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肢

車禍肢體鈍挫傷勿輕忽 嚴重恐截肢

車禍肢體鈍挫傷勿輕忽 嚴重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107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事故傷害死亡率位居第6名。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緊急醫療中的外傷處理,已躍升為攸關人民生活福祉的重要課題。肢體鈍挫傷的臨床表徵並非尋常,有可能是合併存在血管傷害的危險訊號,醫師與傷者必須特別留意病人的臨床變化,儘早發現血流不足的症狀與重建血液循環通道至關重要,而且將是能否成功挽救肢體的關鍵。肢體鈍挫傷可能無明顯表徵 但仍需留意細微症狀31歲K先生,無特殊疾病史。在騎乘機車不慎自撞電線桿,造成左下肢有撞擊鈍挫傷,被救護車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治,當天在急診室觀察七小時後即離院返家。但返回工作後,疼痛有持續惡化現象,並出現大片瘀青,於是在受傷後第三天,病人再度前往急診,診斷為「左下肢動脈傷害合併肢體缺血」。經外傷科醫師進行筋膜切開減壓手術與動脈血管繞道手術,術後轉送至加護病房觀察,並注射血管擴張藥物治療,肢體末梢血液灌流情形逐漸於數天內恢復。經骨科醫師評估,接受死骨部分移除與多次清創植皮重建手術,病人最終成功保留左下患肢,同時傷口也完全癒合,於受傷後三個月左右康復出院,可不依靠任何輔具行走。整合照護醫療系統 縮短病患在急診室滯留時間奇美醫學中心外傷科主治醫師葉敬淳表示:當有嚴重外傷病人被送到急診,急診主治醫師馬上給予初步救治,並啟動重大外傷會診機制,同時聯絡外傷科主治醫師共同於第一時間在急診照護此病人,並視外傷嚴重程度評估是否轉送外科加護病房。在加護病房救治期間,由外傷科主治醫師及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共同照顧,若病人需要緊急手術,就立即直入手術室接受治療。如此一來,除了縮短病人在急診室留置的時間外,也可以整合多個次專科醫師專業意見,共同提供重大與多重外傷病人更完整的照顧,這也是民眾的福音!

粉碎性骨折壓迫阻血流 險被截肢

粉碎性骨折壓迫阻血流 險被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骨折最怕的就是大關節裡的粉碎性骨折,因為除了骨頭粉碎,還傷及關節與神經血管,尤其當骨頭受到撞擊而破裂時,旁邊的肌肉、韌帶、血管、神經會承受很大的壓力,而且肌肉會進入腫脹期,也就是在72小時內肌肉會慢慢腫脹,造成血液無法流通,形成腔室症候群,若不即時處理,膝關節以下的組織都會壞掉,就不得不截肢。48歲的陳先生因車禍造成左膝粉碎性骨折,到院時膝蓋以下血管已不通且呈現發白狀況,醫師緊急為他進行肌膜切開手術,讓他的左腳恢復正常的血液循環,以避免血管因遭受肌肉腫脹壓迫過久,而導致必須被截肢的問題,同時也進行外部固定手術維持骨骼沒有移位,及減少病人的疼痛。經過一星期的觀察,確認陳先生的血液循環穩定且軟組織狀況也恢復良好,即為他進行內固定手術並拆除原本的外固定,再以人工骨填補骨頭的缺損,讓整個關節回到正常的結構,而肌膜切開手術的傷口則以兩階段縫合,減輕病人皮肉損傷的不適,也避免植皮造成的後遺症。手術三天後左腳的腫脹都消退,便安排復健訓練讓病人使用拐杖走路,維持肌肉的活動力,到出院時已能正常走路,陳先生開心的說:「終於不用擔心被截肢了!」。目前的手術發展已十分成熟,術前的X光攝影或是電腦斷層掃描,可確定斷裂模式。粉碎性骨折發生時一定要盡早確認是否有腔室症候群,並及早將內部壓力釋放,恢復血液循環,才不會導致骨頭固定好但神經血管卻受損而須截肢的問題。

嚴重恐截肢!不可輕忽「腔室症候群」

嚴重恐截肢!不可輕忽「腔室症候群」#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先生夜間與朋友小酌後便醉倒於路邊,經通報由救護車送到急診室,病人隔日覺得身體無恙便出院。隔日半夜感到小腿極度疼痛,甚至無法行走,緊急掛急診就醫。經過診療後,確認得到「腔室症候群」。原來病人返家後長時間於床上昏睡,右小腿長時間壓迫在左小腿上,造成左小腿血液回流不良,產生腔室症候群。腔室症候群易被忽略 重則截肢、喪命在政府大力實施路檢、酒測後,十年來酒駕車禍死亡人數從727人下降至87人,因酒駕車禍造成的肢體傷害,也有明顯的下降。然而外傷初期,肢體常因肌膜內急性累積液體、缺血、缺氧。此組織壓力上升,導致肌肉神經等組織缺血傷害狀況及臨床變化,為「腔室症候群」。腔室症候群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詞,但它卻是生死一線間的重大疾病;一旦腔室症候群上身,稍有延誤,輕則組織孿縮,重則截肢,甚至喪命。腔室症候群不會太難診斷,可怕之處是容易被忽略,常常發現時已經來不及。深後腔室受損 易缺氧壞死怡仁醫院外科部暨骨科主任范國豐說明,小腿腔室分成4個,前腔室、外腔室、深後腔室、前後側腔室。每個腔室都有一群肌肉,最易受損的是深後腔室,在骨頭後面,一旦受損就易缺氧壞死。如果一開始沒診斷出來,約2至3天後病人發高燒,肌肉組織非常腫脹,甚至開始潰爛,發出惡臭。此時須立刻清創,肌肉軟組織都要拿掉,功能受損變形,甚至需要截肢。腔室症候群不會太難診斷,最可怕之處在於容易忽略,發現時必須緊急處理,愈快搶救癒後愈好。血液進去不能出來,時間一長就進不去了,缺氧狀況最長只能忍受8小時。范國豐醫師也特別提醒民眾,與親朋好友聚餐,小酌一番必須適量,若飲酒過量酒醉,家人必需在旁悉心照料。身體一旦出現異狀,一定要盡速就醫,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3成患者睡不著 糖友腳麻嚴重恐截肢!

3成患者睡不著 糖友腳麻嚴重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擔心截肢,只要從這些地方就可早期發現、早期避免!若家中糖尿病長輩經常抱怨手腳麻、刺痛,甚至有蟲爬感,當心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上身!以為快中風 檢查才發現是周邊神經病變72歲的徐文宗先生約在6年前開始,腳趾、手指開始發麻,感覺像腳底隔個東西,無法「腳踏實地」,原本以為自己是「血路不通」快中風了,到院檢查才確診是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他也呼籲其他糖友,一旦出現腳或手有疼痛症狀時,千萬不要忍耐,要適時向醫師反應,才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的治療。症狀為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麻痛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指出,DPNP臨床症狀通常表現於兩側手指、手掌、腳趾、腳掌,且會往軀幹蔓延,多數患者會出現麻木感、針刺般疼痛、燒灼感、緊束感疼痛、觸電般疼痛及蟲爬感等症狀。這些現象在夜晚、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與行動能力。杜思德理事長表示,臨床上曾經遇過一位有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的老先生因為疼痛無法正常坐著,必須雙膝跪在軟墊上、雙腳腳掌騰空,並用雙手俯撐在桌上,每晚更是輾轉難眠,讓他暴瘦十多公斤。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遠離截肢威脅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痛好發於四肢末端。高達5成的糖尿病患者將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台灣疼痛醫學會程廣義理事長指出,約有12.5%的糖尿病患者未曾向醫師提及疼痛症狀,39%患者的疼痛問題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周邊神經痛讓患者苦不堪言,甚至痛不欲生,如何幫助患者有效止痛是醫界的重要課題之一,糖友切勿再默默忍痛。定期接受神經病變及足部檢測,及早接受正確診斷及治療,遠離截肢的威脅。

研究: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

研究: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國人每1,000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3位患有糖尿病足,有7位需要截肢。糖友因為失控的血糖,使得傷口不容易痊癒,即便傷口好了,也不容易好全,只要出現一點小小傷口又沒有加以注意,就容易導致潰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不但影響國人健康,更容易造成龐大的醫療負擔。使用降膽固醇藥物能降21%截肢風險為降低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永泰與國立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利用台灣健保資料庫共同研究,12年期間追蹤69,332位糖尿病足患者,發現未使用降膽固醇藥物或使用其他總類的降膽固醇藥物相比,使用使它汀類(statin)降膽固醇藥物,能夠減少21%的截肢風險及減少25%的死亡率。陳永泰醫師表示,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能夠降低膽固醇,是糖尿病患常用藥物。根據之前動物研究顯示,使它汀類藥物能夠藉由抗發炎的效果,改善周邊血管動脈的內皮細胞功能,改善周邊血管硬化。定期量血糖、血壓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好方法該研究則是發現使它汀類降膽固醇藥物在糖尿病足患者上,能夠減少病患截肢的風險,而這樣的效果是其他降膽固醇藥物所沒有的。陳永泰提醒,糖尿病患者應定時就醫,諮詢專科醫師意見,定期測量血糖及血壓,定時服用藥物,控制飲食及規律運動仍是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及死亡的不二法門。

小傷口釀大禍 癒合不佳恐截肢

小傷口釀大禍 癒合不佳恐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一位46歲的陳先生本身有糖尿病,後因左腳受傷,導致蜂窩性組織炎,雖至當地醫院就醫、吃藥控制仍無效果,後轉至醫院外科就醫,到院時醫師發現其左腳腳背腫脹、破皮,同時小拇指的第一節已發黑壞死,其壞死部份則由骨科醫師進行截肢手術,再經過一連串密集且跨科的合作,林先生的左腳傷口恢復良好,也可正常活動。傷口顧不好 恐患敗血症大千綜合醫院外科醫師林澤村表示,糖尿病患者常有血管阻塞、神經病變等問題,當有傷口時,不僅癒合狀況不好,又無妥善治療將會面對截肢甚至敗血症的危險。因此,治療糖尿病患者足部傷口時,首先要患者配合醫師控制好血糖及其他全身性慢性疾病,再會同心臟內科醫師疏通足部阻塞的血管,防止傷口感染問題,需藉由細菌培養找出適合的抗生素,並搭配清創處理,最後藉由密集的高壓氧治療,幫助傷口癒合。難癒合的傷口可使用高壓氧治療林澤村醫師表示,難癒合的傷口可以使用高壓氧治療,病人進入壓力艙後,戴上氧氣面罩、關上艙門後就會開始加壓,耳朵會感到刺痛感,在純氧送進來後,患者就必須大口吸純氧約60-90分鐘左右,每做1次的效果可持續6鐘頭,氧氣會溶解在血漿裡面得到的氧氣會被利用掉,6小時後會恢復到做高壓氧前的狀態,意即每做1次只有6小時的效果,傷口會趁這段時間癒合。糖友預防傷口潰爛 醫:保護雙腳很多人輕忽了傷口會與汗水空氣交叉接觸感染,傷口會越來越嚴重,然而,想預防因小傷口而導致傷口潰爛、壞死的情形發生,林澤村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除了在日常生活中要穩定血糖之外,還有3招預防方法告訴大家:1) 妥善保護雙腳。2) 平日盡量少穿拖鞋出門,挑選外硬內軟且寬度適宜的鞋子。3) 每天將雙腳清洗乾淨,以免造成細菌感染。

被狗咬傷不理 男忙農務險截肢!

被狗咬傷不理 男忙農務險截肢!#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許芝菁/綜合報導)現正值鳳梨盛產期,南投一名張姓男子平時忙於種植鳳梨,上週突然被鄰居的大黑狗咬了一口,膝蓋後方留下了深深的血紅齒痕,血流不止,緊急就醫。醫護人員協助清洗傷口、施打破傷風疫苗後,並且提醒傷口感染的風險,但張男返家後仍掛心這些用心栽種的果實,因此仍下田忙於採收,導致傷口惡化。醫師發現傷口已發炎,擔心若不妥善處理可能會導致破傷風或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因此安排住院抗生素及清創治療。被狗咬傷 應清潔傷口預防感染為了讓預約訂購的民眾能夠趕緊享用美味鳳梨,因此才會在被狗咬後隔天便下田採收,沒想到傷口被汗液刺激且因為不斷行走摩擦到傷口,導致紅腫、疼痛而且遲遲沒有癒合的跡象,差點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張男表示「沒想到被狗咬會這麼嚴重」,在親身經歷之後,就算是小傷口也不能忽略。接種疫苗 可提升免疫力南投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郭俊輝表示,被狗咬傷並不少見,提醒民眾在被咬傷後應先清潔傷口。沖洗時,應盡可能沖洗乾淨,以減少感染機會,並盡速就醫診治。由於狗的口腔中常帶有許多細菌,易造成傷口的污染及感染,若不小心遭動物咬傷可施打破傷風疫苗,注意傷口變化。破傷風桿菌芽胞進入人體的方式,通常是經由受土壤、塵土或動物及人類糞便污染之穿刺傷口而入。另外,也有可能透過撕裂傷、燒傷及一般傷口甚或由注射受污染之藥物而引起。壞死組織有利此種厭氣性的破傷風桿菌增殖。醫學科醫師郭俊輝表示破傷風預防方法有:1) 每隔10年應給予追加一劑破傷風類毒素,或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2) 認識破傷風類毒素預防注射的必要性,辨識傷口的種類。3) 建議工作會接觸土壤、污物、動物者及軍人、警察等意外創傷高危險群定期(每10年)追加破傷風類毒素以維持主動免疫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