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再見了!立法院三讀改名「優先席」:回歸到「有需要者優先」

博愛座再見了!立法院三讀改名「優先席」:回歸到「有需要者優先」

2025/7/15(2025/7/15 14:55更新)
博愛座爭議不斷,為了降低社會誤解跟衝突,立法院15日三讀修正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正式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將適用對象調整為「其他有實際需求者」優先乘坐。對此,病友團體認為,博愛座之亂絕非改名就能解決,宣導教育更重要,民團也建議宣導前期可參考「好孕貼紙」提供有隱性需求者。

博愛座改為「優先席」

由於博愛座衍生的糾紛越演越烈,為避免爭議一再發生,立法院會15日三讀修正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將現行「博愛座」改為「優先席」,現行原本的適用對象「老弱婦孺」,改為「其他有實際需求者」。

台灣大眾運輸工具設置博愛座,坊間最普遍的說法是源自於1976年4月2日一篇報導,台北市公車業者為紀念總統蔣中正逝世週年,將在各線公車普設博愛座,大眾如今熟知的「博愛座」與「老弱婦孺」等條文,其實是直到2013年才被納入此法,並且明定比率應達15%。

延伸閱讀:
上了年紀該有的必備品!不想成固執貪婪的老人,要先擁有「1寶物」

外觀看不出來,不代表沒有需求

如今「博愛座」走入歷史,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15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樂見其成,對於許多外觀看不出來的對象,如洗腎、癌症接受化療的年輕病人,這樣的改變真的非常需要,不再侷限於老人或某些特定族群,而是回歸到「有需要者優先」的本意。

洪心平強調,外觀看不出來,不代表沒有需求,更不應該有「不舒服怎麼不搭計程車」的心態,長期下來,這不僅是沉重的經濟負擔,更違反了每個人都有選擇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自由,未來宣導勢必是重點,建議初期可比照懷孕婦女,提供有優先席需求者貼紙識別。

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日前也提出類似建議,盼以類似「好孕貼紙」等方式,加強需求的可辨識度,以減少紛爭。「老人」是多樣性的族群,不希望博愛座的存在弱化了高齡者,盼藉這次更名消弭世代隔閡。

延伸閱讀:
車上超擠卻沒人敢坐,博愛座成「堅持不座」?他揭讓座殘酷經歷⋯

博愛座不該成為情勒的工具

洪心平說,博愛座不該變成一種情緒勒索的工具,應該是現場彈性調整、彼此理解的空間。讓「優先席」真正回到社會互助的精神,而非成為某些人才有權使用的「特權席」,包含遇到發燒、頭痛或肚子痛的任何不適者,即使是一般座位也可以擁有讓座文化。

博愛座之亂絕非改名就能解決,台灣年輕病友協會與台灣病友聯盟過去都曾表態,這是隱性需求被看到的第一步,如果大眾還是用一樣眼光看待這個座位,依舊還是會在車廂上演全武行,宣導教育更重要,盼社會觀念升級,讓座文化扎根每個座位,有平等表達需求機會。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站在世界快速變遷的最前端,中央社始終堅守崗位,是中華民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報導最權威的新聞通訊社。中央社專業新聞團隊每天以中、英、日文即時對外發出上千則新聞、照片、圖表、影音與資訊,是台灣唯一多語文新聞媒體,服務對象從媒體客戶擴大為閱聽大眾;從台灣民眾延伸至全球僑胞與讀者,充分扮演「台灣之眼,世界之窗」。

你可能還會想看
加 uho 好友
熱門話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