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減肥卻管不住嘴?醫曝2關鍵讓你失敗:大腦接收不到「吃飽訊號」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區暨家庭醫學部主任林文元表示,多數人誤以為肥胖只是生活習慣問題,靠少吃多動就能解決,但其實肥胖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慢性疾病,包括基因、荷爾蒙、壓力及藥物等多重原因,並非單靠意志力就能逆轉。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定義,BMI≥24屬於過重,BMI≥27則屬肥胖。除了BMI外,腰圍也是重要指標:成年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就需留意內臟脂肪過多,增加代謝疾病與心血管風險。
延伸閱讀:
減肥不用每天算熱量!日常「2習慣」就能變瘦:早餐吃蛋、每天睡飽
忍不住想吃、壓力大讓減重卡關
根據台灣肥胖醫學會2022年全台肥胖認知調查,近9成民眾坦言最近一次減重失敗,但僅14.7%正在減重的人會尋求專業醫師協助,且不到5%的民眾是從醫療院所或政府機關獲取減重資訊。
對此,林文元提醒,在體重管理過程中,主要有「2大不可控因素」,若持續卡關或反覆復胖,建議及早諮詢專業醫師:
- 總是忍不住想吃:人體的飽足感並非僅靠意志力,而是受腸道與大腦間訊號調節影響。腸道會分泌腸泌素等荷爾蒙,餐後向大腦傳遞「吃飽了」的訊號,幫助抑制食慾;若腸泌素分泌不足或作用下降,大腦接收不到訊號,就可能導致食量增加、攝取過多熱量。
- 壓力大也會讓脂肪囤積:肥胖不僅是體重數字,更關鍵是脂肪分布。長期處於高壓狀態時,體內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分泌增加,會提升食慾並促進脂肪堆積,特別是腰腹部的內臟脂肪;這類異位脂肪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超夯減肥藥「腸泌素」是什麼?一表看懂「瘦瘦針」4種針劑+1款口服藥
減重藥物腸泌素助體重、血糖下降
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區暨家庭醫學部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高湘涵表示,腸泌素原本是糖尿病常用的治療選擇,能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幫助部分肥胖症患者降低進食量、控制體重。目前已有新一代腸泌素藥物,不僅能調節大腦食慾訊號,還有助於減少肝臟、內臟等脂肪堆積。
高湘涵說明,研究顯示,肥胖患者使用新型腸泌素治療,1年後平均體重降幅可望達到約20%,部分患者腰圍甚至減少超過10公分,且嚴重副作用的發生率並未增加。此外,另有研究指出,針對過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持續3年治療後,體重明顯下降,血糖恢復正常,進一步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減重幅度越大共病風險越低
林文元提醒,體重減輕的幅度越大,共病風險的下降幅度也更顯著:
- 減重0~5%:有助改善高血壓、高血糖等指標。
- 減重5~10%:可進一步預防第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等問題。
- 減重10~15%: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壓力性尿失禁、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風險。
- 減重超過15%:可能讓糖尿病獲得緩解、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並改善心衰竭。
對於減重用藥,仍有許多民眾存在少吃才會瘦、吃減肥藥就好等迷思,林文元強調,隨著醫學發展,現已有多種正規減重治療方式,可幫助患者對症下藥,解決身體的不可控因素,並輔助調整健康生活型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