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截肢!洗腎出現「下肢變黑、局部刺痛」就要當心

避免截肢!洗腎出現「下肢變黑、局部刺痛」就要當心

2022/4/7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李奶奶是多年的洗腎患者,原本就有的糖尿病高血壓,也隨著腎臟功能差越來越難控制,每天的生活除了耗在洗腎室,也因為洗腎後體力透支整天在家休息,不外乎常常吃藥、打針、抽血檢查、洗腎,另外就是截肢。腎臟科醫師說,洗腎患者的血液循環差,血管也容易出問題,因此有很高的機率會有末梢血管病變,也就是末梢肢體壞死需要截肢的情形。

李奶奶右腳已經截掉2隻趾頭,傷口好不容易照顧好,但是左腳足踝以下也開始出現膚色變黑、小趾側尤其明顯,經過心臟血管外科的血管手術,術後輔助使用血液循環藥物及低能量遠紅外線,也做過高壓氧治療,局部仍慢慢惡化。

尿毒素超標!易致下肢血管病變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根據統計,每4個洗腎患者中,就有1個罹患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慢性腎衰竭、末期腎臟病患,雖然可藉由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維持一定程度的生理機能,但是洗腎終究無法取代正常的腎臟功能,病人血液中的尿毒素仍較常人高,而且無法正常地代謝、磷、鉀等離子,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危機,這些異常的成分,干擾血管內皮前驅細胞的功能,進而影響周邊血管的再生能力,進一步會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病變。

另外,慢性腎衰竭患者,大多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問題,這些也都是血管病變的危險因子,也難怪洗腎患者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那麼多。

蔡易昌說明,下肢動脈阻塞疾病,在中醫屬於「脈痹」的範疇,最早出現於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也就是「血凝而不流」,並指出證見皮膚變色,皮毛枯萎,肌肉頑痺等。清代醫家何夢瑤所著的《醫碥.痺》提到「血脈不流而色變」,對脈痺提出了病機的闡述,並且指出「外感之風寒濕能痺,豈內生之寒濕獨不痺乎?」認為內生之瘀血、痰飲亦可致痺,而「死血阻塞經隧,則亦不通而痺矣。」使脈痹的各項理論更加全面。

而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尿毒症的階段,中醫又稱為「關格」,「關」是關閉,「格」是格拒,在上由於三焦之氣不流通,寒遏胸中,飲食不下故格拒;在下由於熱結下焦,津液乾涸,氣化障礙,故關閉。

腎病使體內血瘀、傷口難癒
在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已經明確指出:「瘀血不去,其水乃成」、「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說明氣血不通的血瘀形成時,容易出現水腫相關的疾病。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腎病與瘀血有關,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會使人體出現氣陰兩傷,陽氣不足,寒濕入絡,血瘀不暢,氣血凝滯、經脈阻塞導致傷口難以癒合。

蔡易昌進一步解釋,治療上,並不是一味以活血化瘀就可以解決問題,血瘀論述集大成的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氣虛、虛寒、陰虧、邪毒等皆可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瘀,故對血瘀的治療,不可單純逐瘀,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推陳出新到今天,慢性腎臟病被認為以虛為主,因虛致實者居多,治療時應在補氣、溫陽、養陰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另外會加上養血通絡的特別藥物,來針對下肢動脈阻塞疾病來做針對性治療。

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李奶奶的足部膚色由暗黑轉為紅潤,局部的刺痛、脹痛感也逐漸改善,腳較有力、體力也變好了。回診時,兒子高興表示,媽媽最近不僅腳的情形進步很多,連帶的腎臟狀況也有起色,抽血檢查尿毒素降低不少,還有血鉀、血磷、血鈣也趨向正常,血色素也有進步,血管外科醫師也說,目前看起來已經不用截肢。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