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腎

還用塑膠袋裝外食?研究揭「塑膠微粒」恐傷腎引中風:教你4招少接觸

還用塑膠袋裝外食?研究揭「塑膠微粒」恐傷腎引中風:教你4招少接觸#洗腎

隨著全球一次性塑膠製品大量使用,不論是塑膠微粒或是塑膠奈米,這些肉眼難察覺的微塑膠顆粒已廣泛存在於飲用水、空氣、食物與人體組織中,近期多項研究更揭露,這些微塑膠顆粒甚至出現在人類血液、尿液、腎臟、心臟與動脈斑塊中,恐影響人體健康。對此,研究團隊呼籲,民眾應該從日常生活開始注意,盡量減少接觸這些有害物質。

洗腎病友全身癢不停,小心尿毒症!醫揭「照光治療合併用藥」助改善

洗腎病友全身癢不停,小心尿毒症!醫揭「照光治療合併用藥」助改善#洗腎

一名75歲長期接受洗腎治療的男性,因全身搔癢前來皮膚科門診,由於一般止癢藥效果有限,理學檢查發現其表皮多處出現線狀搔抓傷口,診斷為尿毒性搔癢,經醫師評估,建議他接受口服藥物治療,並配合每週固定進行窄波紫外線照光治療後,搔癢症狀明顯改善,皮膚傷口也逐漸癒合。

博愛座再見了!立法院三讀改名「優先席」:回歸到「有需要者優先」

博愛座再見了!立法院三讀改名「優先席」:回歸到「有需要者優先」#洗腎

博愛座爭議不斷,為了降低社會誤解跟衝突,立法院15日三讀修正通過「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53條修正草案,正式將博愛座更名為「優先席」,並將適用對象調整為「其他有實際需求者」優先乘坐。對此,病友團體認為,博愛座之亂絕非改名就能解決,宣導教育更重要,民團也建議宣導前期可參考「好孕貼紙」提供有隱性需求者。

9旬長者也可「在家洗腎」!長庚研究揭「腹膜透析」降心血管死亡風險

9旬長者也可「在家洗腎」!長庚研究揭「腹膜透析」降心血管死亡風險#洗腎

台灣目前洗腎總人口數將近10萬人,其中多數病患選擇在醫院接受血液透析。但林口長庚醫院近日公布一項高齡新發洗腎患者研究結果顯示,與血液透析相比,採用居家腹膜透析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有效減少住院次數與死亡率。醫師指出,研究成果打破「腹膜透析只能年輕人做」的迷思,衛福部健保署更投入4.3億元專款,鼓勵民眾使用居家腹膜透析。

在家就能洗腎!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監控 治療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在家就能洗腎!腹膜透析搭配遠距監控 治療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洗腎

「透析可說是腎臟病患者的第二人生。」台北長庚醫院透析室主任張智翔醫師說,當洗腎已是必然選項,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透析治療是腎友需要認真和醫師、家人討論的地方。台灣推動居家腹膜透析行之有年,近年在科技發展與醫病共享決策的推進下,許多患者在家就能穩定接受治療、減少感染風險,提升生活品質。第二屆「亞太腹膜透析大使國際研討會」,邀請日本、韓國、澳洲、澳門、新加坡等多國專家與會並達成治療共識──讓腹膜透析患者,找到合適的治療劑量及生活模式,使治療與生活品質能夠達到平衡。 自動腹膜透析 讓患者重拾生活主導權 隨著腹膜透析技術與數位化應用日漸成熟,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居家透析發展上已站上先鋒。張智翔醫師分享,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在病人存活期上沒有直接影響,不過根據我國健保資料庫分析的研究顯示,「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腹膜透析治療相較於血液透析,較不影響血壓及心律,新發生心臟衰竭及心肌梗塞的機會也相對較低,也較不容易引發心房顫動。」。 此外,相較傳統血液透析需頻繁至院、耗時且易受感染,腹膜透析讓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治療。張智翔醫師進一步提到「自動腹膜透析(APD)」的優勢,自動腹膜透析更增加了生活上的彈性,能利用夜間睡眠時間完成透析,白天則與正常人一樣生活即可。」 「病人共同決策」落實醫病溝通 減少焦慮、提升信心 治療選擇從來不是單選題。張智翔醫師強調,林口長庚已落實「病人共同決策(SDM)」多年,透過衛教影片、模擬教具與一對一衛教,讓病人與家屬能充分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差異、風險與生活影響。當知識與資訊不再是障礙,焦慮就會降低,病人也更有信心去選擇對自己最合適的方式。根據統計,在進行SDM後,不僅降低52%的病人焦慮,且有高達55.49%的患者選擇「腹膜透析」進行治療,顯示清楚、充足的溝通能真正讓病人做出安心的選擇。 遠距監控+AI應用 智慧醫療照護再升級 現今許多腹膜透析治療已導入「ShareSource遠距監控系統」,將治療數據自動上傳至醫院,醫療團隊可即時掌握異常狀況,主動聯繫患者。張智翔醫師說明,「遠距監控系統讓溝通更順利,醫護團隊不用在電話中猜想機器發生什麼問題,機器故障碼會自動傳遞到醫院。就算夜間透析時有狀況,醫療團隊也能發現,並主動打電話關心病人。」 台灣在導入遠端監控系統方面領先亞洲,利用率為亞太第一,而林口長庚亦是全台最多使用遠距監控的透析中心,未來也將透過大數據與AI應用,朝向智慧化腎臟病照護邁進。「環境永續」也是積極實踐的目標,相較血液透析需耗用約120公升純水、用電量高,腹膜透析平均每次僅使用10公升水,碳足跡為其1/3至1/5,實為低碳選擇,希望在確保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也為環境盡一份心力。 自動腹膜透析操作簡便 素人也可上手 許多洗腎患者擔心在居家不會操作透析儀器,對此,張智翔醫師回憶一名個案,高齡82歲的阿嬤,經過詳細的醫病共享決策,最後選擇居家自動腹膜透析治療,經過教材模擬及影片介紹,兒子也很快就學會自動腹膜透析,並且林口長庚備有外語教材,連家中的印尼籍看護也學會操作。阿嬤和兒子都很開心選擇的是腹膜透析,減少奔波醫院,對家人的負擔也減輕不少。 對於剛確診、面臨治療選擇的病人,張醫師給出鼓勵,「有國中生也學會幫媽媽使用腹膜透析,也有70幾歲的病人自己做,依照過往的經驗,大家都學得會。」在醫療科技、政策與人性關懷交會下,腹膜透析正為台灣洗腎患者打開嶄新的生活可能。 圖/台北長庚醫院透析室主任 張智翔醫師

血糖控制不好,我該打胰島素嗎?醫揭糖尿病惡化「這關鍵」才是主因

血糖控制不好,我該打胰島素嗎?醫揭糖尿病惡化「這關鍵」才是主因#洗腎

52歲王先生患有高血壓及高血脂,平日規則服藥控制,日前因口乾、全身無力、體重驟減10公斤至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值高達765、是正常人的7倍,糖化血色素10.2%亦高於正常值5.7%,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醫師讓王先生每日施打1次長效胰島素合併2種口服降血糖藥,持續觀察半年血糖值逐漸下降且陸續減藥,最後停掉胰島素注射並維持1種口服藥。

泰馬醫師團訪中榮、亞大「緊急腹膜透析與SDM平臺」

泰馬醫師團訪中榮、亞大「緊急腹膜透析與SDM平臺」#洗腎

臺灣透析人口已逾九萬,主要治療方式分為血液透析(HD)與腹膜透析(PD),然而腹膜透析的使用率僅佔9%,遠低於國際平均。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可在家中於夜間進行,不須每週固定回診,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彈性,有助於兼顧就學或工作。近日,臺中榮總與亞大醫院共同舉辦腹膜透析國際論壇,邀請泰、馬醫師共同探討腹膜透析在臺灣的應用優勢與臨床經驗。會中針對透析流程、藥水濃度等臨床議題,展開熱烈交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