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

糖友長雞眼 細菌感染險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人有很多併發症,若是出現周邊神經病變,可能就有截肢的危險,不可不慎!一名罹患糖尿病的30多歲男子,因為出現周邊神經病變,不但對於長在腳上的雞眼沒感覺,雞眼因此出現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差點要截肢。 足部受力點改變 就有可能出現雞眼收治這名男子的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李子朋表示,糖尿病會出現神經病變,包括感覺與運動和自主神經,而且會造成腳的變形,其主要是因為感覺神經沒有感覺,運動神經失去功能;由於腳掌有些肌肉會幫助維持腳弓形狀,正常要維持腳弓除了骨骼韌帶,還要有腳掌的肌肉,而運動神經病變時,腳掌的肌肉會沒有力氣,會失去腳弓的功能,以致足部受力點會改變,再加上沒有感覺,踩又不會痛,就有可能出現雞眼。 將受感染骨頭清除 用親水性凝膠換藥該名男子就是因為足部受力不均,腳有變形,進而使得第五腳趾骨頭壓力過大且導致壞死,才出現雞眼,而且還因為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李子朋醫師指出,該患者原本在其他醫院治療時被告知需要截肢,後來轉診來此看診,經由將受感染骨頭清除,並且用親水性凝膠換藥四個月,才免除截肢的命運。 不要穿拖鞋和涼鞋 要穿布鞋和厚襪子李子朋醫師進一步指出,雞眼治療會先用刀片將厚繭削薄,再用水楊酸來幫忙角質脫落,治療好之後,就要穿特製的鞋墊來改善足部壓力,才能預防雞眼再次出現;然而,對於糖尿病人而言,要想預防雞眼產生,尤其不要穿拖鞋和涼鞋,應該要穿受力平均的布鞋,而且要穿厚襪子,以及穿鞋子時要確定鞋子裡面沒有小石子,要保護好足部。(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腳也會中風 延誤治療恐截肢

腳也會中風 延誤治療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苗栗一位72歲的吳先生,因腦中風造成右手及左腳相對無力,行走較為緩慢,漸漸因走路困難而臥床,原以為是腦中風的後遺症,但經心臟外科醫師檢查發現,吳先生無法行走,主因是左下肢動脈嚴重栓塞狹窄,接受手術後,左腳冰冷問題獲得改善,左下肢體無力的症狀也獲得中度改善。腳中風雖然不會立刻致命 卻恐致截肢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李俊毅醫師表示,秋冬季節是心血管疾病好發之際,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的發生機會都大幅增加,然而民眾最容易忽略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阻塞,雖然在發生時不像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有立即致命危險,若無立即手術處理,恐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面臨截肢 血管繞道手術是最好的方法針對下肢動脈阻塞的治療,初期可由心臟內科醫師施行氣球擴張術並置入支架,使血流回復正常,對於嚴重下肢血管病變,無法施行血管氣球擴張術、或接受多次血管氣球擴張術效果不佳而面臨截肢的患者,心臟外科的血管繞道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重建血流循環、改善下肢乏力、缺血血管繞道手術是經由人工血管或患者本身的血管,供給遠端血流之缺血組織獲得營養,主要在於重建血流循環、改善下肢乏力、緩解缺血症狀、及增進足部傷口癒合,幫助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李俊毅醫師提醒,動脈阻塞患者平時要注意:1) 戒菸及避免任何形式的尼古丁2) 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3) 每天適度規律運動,增加對運動的耐受性4) 避免外傷,外傷是造成潰瘍及截肢的重要因素,因此任何可能引起外傷的事物都要盡量避免5) 皮膚應保持濕潤、避免乾燥,若有傷口一定要治療。

血糖控制好 可降43%截肢率

血糖控制好 可降43%截肢率#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成為台灣的新國民病!吳女士33歲那年,因頭暈、手抖,家人緊急送醫,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15年來與糖尿病為伍,隨著藥物越吃越多,體重更一度重達70公斤,在使用新型針劑降血糖藥物後,糖化血色素逐漸恢復正常,3個月內,體重也從70kg減至62kg。每8.5名成年人 1人罹患糖尿病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8%,換算下來,平均每8.5名成年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全國糖尿病患者高達227萬,且每年新增2.5萬人,糖友人數持續上升中。臨床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如能下降一個單位,就能減低各種併發症的風險,包括降低43%因末稍血管疾病所引起壞死或截肢,小血管疾病風險則能減少37%,白內障風險則可減少19%,心臟衰竭、心肌梗塞以及中風的機率,則分別下降16%、14%、12%。口服降血糖藥物 吃到一半會有瓶頸社團法人宜蘭縣愛胰協會理事長游能俊分析,在現有口服降血糖藥物在治療一段時間後,往往會有瓶頸,無法繼續有好的控糖效果、讓數值達標,糖友也可能因為口服治療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或因服藥種類過多所帶來的不便性,因此沒有完全遵從醫囑好好服用藥物,導致控糖效果不佳。新型針劑降血糖藥物 腸泌素GLP-1助達標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針劑降血糖藥物有4種,注射頻率分別有1天2次、1天1次和1周1次,提供醫師與病人治療上不同的選擇,游能俊院長表示,新藥有機會幫助病人降低糖化血色素並控制體重,減少低血糖風險,透過控糖能有效預防腎病變、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

睡不著 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

睡不著 恐為糖尿病神經病變#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四肢末端局部組織潰瘍、壞死,而必須面臨截肢的原因之ㄧ,但很少人關注糖尿病神經病變所引發的疼痛-糖尿病周邊神經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ain, 以下簡稱DPNP),根據調查發現,糖尿病患者對於DPNP的認知很低,DPNP更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憂鬱、焦慮、無法專心或正常工作等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除了痠痛 也有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疼痛DPNP是糖尿病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25%糖尿病患者會有此一困擾,DPNP主要發生於下肢或腳部,可能持續性或陣發性,患者會感受到位於腿部深處的酸痛,除了痠痛感,也可能是刺痛、燒灼或電擊般的疼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致病機轉不明,未有根治的療法,在夜間或天氣太冷、太熱時,疼痛感會變得更嚴重,下肢可能會喪失疼痛的感受,以及對溫度變化的感覺,容易不知不覺就受傷,導致足部的潰爛或神經病變性骨關節病變,嚴重恐致截肢。超過5成患者有睡眠問題 4成出現焦慮一項針對台灣、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以及泰國等5個國家,年齡介於18~65歲的500位糖尿病患者所進行的調查發現,平均高達60%以上的患者不知道糖尿病會導致DPNP,大多數的受訪者平均在第1次症狀出現後1~2年,才會向醫師反應疼痛的問題,而在台灣,則有超過5成的患者有睡眠問題,4成出現焦慮的症狀。目前臨床上以血糖、腎功能及血脂為評估糖尿病控制的主要指標,有鑑於糖尿病及DPNP的盛行率明顯增加,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相當重要,因此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在2015年提出臨床建議,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至少每年接受糖尿病神經病變檢測,而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則應該在確診5年後每年接受檢測。

打針會截肢?延誤控糖恐失明!

打針會截肢?延誤控糖恐失明!#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國內糖尿病罹患人數今年首度突破200萬人,從2013年的173萬人,短短3年成長率竟有3成多,而今年國內已有227萬名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蟬聯國人10大死因前5名10年之久。針劑藥物 仍有錯誤迷思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造成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來自國人多年來對於胰島素等針劑治療藥物,仍存有許多錯誤的迷思和恐懼,因此時常延誤黃金治療時機,以門診經驗觀察,在門診中跟患者建議轉換胰島素治療時,有7成患者會拒絕。延誤病情 增致死風險至今仍有許多糖尿病患認為「打胰島素就會洗腎、失明、截肢」,雖有多項研究證實針劑糖尿病藥物如:胰島素、腸泌素GLP-1,在降低糖化血色素效果及安全性都是優於傳統口服藥,在國外已普遍使用,國內大部分患者往往還是不願意接受針劑藥物治療,而延誤病情、增加心血管病變及致死風險。不透過代謝 而是直接補充台灣有超過200多萬糖尿病患,目前胰島素的使用率僅有16%,歐美國家已將胰島素針劑當作糖尿病患者的第一線用藥,在胰島素的使用率有40%,國內目前糖尿病臨床常用的針劑藥物有胰島素和腸泌素(GLP-1),不透過肝、腎代謝,而是「直接補充」體內所缺少的胰島素和酵素,因此在控糖效果和安全性都比口服藥還高。心理壓力 影響控糖時機只是國內民眾長久以來對胰島素的錯誤認知、及對扎針的心理壓力產生的害怕,影響多數醫師錯失最佳控糖的時機,糖尿病為不可逆的慢性病,很多病患卻都是等到血糖已經過高、出現併發症時才願意用針劑藥物來治療。

小看傷口照護 恐導致截肢

小看傷口照護 恐導致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傷口的成因複雜,常合併多科的問題,惡性循環之下,會讓病況愈嚴重,嚴重者可能導致截肢,甚至危及性命,舉例而言:糖尿病足部壞疽,或接觸水體引起的海洋弧菌感染,都有致命的案例發生,成大醫院傷口照護中心醫師潘信誠指出,傷口表現的臨床樣態複雜,可能導致缺血性壞死、水泡生成,甚至急性蜂窩組織炎等。傷口照護中心 避免跨科不便傷口的治療方式變化多端,例如:高壓氧、清創、各式治療儀器、藥物、敷料,為提升傷口照護的品質,成立「傷口照護中心」作為處理這類複雜傷口問題的單一窗口,讓患者能獲得完善的照護,避免跨科門診就醫的不便,同時協助其他科別醫師解決困擾,建立傷口治療的單一準則,以改善傷口的癒合率。潘信誠醫師表示,置身慢性病房中的病患發生褥瘡時,往往由醫師依照各自的方式處理傷口,清創與否、如何治療,是否該截肢,或嘗試軟組織重建,瀕臨缺血壞死的肢體,應如何及時偵測並打通血脈,遇上這類課題,以往必須反覆照會整形外科醫師前往追蹤。生物性切割酵素 掃除病變區塊「傷口照護中心」能密切配合傷口的進展,如病灶感染嚴重,就積極清創,配合各類抗菌、抑菌或殺菌藥劑局部塗敷,並可加入生物性切割酵素、分解腐壞組織,以利掃除病變區塊,改善傷口局部環境及肉芽組織生長,還可添加生長激素促進細胞繁衍,待傷口進步、改善,改換保濕性的敷料,維持水分與養分,使上皮組織得以休養。潘信誠醫師指出,傷口照護中心也將是傷口癒合的臨床研究中心,除負責統一全院傷口衛教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外,並計畫成立傷口病友會,並編配有傷口照護護理師,在協助醫師做傷口清創後護理外,並提供傷口衛教及各種敷料的推廣,以及傷口相關研發產品的臨床試驗的解說。

糖尿足部病變 吸菸惡化恐截肢

糖尿足部病變 吸菸惡化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的洗腎朋友很多,名列世界前茅,其中又以糖尿病為主要病因,糖尿病的併發症很多,有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和視力及腎功能減退,糖尿病洗腎患者的足部尤其容易受傷,糖尿病的腳部潰瘍,起因於血糖控制不良引起的下肢病變,洗腎患者還常因為體內鈣磷不平衡,形成動脈血管鈣化而加重缺血症狀,因而形成周邊神經病變或動脈血管阻塞疾病。這些都會造成足部多重的病變,影響感覺、運動、循環功能與結構,所以病患的腳更容易產生傷口與感染,若合併吸菸則會更嚴重,傷口若持續惡化,將演變成感染、潰瘍與壞死,甚至必須要截肢。長期血糖控制、定期足部檢查有鑑於截肢和感染,對於個人生活功能與家庭的影響甚鉅,大家應不可輕忽這個問題,尤其在溼熱的夏天,台灣多雨和潮濕氣候下,更需注意腳部皮膚保健,以免小的傷口或感染日益擴大,導致嚴重併發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劉文勝建議,糖尿病足部潰瘍的預防,著重於長期血糖控制、定期足部檢查與衛教。此外,控制鈣磷平衡,減少血管鈣化,也是重要課題,劉文勝醫師說,糖尿病足部潰瘍的治療,需評估傷口與感染程度,選擇有效的治療方式,依照病患足部形狀與病況,可以考慮早期適時的鞋具輔助,以降低足部潰瘍發生與後續截肢風險,定期篩檢和自我照顧檢查仍是最重要的。

別貪玩!男子潛水割傷險截肢

別貪玩!男子潛水割傷險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中一名31歲劉先生,五月結束為期一年的壯遊,帶著歐洲、南美的美好回憶,返台前到泰國拿潛水執照,右腳踝意外被礁石割傷,抵達澳門幾天後,突然發燒且腳踝嚴重紅腫,當地醫師診斷是蜂窩性組織炎,擔心狀況再惡化可能面臨截肢,要求立刻住院。蜂窩性組織炎,若拖延會變成筋膜炎,深部是肌肉炎,再嚴重是骨髓炎或關節炎,臺中慈濟醫院感染科醫師王瑞興表示,細菌培養顯示感染的是「化膿性鏈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這是蜂窩性組織炎常見細菌,傷口發炎感染,嚴重的需要清創手術,更嚴重時如有局部壞死情況就要考慮截肢。紅腫熱痛加劇 應盡速就醫王瑞興醫師提醒,國人國內外旅遊頻繁,尤其夏天到了,很多人熱衷自然生態野外與海上海島等水上活動,過程易有受傷卻輕忽致處理不當,萬一受傷應注意傷口變化,一旦發炎感染,應儘早就醫,出現以下情形建議火速就醫:1)紅腫熱痛加劇進展快速。2)發炎紅腫跟疼痛情形不成比例,例如紅腫的範圍不大不紅,但痛的範圍很大,感覺也異常疼痛,要擔心已經深部感染,以致表面看不出嚴重性。3)異常水泡、出血性水泡,這暗示疾病嚴重且會快速進展,應趕緊跟醫師討論住院與外科治療。 必要時 暫停行程返國治療王瑞興醫師建議,人在國外發生緊急醫療需求,要依不同情形處理,若是自由行建議求助附近醫療機構甚至外交辦事處,看如何處理與協助醫療,跟團的話就由旅行社與當地導遊領隊協助評估,必要時,暫停行程返國治療,千萬不要覺得不嚴重不想打壞遊興,撐完再回國,應及早就醫避免造成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