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亞洲首例!大人腎「種在小孩肝臟」北榮神奇移植術救童:不再洗腎續命

亞洲首例!大人腎「種在小孩肝臟」北榮神奇移植術救童:不再洗腎續命#洗腎

8歲吳小妹,1歲多起全身水腫開始洗腎,2歲半時確診「雙側威爾姆氏腫瘤」(Wilms' Tumor)導致腎臟切除,需要透過腎臟移植挽救洗腎命運。為此,北榮移植團隊透過「將成人腎臟種在肝臟上」,並利用嫁接延長血管的方式,與腎靜脈進行吻合重建,成功移植成人腎臟到幼童體內,創下全球第3例、亞洲第1例的移植紀錄。

2成病人因它洗腎!醫揭「腎絲球腎炎」4大症狀:腎臟過濾器壞掉

2成病人因它洗腎!醫揭「腎絲球腎炎」4大症狀:腎臟過濾器壞掉#洗腎

60歲鄭小姐近3個月以來食慾不振、體重不斷減輕,臉色也變得蒼白,到多家醫院就診後因抽血檢測數值正常,醫師僅判斷是貧血,開立口服鐵劑補充,然而症狀並未改善;近日更出現下肢水腫及呼吸喘症狀,幾乎無法行動,輾轉至腎臟內科檢查,才發現尿液中有大量尿蛋白和血尿,胸腔也有積水,診斷為腎絲球腎炎引發的類澱粉沉積症。

為什麼會橫紋肌溶解?醫揭5大原因:肌肉疼痛發炎「這濃度」過高

為什麼會橫紋肌溶解?醫揭5大原因:肌肉疼痛發炎「這濃度」過高#洗腎

炎熱夏日運動後水分攝取不足 小心橫紋肌溶解!40多歲的葉先生,日前曾外出搭棚工作,大量勞動一整天,因擔心頻尿所以水分攝取不足,回家後,他全身疼痛無力,再過3~4天竟發現尿液變成深褐色、尿量減少,還產生噁心想吐的症狀,於是便前往衛福部新營醫院掛急診,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

壯年男心衰竭、肺水腫害命全因血壓超標?醫:高血壓如「溫水煮青蛙」 易引心腎病變致失能、死亡

壯年男心衰竭、肺水腫害命全因血壓超標?醫:高血壓如「溫水煮青蛙」 易引心腎病變致失能、死亡#洗腎

三高為我國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多數人卻往往不知三高可能致命!衛福部數據顯示,台灣約有高達529萬人罹患高血壓 ,而高血壓前期雖無特定症狀,但若未即時管理,很可能危及性命。近日適逢世界高血壓日(5/17),臺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台灣高血壓學會林彥宏理事長提醒,長期高血壓會導致血管硬化,進而引發心衰竭、腎臟病、中風等併發症,這些共病危險性高,不僅心衰竭致死率高於癌症,長期腎高壓更可能導致洗腎,因此,民眾應依循「居家量測、130/80標準、722原則」3口訣,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遠離高血壓危害並預防心腎併發症。 高血壓竟會致失能、死亡?台灣成人高達25%患有高血壓 忽視引心腎病變害命! 高血壓無疑是影響我國民眾健康的關鍵因素,根據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成人中,每4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 ,林彥宏理事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民眾高血壓患病率超過50%,近年高血壓更出現年輕化的趨勢,與現代人飲食習慣、壓力大的生活型態有關。」 然而,高血壓正是引發各器官病變的主要風險因子,理事長比喻,高血壓就像將身體置於「溫水煮青蛙」的狀態中,一時無感、久了就危及性命。例如:高血壓若未控制,可能造成心肌肥厚,心臟舒張與收縮功能受影響,久而久之演變為心衰竭;另一方面,長期的體內高壓亦會造成腎臟的腎絲球硬化、進一步惡化為腎病變。林彥宏理事長警告:「嚴重心衰竭五年死亡率超過50%,比多數癌症還高;腎臟病常則列我國十大死因,可以說,心腎病變是造成台灣民眾失能與死亡的最大元兇,足見人人都應及早預防高血壓,管理心腎風險。」 壯年男心衰竭危命「5年前早有預兆」!血壓高度影響心腎功能 醫曝:共病共管成治療趨勢  高血壓作為心腎疾病的高風險因子,近年心衰竭和慢性腎臟病治療的發展趨勢,亦以患者治療時應兼顧血壓與器官保護為目標。林彥宏理事長説:「例如心衰竭治療藥物,就從過去常見的心腎素-血管張力素-醛固酮系統抑制劑、交感神經系統抑制劑等等,到近年加入SGLT2抑制劑,具同時管理血壓、腎病變與心臟功能的效益,數據指出,患者用藥後可減低因心衰竭或心血管事件住院風險、減緩腎功能惡化、降低蛋白尿、減少腎病及心因性因素相關的死亡率,亦可下降血壓。」 理事長分享,過去曾遇一位壯年男子被家人送至急診,這名患者5年前檢測出高血壓,但因自覺無礙而未持續追蹤,送醫時心臟收縮功能低下,甚至出現肺水腫、危及性命,檢查後發現竟是因長期高血壓引發的心衰竭與腎病變!送醫後醫護持續用藥幫助患者降血壓、管理心腎症狀,一年後才逐漸穩定病情、心腎恢復正常功能。對此,林彥宏理事長提醒,民眾日常就應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與預防意識,對於高血壓且已有初步心腎病變的患者來說,及早選擇兼顧共病共管的藥物治療,也更有助於管理高血壓與心腎病變。 高血壓學會呼籲正確量血壓!推「3口訣」鼓勵民眾每天居家量測、狠甩心腎危機 近日鄰近世界高血壓日,台灣高血壓學會推動「3口訣」幫助民眾建立正確量血壓認知,分別是「居家量血壓」、「130/80標準」與「722原則」,林彥宏理事長建議,民眾可遵從養成正確量血壓習慣,邀請家人每天量血壓,讓量測變成日常、一起守護家人健康。 ●    居家量血壓:血壓易受民眾身處環境、心情等因素影響,因此日常建立量血壓習慣才能量測出正確數值的血壓,建議民眾日常即可購買一般經核可認證的血壓計養成居家測量習慣。 ●    130/80標準:近年高血壓定義與控制目標自140/90 mmHg下修至130/80 mmHg。 ●    722原則:血壓測量應連續測量7天、每天早晚2次、每次2遍間隔一分鐘取平均值,方能檢測出穩定、較接近自身狀態的血壓數據。 除了量測血壓外,林彥宏理事長説,民眾日常也可從建立運動習慣、戒菸、飲食調整、減少鈉攝取、減重或減少飲酒等方式來維持血壓健康,高血壓學會亦於官網(https://www.ths.org.tw/)提供系列量血壓教學影音與衛教資訊,鼓勵民眾可上網觀看,並積極建立量測血壓習慣,及早預防心、腎病變危機。

洗刷洗腎王國之名,掌握最新治療三關鍵,戰勝心、腎、代謝疾病

洗刷洗腎王國之名,掌握最新治療三關鍵,戰勝心、腎、代謝疾病#洗腎

糖尿病一直是導致腎病變的重要原因,糖尿病控制不佳更會加速腎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且慢性腎臟病合併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更高,也因此在國際糖尿病治療指引上就提及,病患除了必須要控制好血壓、血糖以外,避免腎臟發炎、導致惡化更是治療的重要關鍵。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黃建寧主治醫師表示,目前洗腎人口有48%為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可說是洗腎主因;糖尿病儘管是血糖過高引起,事實上也是一種血管疾病,大血管會影響心血管,小血管就會造成視神經或腎臟病變。血糖高會造成腎絲球的壓力,不僅容易引起腎臟細胞的高壓氧化、發炎,更會導致腎小管病變出現纖維化、內皮細胞被破壞。 糖尿病與心、腎病變有高度關係 黃建寧醫師說明,人體運作是一個連動系統,代謝物質也會互相影響,從研究數據來看,糖尿病與心、腎功能有高度相關,心臟、腎臟、代謝疾病都是相關聯的,當腎臟過濾功能不佳就會影響心臟,心臟不好同時也會影響腎功能。從臨床案例來看,當有尿蛋白過量、腎絲球過濾率越低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會明顯偏高(見後圖)。 由於糖尿病與血壓、血脂控制有極高關聯性,加上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具多項共同風險因子,衛福部也積極推動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計畫,希望透過有效醫療資源的整合來讓疾病管理更有效益。目前糖尿病腎病變的治療上,血糖、血壓、膽固醇、蛋白尿的控制目標如下: • 糖化血紅素:應低於7%以下; • 血壓:收縮壓應低於130 mmHg以下;舒張壓應低於80mmHg以下; • 膽固醇:總膽固醇應低於160mg/dL以下或低密度膽固醇應低於100mg/dL以下。 • 蛋白尿:蛋白尿(UACR)大於300mg/g的病人,應控制UACR有至少大於30%以上的降幅 糖尿病腎病變患者用藥需考量降糖、降血壓、抗發炎及纖維化的藥物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監控血糖、血壓、血脂數值,在治療方針上,更要徹底改變生活習慣。黃建寧醫師指出,當已發現初期腎病變,飲食必須與營養師擬定方針,如蛋白質攝取量必須依照不同腎病變的階段來調整,日常要多以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動物性蛋白質,遵循多攝取蔬果、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全穀類食物,鈉含量一天不要超過5g等原則,另外戒菸、減重也是預防腎惡化必須落實的重點,也要培養運動習慣強化心肺功能,在防止腎惡化的同時也能改善肥胖問題。 當生活習慣都調整後仍舊沒有改善,就必須考慮用藥,黃建寧醫師說明,糖尿病的藥物從早期純粹降血糖、控制血壓,一直進步到能夠保護腎臟器官,以及抗腎臟發炎、纖維化的發展,對於延緩腎病變都有相當好的進步。 黃建寧醫師也強調,透過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臟病照護整合計畫,臨床可以看到參與病患在預後有相當好的改善,未來在搭配完整藥物的運用下,透過治療三大關鍵:控制血壓、控制血糖、控制腎臟與發炎與纖維化,甚至可將病患洗腎的時間延緩10年,未來若累積足夠案例運用大數據分析,相信對治療糖尿病等慢性病,都能有更好的治療效益。 黃建寧醫師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理事長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 專長: 新陳代謝科 內分泌學 內分泌分子生物學

翁洗腎竟頭暈、嘔吐又傷腦!腎臟科醫師親授「5招」預防洗腎低血壓

翁洗腎竟頭暈、嘔吐又傷腦!腎臟科醫師親授「5招」預防洗腎低血壓#洗腎

89歲蕭姓老翁,因糖尿病腎病變洗腎已1年,近半年洗腎時常出現低血壓、抽筋、頭暈、嘔吐等症狀。醫師提醒,許多洗腎病患正遭受透析低血壓的危害,不僅會造成立即的身體不適,如頭暈、噁心、甚至失去意識,長期更可能對心臟、腦部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持續性的損害,統計洗腎時發生低血壓患者,總死亡率更上升3至5成。

糖尿病造成腎臟發炎,拖久恐洗腎,全新治療趨勢三管齊下護心腎

糖尿病造成腎臟發炎,拖久恐洗腎,全新治療趨勢三管齊下護心腎#洗腎

隨著飲食型態的轉變與人口老化趨勢,台灣的糖尿病治療人數已累積近250萬。由於糖尿病早期沒有明顯症狀,發現時間普遍較晚,若延誤治療有相當高的機率造成腎臟、心臟危害,嚴重恐怕有洗腎危機。 糖尿病分為兩種型態,第1型是自體免疫造成,大多在兒童時期就發病,第2型則是屬於最常見的類型,主要是因為遺傳、飲食、肥胖、老化、生活型態等問題引起。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前理事長暨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醫師表示,糖尿病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當已經有高血糖症狀,儘管還沒到糖尿病的程度,其實腎臟與血管已經是在發炎的狀態。國人更有高達500萬人暴露在高血糖的狀態未能自知,若加上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問題,有相當高的機率讓腎病變提早發生。 當有巨量蛋白尿,腎功能每年以4 ml/min/1.73 m2速度退化 一般人40歲後腎功能會以每年1~2ml/min/1.73 m2的速度下降,游能俊醫師說明,當病患是超過>300mg/g巨量蛋白尿,腎功能更會加速到每年4ml/min/1.73 m2速度退化。由於血糖過高損及的血管影響遍佈全身,當有巨量蛋白尿的狀況,更會提高心血管惡化機率增加心臟病風險。 腎病變主要透過尿液中蛋白質與肌酸酐的比值來檢視,以尿液白蛋白(UACR)來看,<30mg/g以下為正常,30~299mg/g是糖尿病腎病變的微量蛋白尿期(microalbuminuria),>300mg/g就進到巨量蛋白尿期 (macroalbuminuria),另一個指標是腎絲球過濾率(eGFR),正常人腎絲球過濾率是100分(90~120 ml/分鐘),隨著年紀增長會有逐年退化現象,60分以下就表示有病變。 掌握治療三關鍵,有效延緩腎臟惡化:控制血壓、血糖、抗腎臟發炎與纖維化 糖尿病腎臟疾病的控制管理也要透過適當用藥改善,游能俊醫師表示,糖尿病用藥一開始注重在排糖,後來慢慢發展出能夠同時達到抗發炎、抗纖維化的作用,不僅保護血管,也能預防腎臟等器官病變。游能俊醫師診所這一兩年追蹤了四十位白蛋白尿>300mg/g患者,約有四分之一患者在完整使用降壓、降糖、抗腎臟發炎以及纖維化類的藥物後,在三~六個月內白蛋白排放就明顯減少了30~50%。 游能俊醫師也舉門診一位57歲男性病患為例,罹患糖尿病已四年半,尿液中的白蛋白最高達到1600mg/g,在使用完整藥物治療後,三個月就發現白蛋白降至800mg/g;由於他本身三高控制相當好,除了透過藥物,搭配生活、飲食作息的改善更是關鍵。 在國際治療指引中有提到在治療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患者上,目前最重要的治療三關鍵分別是控制血壓、血糖以及抗腎臟發炎與纖維化。游能俊醫師強調,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三高,阻止腎臟與血管持續發炎也是避免器官病變的重要關鍵,他也鼓勵糖尿病患者,透過主動與醫師溝通,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才是改善疾病最重要的關鍵。 游能俊醫師 游能俊診所院長 前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 專長: 糖尿病治療 糖尿病標竿管理及品質促進 更多影音觀看:https://www.facebook.com/reel/144133737984728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