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

小腿長水泡 自行擦藥竟致敗血症!

小腿長水泡 自行擦藥竟致敗血症!#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60歲的黃姓退休女教師因為免疫系統差,1年多前的某天突然感到天氣特別冷,發現小腿莫名長出1顆小水泡,原本不會痛也不會癢,沒想到到了晚上水泡突然腫得比10塊錢硬幣還大,患者擔心雙腳被截肢,卻堅持不使用健保卡只願求助藥局或中醫偏方,前後換了5條藥膏卻都不見傷口復原,反而越來越嚴重,直到傷口潰爛變為敗血症,經水刀清創手術,傷口漸漸復原才免於截肢風險。擔心截肢自行拿藥治療都沒有改善黃姓患者表示,1年多前病發時只以為自己又犯了腳氣症,於是自行找藥局藥劑師開藥,前後擦了5條治療皮膚炎的藥膏都沒改善,下肢皮膚反黑,傷口也越來越嚴重,即使家人要求她前往醫院求診,患者也非常堅持不願到院治療,加上自己本身就不愛出門,退休後更少外出機會,因為擔心醫師建議截肢,患者寧願擦藥膏也不想到醫院治療。清創水刀手術可以調控深度 不會切割到其他皮層豐原醫院傷口照護科主任陳明澤表示,黃姓患者因免疫系統不佳導致莫名水泡出現,患者因擔心截肢自行拿藥反而延誤就醫導致出現敗血症。若患者能盡早就醫,傷口就能及時治療,不至於雙腿潰爛,甚至出現嚴重敗血症。陳明澤主任表示,一般使用手術刀清創,很難控制清創的力道,「清創水刀手術」可以調控清創的深度,比較不會在清創時切割到下面的皮層,經治療後,患者傷口漸漸復癒,也免於患者擔憂的截肢風險。

15%糖友糖尿病足 忽略恐致敗血症!

15%糖友糖尿病足 忽略恐致敗血症!#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患者王先生是佳里地區某廟宇的服務人員,偶然被友人發現足部腫脹而到院求診,他表示平時沒有特別注意血糖,而腳的傷口大約是一個星期前發生的。然而經醫師診視後發現,王先生的足底因膿瘍而腫脹,第三及第四趾的骨頭因膿瘍而潰爛消失,絕非一個星期的傷口。歷經一個月的住院治療,加上4次的清創及重建手術,王先生雖然損失兩隻腳趾的情況下,卻逃過被截肢的命運。每200個糖尿病病人 有1個需要截肢佳里奇美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祐丞表示,根據一份研究報告資料顯示,台灣每200個糖尿病病人中,大約就有一個需要接受下肢的截肢手術。即便整形及重建外科的醫師己經極力協助病人避免走上截肢一途,台灣因為糖尿病而最後截肢的比例,仍高於歐美國家。忽略傷口病痛 就診時已經來不及「要改善糖尿病人截肢的機率,時間是關鍵!」林祐丞醫師表示,台灣醫院密度高,醫療負擔相對低廉。但即便如此,許多患糖尿病足部有慢性傷口的病人會忽略傷口病痛,在第一次尋求整形及重建外科治療時就己經來不及,嚴重到必須要接受截肢手術。如果病人能早一點來醫院接受治療,可能就有機會避免截肢的命運。研究發現,每4個糖尿病病人,就有一個有足部問題;而大約15%的糖尿病病人會發生足部㿉瘍傷口,以全台糖尿病人患者超過100萬來看,糖尿病足是台灣醫療上不能忽視的一大隱憂。    小傷口可能引發敗血症一般人覺得無所謂的小傷口,對糖尿病病人而言都可能最後演變成需要截肢的結果。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導致末稍神經病變與血管病變,尤其是足部對於壓力及疼痛的感覺會較遲鈍,即使受傷也不自知。再加上足部血液循環不良,傷口容易感染且不易癒合。如果感染嚴重,甚至可能併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高壓氧治療 讓他逃過一「截」

高壓氧治療 讓他逃過一「截」#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85歲男性患者車禍後右腳踝嚴重受創,經多次手術及皮瓣手術,仍殘留整個腳部腫脹和右腳踝內側5x6平方公分深度傷口,經歷7個多月傷口仍無法癒合。另外尚有腦外傷、右顎骨折,兩側肺部壓傷及右肺氣胸,頸部第三與第四脊髓輾傷及水腫。醫師安排患者每天接受2個大氣壓的高壓氧治療1.5小時,接受了465次高壓治療後,病情明顯改善也避免截肢的命運。高壓氧發揮重要的輔助治療功能另一位65歲女性患者有糖尿病,長期暈眩、睡眠不良、全身多發性關節痛,醫師診斷為代謝性疾病引起的暈眩及自律神經的失調。每天接受2個大氣壓的高壓氧治療1.5小時,總共接受了60次高壓治療,治療後病人的暈眩現象逐漸消失。睡眠狀況明顯改善,全身筋骨酸痛亦獲得舒緩。奇美醫學中心高壓氧科主治醫師牛柯琪教授表示,三高及長期糖尿病引發周邊血管病變,不僅會讓下肢的問題傷口更為惡化。微循環不好缺氧、能量供應不足、藥物無法到達發揮功能、免疫能力下降導致感染擴散,持續惡化終致敗血症而無法收拾。這時高壓氧發揮了很重要的輔助治療功能。高壓氧治療可調節血液微循環高壓氧治療具有改善血液微循環,對自主神經自然調節的功能,可讓內分泌功能處於較佳狀況,直接或間接的解除因長期緊張造成的精神失調。牛柯琪教授表示,以上的病例,除了暈眩本身和相關系統的疾病外,同時反應了大部份現代國民潛在的共同健康問題。牛柯琪教授指出,高壓氧輔助治療不僅讓這幾位病人得以痊癒,解除了困擾多年的病痛,同時也舒緩了其他的併發症,譬如暈眩、全身酸痛和大腦功能衰退的症候群。包含長期操勞或緊張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失眠、疲倦、肌肉僵硬、關節酸痛內分泌功能異常、皮膚失去光澤等為現代人共同的文明病,而多項研究和臨床報告指出未來高壓氧在疾病的預防上亦發揮保健的功能。

跌倒險截肢!下肢動脈硬化作祟

跌倒險截肢!下肢動脈硬化作祟#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下肢冰冷、腳麻、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年前不慎摔倒,造成腦部大量出血而辭世。一名患有糖尿病及長期洗腎70歲的老婦人,近日半夜起床如廁,不料突然雙腳癱軟,直接摔倒在廁所內,就醫後發現手部除了骨折外,還有「下肢動脈阻塞」症。若不盡早治療,血管壞死恐成拜血症,所幸經過手術之後,患者情況已好轉許多。老人常跌倒 有可能是老化、血管病變老年人常見的跌倒,主要可分為老化、步態不穩或是居家環境等因素;老年人步態異常不僅是老化影響,與本身潛在病變更是大有關係,尤其是糖尿病所引起的血管病變,如果沒有控制得宜,極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阻塞,病況嚴重時,將面臨截肢命運。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沂名指出,下肢動脈阻塞是因為粥狀動脈硬化造成,因下肢動脈阻塞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患者常會有下肢冰冷、腳麻的症狀,尤其是走路時會出現腿部疼痛,進而導致間歇性跛行症狀,走沒幾步路覺得腿部不適,休息後疼痛會緩解,故容易遭到忽略;隨著時間增長,疼痛症狀會加劇,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新一代周邊血管塗藥支架 提升治療安全性陳偉華部長表示,新一代周邊血管塗藥支架特殊的構造設計,更能抵抗壓力、減少支架斷裂機率;且延展性佳,能夠使用在不同血管部位上,且表面運用生物穩定聚合物,讓支架上藥物得以緩慢釋放,作用可長達近300天,降低且穩定的釋放藥物濃度,經國外臨床實驗證實兩年通暢率高達92.5%,安全性更高。陳沂名醫師補充說明,由於目前塗藥支架屬自費項目,許多患者經濟考量之下,近八成無法選用塗藥支架。新一代周邊血管塗藥支架藥物濃度低,藉由藥物釋放,達到抑制內壁增生的效果,折損率也遠比金屬裸架來的低,大幅提升了治療安全性,再加上塗藥支架的長期通暢率高,患者可較無須擔心在阻塞的問題,以及低併發症發生,未來在使用上能夠讓患者更加放心。遠離危險因子  降低再阻塞風險陳沂名醫師提醒,若家中有年長者或是糖尿病患者,千萬不容忽視下肢問題,如有間歇性跛行、下肢常冰冷、腳麻等「下肢動脈阻塞」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陳偉華部長也呼籲民眾,應積極戒菸,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多運動,遠離危險因子,才能防止疾病惡化,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甚至降低死亡風險。 

簡單麻醉法 呼一巴掌就完成

簡單麻醉法 呼一巴掌就完成#截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另一位傳奇故事中的人物善用雪的功力,讓後世外科醫師佩服不已,他是拿破崙部隊的首席外科醫師賴瑞(Dominique Larry)。先說一個他「因時制宜」的小故事。基本麻醉法─擊昏法1870年,拿破崙與俄國在艾勞(Eylau)的戰爭中,一位上校因為槍傷而無法控制肢體動作。賴瑞為此苦惱著,想盡辦法要取出這位上校身上的彈片卻 不得要領,因為受傷的肢體除了顫抖之外,疼痛也讓上校痙攣著。沮喪的賴瑞最後無法可想,只好將怒氣凝聚成一巴掌,惡狠狠地打在那位上校的臉上,使他昏了過去。那位上校醒來後,顯然對於賴瑞的冒犯耿耿於懷,很不悅地說:「軍醫長官,你怎麼可以呼我巴掌? 利用我身體不聽使喚時,趁機顯露我的懦弱?」無視上校的責怪,賴瑞回答說:「我要向您說聲對不起,上校先生,不過我剛剛從你身上移除彈片,救了你一命,我知道呼你巴掌很不敬,但我利用你昏過去的時間,完成了手術。」賴瑞利用自古流行的最基本麻醉法─擊昏法(Knock-out blow),完成可能痛徹心扉的手術,這點和宋朝官方記載用來替太監「去勢」的麻醉方式一模一樣,此法確實方便、快速,但也大概是沒想到可以利用「雪」。皮膚表面麻醉可借用冰凍的雪拿破崙接下來與俄國的博羅季諾(Borodino)戰役,在寒冬時作戰,賴瑞就讓好幾百位受傷的士兵浸泡在冰塊及雪一段時間,然後替他們截肢。這些士兵雖然因手術而存活,之後卻被柯薩克 (Cossacks)的騎兵屠殺。在醫療史上,這些拿破崙的士兵們不是最慘的,蘇聯與芬蘭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冬季戰爭(Talvisota)才最令人怵目驚心。戰事在1939年11月30日的嚴寒天氣中開打,雙方都運補不易,死傷一樣慘重。當時,雖然正規麻醉投入外科手術已將近100年,但據記載顯示,很多兩國受傷的士兵在利用「雪」冰凍後,就讓醫師直接動刀。或許傳承自戰場的經驗,再加上科學進步,在乙醚及笑氣還未發明的前幾十年,就有人設計出可以噴出後迅速降溫的有機溶劑,使皮膚瞬間被凍到失去知覺,因而可以用於表面麻醉,讓外科醫師能切開皮膚做手術。此種噴劑是當時外科醫師工具箱內,除了烈酒之外,另一個可以應用的麻醉用藥,也就是替球員瞬間止痛、消腫的Cold Spray 的原型。這種低溫治療的方式,在麻醉方法進步後,已經少有人拿來當局部麻醉使用。高壓壓縮製造液態氣體是降溫止痛藥品20世紀初,科學家懂得用高壓壓縮造成低溫的液態氣體 (例如二氧化碳變成乾冰、液態氮等),醫師就常使用它們去破壞皮膚病變及腫瘤,而Cold Spray 就變成運動場上第一線降溫、止痛的「藥品」了!醫療上使用的低溫療法不只如此,例如心臟外科在手術中使用「體外循環」時,為了延長使用時間,也利用降低患者體溫的方式,使新陳代謝率降低,減少長時間使用「體外循環」對人體的傷害。神經外科在腦部手術中也會利用低溫方式,降低手術對病患腦組織的損傷。現今外科醫師在手術之後當然不會放任患者不管,其他團隊會接手幫忙,不會像賴瑞一樣只管截肢手術,但在當時,戰爭使得醫師往往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無數病患因其他人傷害而死去,他是人不是神,只能「因地制宜、擺脫困境」,遇到殘酷的天災人禍時,放手一搏,其餘的則交給老天爺決定。(本文摘自/胖病毒、人皮書、水蛭蒐集人:醫療現場的46個震撼奇想/時報出版)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有很多併發症,若是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就有截肢的危險,不可不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30多歲男子,因為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不但對於長在腳上的雞眼沒感覺,雞眼因此出現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差點要截肢。 足部受力點改變 就有可能出現雞眼收治這名男子的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子朋表示,糖尿病會出現神經病變,包括感覺與運動和自主神經,而且會造成腳的變形,其主要是因為感覺神經沒有感覺,運動神經失去功能;由於腳掌有些肌肉會幫助維持腳弓形狀,正常要維持腳弓除了骨骼韌帶,還要有腳掌的肌肉,而運動神經病變時,腳掌的肌肉會沒有力氣,會失去腳弓的功能,以致足部受力點會改變,再加上沒有感覺,踩又不會痛,就有可能出現雞眼。 將受感染骨頭清除 用親水性凝膠換藥該名男子就是因為足部受力不均,腳有變形,進而使得第五腳趾骨頭壓力過大且導致壞死,才出現雞眼,而且還因為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李子朋醫師指出,該患者原本在其他醫院治療時被告知需要截肢,後來轉診來此看診,經由將受感染骨頭清除,並且用親水性凝膠換藥四個月,才免除截肢的命運。 不要穿拖鞋和涼鞋 要穿布鞋和厚襪子李子朋醫師進一步指出,雞眼治療會先用刀片將厚繭削薄,再用水楊酸來幫忙角質脫落,治療好之後,就要穿特製的鞋墊來改善足部壓力,才能預防雞眼再次出現;然而,對於糖尿病人而言,要想預防雞眼產生,尤其不要穿拖鞋和涼鞋,應該要穿受力平均的布鞋,而且要穿厚襪子,以及穿鞋子時要確定鞋子裡面沒有小石子,要保護好足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腳也會中風 延誤治療恐截肢

腳也會中風 延誤治療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苗栗一位72歲的吳先生,因腦中風造成右手及左腳相對無力,行走較為緩慢,漸漸因走路困難而臥床,原以為是腦中風的後遺症,但經心臟外科醫師檢查發現,吳先生無法行走,主因是左下肢動脈嚴重栓塞狹窄,接受手術後,左腳冰冷問題獲得改善,左下肢體無力的症狀也獲得中度改善。腳中風雖然不會立刻致命 卻恐致截肢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李俊毅醫師表示,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之際,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發生機會都大幅增加,然而民眾最容易忽略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阻塞,雖然在發生時不像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有立即致命危險,若無立即手術處理,恐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面臨截肢 血管繞道手術是最好的方法針對下肢動脈阻塞的治療,初期可由心臟內科醫師施行氣球擴張術並置入支架,使血流回復正常,對於嚴重下肢血管病變,無法施行血管氣球擴張術、或接受多次血管氣球擴張術效果不佳而面臨截肢的患者,心臟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重建血流循環、改善下肢乏力、缺血血管繞道手術是經由人工血管或患者本身的血管,供給遠端血流之缺血組織獲得營養,主要在於重建血流循環、改善下肢乏力、緩解缺血症狀、及增進足部傷口癒合,幫助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李俊毅醫師提醒,動脈阻塞患者平時要注意:1) 戒菸及避免任何形式的尼古丁2) 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3) 每天適度規律運動,增加對運動的耐受性4) 避免外傷,外傷是造成潰瘍及截肢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可能引起外傷的事物都要盡量避免5) 皮膚應保持濕潤、避免乾燥,若有傷口一定要治療。

血糖控制好 可降43%截肢率

血糖控制好 可降43%截肢率#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成為台灣的新國民病!吳女士33歲那年,因頭暈、手抖,家人緊急送醫,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15年來與糖尿病為伍,隨著藥物越吃越多,體重更一度重達70公斤,在使用新型針劑降血糖藥物後,糖化血色素逐漸恢復正常,3個月內,體重也從70kg減至62kg。每8.5名成年人 1人罹患糖尿病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換算下來,平均每8.5名成年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全國糖尿病患者高達227萬,且每年新增2.5萬人,糖友人數持續上升中。臨床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如能下降一個單位,就能減低各種併發症的風險,包括降低43%因末稍血管疾病所引起壞死或截肢,小血管疾病風險則能減少37%,白內障風險則可減少19%,心臟衰竭、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的機率,則分別下降16%、14%、12%。口服降血糖藥物 吃到一半會有瓶頸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分析,在現有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往往會有瓶頸,無法繼續有好的控糖效果、讓數值達標,糖友也可能因為口服治療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或因服藥種類過多所帶來的不便性,因此沒有完全遵從醫囑好好服用藥物,導致控糖效果不佳。新型針劑降血糖藥物 腸泌素GLP-1助達標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針劑降血糖藥物有4種,注射頻率分別有1天2次、1天1次和1周1次,提供醫師與病人治療上不同的選擇,游能俊院長表示,新藥有機會幫助病人降低糖化血色素並控制體重,減少低血糖風險,透過控糖能有效預防腎病變、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