元,從基礎的紗布,到人工皮貼布都有,可以依照傷口的情況自由選擇,若是傷口的滲出液很多時,可以使用人工皮貼布,吸收過多的滲出液,也可以避免因為使用紗布包紮造成的傷口沾黏。 5.換藥:如果是乾淨的傷口,初期1天換1~2次就可以,後期甚至可以2天換一次藥,而人工皮甚至可以到3~5天。如果在換藥時,發現紗布跟傷口黏住了,這時千萬別急著撕開,這樣會造成傷口再次被破壞,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先把紗布浸潤,等沾黏的地方軟化後,再移除紗布。糖尿病造成的困難傷口照顧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而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的要把局部或整隻下肢截除,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若糖尿病患者認識多些,日常足部護理的重要性,及傷口之正確處理方法,這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人的足部潰瘍與截肢狀況,依據2011年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結果,國內糖尿病人的足部潰瘍、截肢盛行率分別為1.3%及0.7%,目前對於這樣難以癒合的傷口,已經有推出幹細胞的療法,向三總醫院都有在推動,有需求的病人可以向醫院洽詢。(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傷口照護怎麼做? 5大步驟教你!│家天使居家照顧)

腳麻又痛,翁忽視警訊險截肢!醫教1招防周邊動脈阻塞

腳麻又痛,翁忽視警訊險截肢!醫教1招防周邊動脈阻塞#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腳麻走不動,別以為正常老化,小心是腳部動脈阻塞!一名60歲金門老翁,因長年腳麻、不良於行,平日仰賴兒子照顧起居。幾個月前,老翁症狀加劇,無論躺或坐雙腳都感到十分疼痛,卻礙於疫情不敢到醫院就診,直至近日雙腳發黑、失去知覺,這才緊急送往醫院搶救。動脈堵塞致腳麻 誤以為關節退化台北榮總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表示,醫院緊急替該名老翁進行「周邊氣球導管手術」後,非常幸運地保住雙腿,「該名老翁是因周邊動脈阻塞引起疼痛,若6小時內沒有打通血管,有很高的機率必須截肢。」陳沂名解釋,該名老翁到院抽血檢查時,已經出現橫紋肌溶解、肌肉壞死狀態,明顯是因為血管阻塞過久造成,因為周邊動脈阻塞發生時多半沒有明顯臨床症狀,只會輕微感到麻木、痠澀,常常會被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而延誤就醫。若未積極處理,嚴重可能需要截肢。患部缺血分4級 最嚴重細胞壞死周邊動脈阻塞多與心血管疾病有關,是一種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過程,源自長期生活習慣或三高慢性病累積所造起的血管病變,在台盛行率高達32%,好發於50至60歲中高年齡者。因血管壁上的堆積物逐漸累積成斑塊狀,使血管硬化、內膜變厚導致狹窄,造成末端肢體血量及養分供應不足,發生在腳部機率是手部的20倍,症狀會依據患部缺血狀態進展:第1級:雙腳冰冷且輕微麻木,部分脫毛,部分患者完全沒有症狀。第2級:出現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距離後小腿肚就會開始疼痛,通常休息後就可以恢復,但一開始行走後,就又會呈現雙腳痠麻的狀態。第3級:腳部在休息狀態下仍會疼痛。第4級:動脈已經完全阻塞,腳部出現壞死。高危險群注意末梢變化 「氣球導管手術」恢復快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主治醫師顏旭霆說,民眾常會將間歇性跛行誤以為是老化正常現象,但這其實是周邊動脈阻塞造成,洗腎患者、抽菸族群、糖尿病患者是高危險群,須隨時注意末梢組織變化,監控自己身體狀況。顏旭霆解釋,治療方式早期以外科「血管繞道手術」為主,治療效果持久,但需要全身麻醉,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久。現階段多以侵入性較低的「周邊氣球導管手術」治療,療程大幅翻轉、縮短,經由鼠蹊部股動脈或手腕橈動脈穿刺周邊血管,藉由擴張氣球將阻塞血管撐開,增加血管內徑血流量,只需要半身麻醉、恢復時間快,但缺點是健保未給付,需要部分負擔差額或全額自費。顏旭霆進一步說明,為避免日後血管壁發炎或纖維化,也能選擇使用紫杉醇塗藥的氣球及支架,抑制血管壁細胞增生,延緩再次阻塞的風險。但若生活習慣沒改變或血管疾病未控制好,短時間3至6個月也可能再復發。陳沂名建議,民眾日常可以自我檢測「量腳部脈搏」,就像量手腕脈搏一樣,可按足背血管浮起處,若測量不到或是已出現腳麻痠澀、疼痛現象,一定要有警覺,盡快到院檢查,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

高壓氧助傷口癒合 單足截肢阿公已能爬樓梯#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0歲的方爺爺長期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洗腎多年也曾因忽視傷口照護導致右足截肢,今年5月左足受傷發現感染,雖趕緊至他院治療仍進行小趾截肢,術後3個月傷口仍未癒合,只能以輪椅代步,輾轉至衛福部臺北醫院以經清創手術合併高壓氧治療一個月後,現已可自行上下樓出門,期間照護得宜也保住其他腳趾。讓潰爛部位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高壓氧治療中心醫師蕭詠聰表示,傷口難以癒合的原因相當複雜,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造成的血管狹窄、細菌引起的嚴重感染、飲食均衡與否、年紀等皆是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常見糖尿病、洗腎患者因血管與神經病變,導致足部傷口經常無法癒合、不斷感染,甚至被迫截肢。為能加速嚴重潰爛傷口癒合,許多糖尿病患會選擇至傷口照護門診由專業醫療人員協助傷口照護,並至高壓氧門診進行治療,透過吸取百分百純氧增加體內含氧量、提高組織修復力、增加抵抗力。透過高壓氧治療,可以讓氧氣擴散到受傷的部位,促進血管的增生及傷口的癒合,也增加對感染的控制,讓受傷的部位避免進一步的損害。以方爺爺為例,因長期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引起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造成下肢血流供應不足合併細菌感染,導致傷口更難癒合,方爺爺先透過清創手術並打通下肢堵塞的血管,使血液循環恢復暢通,讓潰爛部位能再次獲得血液與養分,結合高壓氧治療,才成功控制病灶範圍,使傷口順利快速癒合。方爺爺分享在進行高壓氧治療過程時,感覺十分輕鬆放鬆至入睡,清醒後也更有精神。蕭詠聰表示,少數民眾在高壓氧艙內時,會感到耳膜鼓脹不適,是因為艙內加壓導致,此時只要保持正常呼吸並做吞口水的動作,就能達到類似在搭乘飛機或是在高山時,即可減壓。對中風者可修護腦部 一氧化碳中毒減少併發症蕭詠聰表示,高壓氧治療範圍廣,除幫助傷口加速復原,例如對中風者可有效增加腦部的血液循環與氧氣供應、減少腦部水腫,對腦部及神經復原有效;又例如於冬季常見一氧化碳中毒,高壓氧可快速降低一氧化碳濃度並減少中毒併發症。目前符合健保給付的高壓氧適應症,就包含血管傷害及肢體殘障、一氧化碳與硫化氫及慢性氰中毒、火災所造成的煙吸入損傷、灼傷或燙傷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