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登場  專家齊聚助力第一線照護人員

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登場 專家齊聚助力第一線照護人員#洗腎

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衛教師交流最新照護策略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延續往年經驗,於10月再度舉辦「腎臟病照護研討會」,邀集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腎臟病衛教師進行專業交流,共同探討慢性腎臟病最新治療趨勢與病人照護策略。課程內容涵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藥物治療、食安風險、糖尿病腎病變飲食原則與腎臟病患者飲食衛教策略,期望協助腎臟病衛教師在第一線提供更全面的病人照護。 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為題,分析近年國內外透析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臺灣慢性腎臟病照護發展史與治療現況。其中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比例高達47.7%,由此可知糖尿病造成的腎病變亦是關注重點。他指出,如腎基會長年所推動的,早期篩檢與轉介至醫療體系治療仍是防治關鍵。 圖/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分享基金會過去十年來篩檢活動的結果分析,此結果也刊登於BMJ Open 醫師提醒:重組肉、注脂肉屬高磷食物 腎病患者應避免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分享了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腎友若能搭配使用,可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速度。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他提醒衛教師應關注加工肉品對腎臟病患者的潛在影響。他指出,市面上常見的注脂肉與重組肉雖外觀與口感與高級肉品相似,但製程中經過加工處理與食品添加劑使用,對健康存在潛在風險。 注脂肉是將脂肪與乳化劑打入肉中以增加口感,長期攝取可能導致膽固醇升高;而重組肉則利用磷酸鹽等黏著劑拼合碎肉而成,屬於高磷食物(且吸收率接近100%),建議慢性腎臟病與洗腎病人應儘量避免。顏醫師也強調,這兩類肉品皆屬加工食品,民眾若食用務必徹底煮熟,以免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圖/腎基會監察人顏宗海於研討會中分享最新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以及破解常見的食安迷思 飲食衛教從生活出發 建立病人可持續的飲食計畫 腎基會李承翰營養師以「糖尿病腎病變的飲食原則」為主題,介紹最新國際與國內營養指引,指出飲食衛教不應一味強調禁止,而是協助病人找出能吃、也願意吃的食物選擇。他強調,唯有讓病人參與飲食計畫的討論,才能提升配合度並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腎基會吳苡璉腎臟病衛教師則分享,從食物份數出發調整腎友飲食,是兼顧蛋白質控制與熱量充足最簡單且實用的方式。先幫腎友算出一天可以吃的六大類食物份數,再分配到三餐裡,飲食計畫更直觀、也更容易執行。 她指出,衛教師在衛教時應了解飲食建議背後的原理,例如「腎友主食多選擇米食、少選擇麵食」是因為米飯的蛋白質比麵食少一點,對尚未透析的腎友來說較為適合。了解各項建議的原理之後,衛教師就能協助病人靈活應用在日常飲食中——舉例來說,腎友偶爾一餐想吃麵,也能透過調整其他餐次的份量,來平衡整天的蛋白質攝取,讓飲食更彈性、更可持續。 吳衛教師強調,衛教不應將標準化建議套用在病人身上,而是從病人的生活出發,找到最能落實的方式。 強化第一線照護力 腎基會持續深耕教育推廣 從會後回饋中可見,多位衛教師表示此次參與研討會獲益良多。透過研討會,不僅了解最新照護指引,也從講師分享中了解如何將理論落實於日常衛教,讓自己的「衛教武器庫」更為多元且實用。 腎基會表示,醫療人員是民眾與病友最信任的夥伴,唯有持續精進專業知識,才能在第一線提供正確資訊、守護健康。未來也將持續舉辦相關研討會,協助更多醫療同仁在生活情境中實踐照護理念。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圖/由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舉辦的「2025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於2025年10月26日圓滿落幕,講師及與會者齊聚一堂,共同為提升慢性腎病照護品質而努力

吃起來不鹹但超傷腎!醫點名「7大食物」鈉含量超高:吐司竟上榜

吃起來不鹹但超傷腎!醫點名「7大食物」鈉含量超高:吐司竟上榜#洗腎

你有沒有曾經過吃了一個正餐或點心後,感覺不是很鹹,但吃完之後口渴更、重頭腦昏沉沉想睡覺、鞋子變緊了、拼命跑廁所⋯小心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踩中高鈉地雷,導致身體進入高滲透壓高血鈉狀態。《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由業診所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7大隱藏版高鈉食物」,幫助民眾避開高鈉地雷。

「三高」沒顧好,小心成「末期腎病變」!醫示警:出現症狀恐已中晚期

「三高」沒顧好,小心成「末期腎病變」!醫示警:出現症狀恐已中晚期#洗腎

慢性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被稱為「沉默殺手」。依據衛福部2024年死因統計,腎臟相關疾病已成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九位,每十萬人口約有24.3人因此喪命。另,台灣醫療研究團隊發表於《Frontiers in Medicine》(2021)研究顯示,高血壓者罹患慢性腎臟病風險約為一般人的2.2倍,高血糖者約為2.9倍,顯示三高控制不良與腎損害有密切相關。

從洗腎王國到「綠色腎臟」!全台9萬人洗腎⋯醫:減少透析、移植是解方

從洗腎王國到「綠色腎臟」!全台9萬人洗腎⋯醫:減少透析、移植是解方#洗腎

台灣洗腎人口居高不下,2020年全台約有250萬慢性腎臟病患者,已佔總人口的1成(10.6%),醫界預估慢性腎臟病患者數將在2027年突破300萬。醫師指出,慢性腎病患者若未妥善照護,病情惡化後恐步上洗腎後塵,但每次血液透析對環境資源的使用相當龐大,透過「綠色腎臟照護」減少透析、推動腎臟移植是解方。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公布2024年度成果報告 深化預防教育、守護全民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公布2024年度成果報告 深化預防教育、守護全民腎臟健康#洗腎

臺灣面臨腎臟病高風險 提升大眾認知成關鍵防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2040年腎臟病恐將成為全球第五大死因,每年預估超過120萬人因此喪命。在臺灣,超過9萬人接受洗腎治療,推估約有250多萬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每年健保支出超過500億元,居所有疾病之冠,已成國人健康與醫療體系的重要挑戰。 然而,根據國內調查顯示,國人對腎臟病的認知率仍不足10%。由於腎臟病早期症狀不明顯,許多患者往往在病情惡化時才發現,錯失早期介入的時機。事實上,只要提升大眾對疾病的認知,進而從日常生活中做出調整,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 腎基會深耕腎病防治工作  獲國家級肯定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以下簡稱腎基會)自成立以來,持續關注腎臟病防治的不同面向,並依據民眾需求設計多元衛教計畫。其近日公布2024年度服務成果,聚焦成人預防、兒童教育與腎友照護三大領域,持續推動腎臟病防治與全民健康促進。 腎基會秉持「走進人群,讓改變發生」的精神,深化與民眾的溝通與連結,相關作為亦獲專業肯定,包含SNQ 國家品質標章醫療週邊類公益服務組、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 SDGs4 教育品質銅級,顯示出其在醫療教育與公益實踐上的專業表現與社會價值。 延伸預防觸角 首度承接國健署計畫 腎基會透過篩檢衛教、社區健康講座與偏鄉義診,幫助民眾認識腎臟的重要性,理解可能導致腎病的危險因素,提升人們對健康的認知。2024年更首度承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代謝症候群防治專案,將預防觸角擴展至「三高加二害」的代謝症候群,串聯更多地區診所,強化早期介入與生活習慣調整。 深耕校園教育 建立腎臟保健觀念 在國小教育方面,腎基會為孩童建立正確的腎臟知識,以教育部推廣的「健康密碼85210」為核心,將飲水量、糖分攝取、運動時間等概念生活化,幫助孩子將健康意識內化為日常行動,降低成年後成為高風險族群的機會。去年更擴大線上課程名額與夏令營梯次,提供近3,000名學童腎臟健康教育課程,讓預防觀念提早紮根。 陪伴腎友同行 落實照護承諾 針對慢性腎臟病的腎友,腎基會持續提供實用且貼近生活的衛教資源,並定期舉辦實體講座,邀請醫療團隊分享最新治療觀念、飲食指導與控病技巧,幫助患者與家屬掌握照護知識,在病情控制與生活品質之間找到自己的節奏。 除照護支持外,腎基會也關注腎友的社會處境。相較其他慢性病,腎病患者長期面臨較高的隱形壓力與汙名化,腎基會因此建立全台最大腎友社群,持續陪伴逾萬名腎友前行,讓他們的處境與需求被社會看見。 一起守護腎臟健康,創造社會改變 腎基會表示,這些成果不僅來自團隊的努力,更有賴於眾多民眾的參與。無論是關注腎臟病議題、捐款支持,或是親身參與篩檢與講座活動,都是推動改變的重要力量。腎基會期盼集結更多社會力量,讓腎臟病防治不只是醫療議題,更成為全民行動。 完整服務成果於其官網呈現:https://www.tckdf.org.tw/files/down/f_20250710150714.pdf 圖/2024年度報告 圖/2024年度報告 圖/2024年度報告

還用塑膠袋裝外食?研究揭「塑膠微粒」恐傷腎引中風:教你4招少接觸

還用塑膠袋裝外食?研究揭「塑膠微粒」恐傷腎引中風:教你4招少接觸#洗腎

隨著全球一次性塑膠製品大量使用,不論是塑膠微粒或是塑膠奈米,這些肉眼難察覺的微塑膠顆粒已廣泛存在於飲用水、空氣、食物與人體組織中,近期多項研究更揭露,這些微塑膠顆粒甚至出現在人類血液、尿液、腎臟、心臟與動脈斑塊中,恐影響人體健康。對此,研究團隊呼籲,民眾應該從日常生活開始注意,盡量減少接觸這些有害物質。

洗腎病友全身癢不停,小心尿毒症!醫揭「照光治療合併用藥」助改善

洗腎病友全身癢不停,小心尿毒症!醫揭「照光治療合併用藥」助改善#洗腎

一名75歲長期接受洗腎治療的男性,因全身搔癢前來皮膚科門診,由於一般止癢藥效果有限,理學檢查發現其表皮多處出現線狀搔抓傷口,診斷為尿毒性搔癢,經醫師評估,建議他接受口服藥物治療,並配合每週固定進行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後,搔癢症狀明顯改善,皮膚傷口也逐漸癒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