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

想動?不必等膝關節解「凍」!自體軟骨細胞層片助軟骨再生!

想動?不必等膝關節解「凍」!自體軟骨細胞層片助軟骨再生!#運動傷害

年輕時籃球場上跑跳衝撞,使得57歲的吳先生近年飽受膝關節提早退化所苦,不僅日常活動疼痛不適;就連停好車、離開駕駛座,都還得先「暖身」一陣子,等膝蓋解「凍」,才能邁開步伐,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所幸,去年他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治療,成功讓膝關節活動度重新解「鎖」;不但再度邁入健身房,他也打算趁著國境解封,重拾旅遊各國的退休生活。 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指出,「自體軟骨細胞層片移植」可用於外傷性或是退化性引起關節炎合併軟骨缺損的患者。經評估軟骨缺損在一定程度以內,先取出其自身膝蓋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成細胞層片,然後再手術移植回軟骨缺損部位,藉以修復缺損,緩解疼痛不適。 「換關節」或「症狀治療」只能二擇一? 自體細胞層片修復軟骨,成治療新選擇! 根據統計,國人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估計全台有350萬人飽受關節疼痛之苦。面對膝關節退化,過往主要視患者軟骨缺損與症狀嚴重程度,決定使用復健、口服藥物以及關節內注射等非手術療法緩解症狀,或是手術治療、更換人工膝關節。 以吳先生為例,多年累積運動傷害,不僅膝蓋半月板破裂、軟骨缺損,長期下來也引發退化性關節炎。為了解決膝蓋疼痛困擾,吳先生不僅做過各種注射治療,甚至微創手術、截骨手術、清創手術,大大小小手術做了5次,但是,就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一段時間後,症狀便會再出現。 雖然也有人說乾脆就換人工關節好了,但是吳先生只有57歲,自覺換人工膝關節似乎有點早,所以才在去年九月決定接受自體軟骨細胞層片治療。追蹤迄今將近五百天,不僅能夠進行間歇訓練,影像檢查也顯示軟骨確實再生、正慢慢增加厚度。他正計劃明年四月要飛往京都賞櫻。 退化加意外,藥師為新冠確診者送藥跌傷膝蓋 選擇細胞層片移植盼膝關節修復,找回行動力 今年58歲的社區藥師李先生,也在今年八月接受右腳膝關節軟骨細胞層片植入治療。李藥師在疫情期間配合政策,協助將抗病毒藥物送往COVID-19確診者家中,沒想到有一天送藥途中,因為患者所居住的三合院水溝沒有加蓋,雜草蔓生,一不小心就踩空、撞傷膝蓋。 「其實原本膝蓋就有些退化,也有聽說這項技術,本來還在猶豫。結果剛剛好撞到,就覺得應該是注定要做治療。」李藥師說,主要也是因為這麼多年來看著來領藥的病人,從可以自己走路來、到行走困難、終至無法出門,認知到能不能好好走路,對於生活品質以及健康的影響實在很大。 透明軟骨、多層細胞層片量身訂製 配合醫療團隊三人快手,成績亮眼超越原創 「關節炎治療最困難在於軟骨再生!」杜元坤院長指出,關節軟骨多數為「透明軟骨」,這種軟骨具有黏性及彈性,可以保護骨頭間的撞擊及傷害,其功能就有如汽車避震器一般。傳統治療雖能延緩關節炎惡化速度,但因為無法重建透明軟骨,許多患者最終仍然免不了需要接受人工關節置換。 「細胞層片」這項技術,源自於日本東海大學Sato教授,杜元坤院長表示,它是利用環境溫度變化進行細胞培養以及剝離,當溫度較高時,細胞可以貼附生長,一旦溫度降低,就能造成整層細胞剝離。「移植的細胞可以堆疊三層到五層,根據病患的需求量身訂做。」更重要的是,「能成功培養出片狀、柔軟的『透明』軟骨層片。」 而義大醫院在植入時為了使得層片植入時黏著度更佳,會在要黏附層片的軟骨位置鑽出一些小洞,讓身體在修復的同時促進細胞層片密合;最後再由三名醫師組成團隊在手術室裡合作,加速完成細胞層片植入。 義大醫院迄今收治60名病患。年齡介於25-70歲之間,有14人已經追蹤2年。另外有6成完成雙邊膝蓋手術。術後追蹤發現,除了病患主觀感受明顯進步,經過MRI追蹤檢查也可看到患者透明軟骨再生,而且可以回到正常軟骨厚度。部分人甚至達到完全健康膝蓋的狀態。 不過,並不是所有軟骨缺損的患者都適合細胞層片移植!杜元坤院長表示,若是自體免疫、感染、癌症等造成的關節軟骨破壞,就不適用。病患也必須先經X光片診斷確定是中度以下(未達第四級)退化性關節炎,且其軟骨缺損部位面積大小適當,大小之軟骨缺損部位面積。 義大醫院除了正在評估未來是否有機會將這項技術擴大使用於膝關節以外的部位,像是肩關節、髖關節等;近來也完成以IPS細胞(誘導性全能幹細胞)與外泌體注入關節腔、促進關節軟骨再生的實驗,希望有朝一日不需先取自體軟骨細胞培植層片,就能幫助病友完成治療。

打球膝蓋「啪」1聲,竟抽出3管血!醫:都是「這件事」惹的禍

打球膝蓋「啪」1聲,竟抽出3管血!醫:都是「這件事」惹的禍#運動傷害

48歲的「阿哲」週末都會到籃球場「鬥牛」,日前為了救球,硬是單膝轉身,救回險些出界的球。返家後,發現右膝蓋腫脹,冰敷兩三天卻始終未見好轉,於是就醫治療。醫師先抽出三管積血,再透過超音波、MRI檢查,確認是「前十字韌帶創傷性撕裂」。採用增生療法治療後,阿哲順利痊癒,再度變回一尾活龍。

空中瑜伽跟一般瑜伽差在哪?復健醫:小心「4大常見傷害」

空中瑜伽跟一般瑜伽差在哪?復健醫:小心「4大常見傷害」#運動傷害

最近空中瑜伽在辦公室很流行,平常不運動的小雯也跟風加入空中瑜伽的熱潮。開始空中瑜伽運動的小雯確實感到肢體伸展開來、肌肉力量也提升了,然而最近手拉掛布的時候,肩頸時常覺得痠痛,甚至回家睡覺壓到肩膀有時也覺得不舒服。小雯想起空中瑜伽老師說她初學的時候曾因施力不當,造成肩部肌腱炎,於是小雯決定到復健科就診,徹底檢查自己的肩頸。

運動後「怪怪的」是痠痛還是受傷了?一圖秒懂兩者差別

運動後「怪怪的」是痠痛還是受傷了?一圖秒懂兩者差別#運動傷害

文/陳渝仁、林杏青喜愛跑步的人多數曾有這樣的經驗:跑步跑一跑,怪怪膝蓋的,時好時壞,位置也不太固定,有時候跑了很久才出現,有時候乾脆完全休息,卻不一定真的有解決膝蓋不舒服。感覺沒有持續性的疼痛,這樣是運動傷害造成組織受傷了嗎?上班族整天久坐不動,一天僵硬的姿勢維持很久,常有上背疼痛問題,肩胛骨之間的膏肓部位劇烈疼痛,甚至比切菜割到手指還痛,這樣明顯的疼痛,背後一定有身體結構的受傷嗎?一般人常認為傷害跟疼痛是同一件事,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概念。「傷害」通常具有以下特質: 組織損害的證據,例如肌肉骨骼超音波確認肌腱撕裂 較明確的造成機制,例如突然搬重物造成肌腱撕裂傷 發炎的證據,例如肌肉骨骼超音波發現關節內積液或局部紅腫熱痛要特別注意的是,許多人過度把「無症狀的退化」解釋為「傷害」,例如骨刺是骨頭受力不平衡及長久使用退化造成,不一定跟傷害有關。疼痛則非常主觀,自我感覺疼痛就是疼痛,並且不必然有「傷害」的證據。許多疼痛不舒服未必有「傷害」,一個可能是因為組織本身「受傷」的幅度很微小,無法以影像或其他客觀方式佐證「傷害」的存在:例如因為突然增加訓練量而產生「延遲性痠痛」,微觀上來說是一種極小的傷害,難以用客觀影像驗證;另一個可能性是許多疼痛可能來自其他因素,例如肌肉收縮時的不協調、緊繃,甚至跟內分泌、壓力、情緒、睡眠等有關。疼痛像火災警報器嗡嗡作響,不一定真的是失火,也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告訴我們的身體「必須做一些改變」。不是有痛就不能動區分「傷害」和「非傷害性的疼痛」之所以重要有2個原因: 兩者處理方式不盡相同:若組織結構有明確損傷,承受重量的方式和活動度應該暫時改變調整、加以限制;然而有些疼痛並不伴隨組織結構傷害,卻需要透過運動的方式來讓身體產生變化,例如把局部組織的肌肉訓練的更強壯、收縮更協調、更有彈性才會變好 如果過度自我暗示不存在的身體結構傷害,有可能「越想越痛」,甚至覺得身體任何不舒服都是因為傷害引起、害怕活動,對解決疼痛問題和整體健康有許多不利影響。  (運動疼痛不一定就是運動傷害,需看修復情形來判斷。圖/陳渝仁提供)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的幫助肌肉骨骼超音波讓醫師在診間可以快速評估是否有組織受傷,例如關節積液或肌腱撕裂,並且視情況注射消炎藥物或增生治療,緩解疼痛也促進組織修復。然而若在超音波下並無法發現明顯的病灶,有可能是組織傷害太過微小,目前的超音波技術無法顯像,也可能是問題不在單一組織,而是整體穩定度的問題,此時醫師會輔以生物張力完整性(biotensegrity)的觀點給予治療。 以增生療法強化可能有微觀受傷的組織 強化周遭肌腱韌帶或者放鬆筋膜,平衡身體局部的張力且加強穩定性 研究顯示增生療法可能帶來局部神經的逐漸修復要特別提醒的是,注射治療只是組織修復及疼痛治療的一環,絕對不是針下病除,後續的復健運動治療及營養補充或是心理評估,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認知處理方式不同,運動才能無痛無傷組織傷害與疼痛是一般人及運動愛好者都會面臨到的問題,正確認知兩者的不同,理解傷害不必然持續疼痛,而疼痛並不一定都來自組織的傷害,並且知道兩者在處理上的不同,是回到無痛無傷人生的最好方法。 參考資料Hoegh, M., Stanton, T., George, S., Lyng, K. D., Vistrup, S., & Rathleff, M. S. (2021). Infographic. Pain or injury? Why differentiation matters in exercise and sports medicine.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bjsports-2021.Lin, I., Wiles, L., Waller, R., Goucke, R., Nagree, Y., Gibberd, M., Straker, L., Maher, C. G., & O’Sullivan, P. P. B. (2019). What does best practice care for musculoskeletal pain look like? Eleven consistent recommendations from high-quality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systema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4(2), 79–86Dischiavi, S., Wright, A., Hegedus, E., & Bleakley, C. (2018). Biotensegrity and myofascial chains: A global approach to an integrated kinetic chain. Medical Hypotheses, 110, 90–96.  (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媒體長陳渝仁及副秘書長林杏青,兩者同時也任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支援中華奧運代表團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守護選手

支援中華奧運代表團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守護選手#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萬眾矚目的2020東京奧運即將舉行,儘管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華東奧代表團選手共計68人超越上屆里約奧運,並成立完整醫護團隊,除了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並聘請防疫協調官及4名專業隨隊醫師,其中3名醫師是長庚醫院的主治醫師,同時也是上屆里約奧運醫療團隊骨幹,具有相當豐富的國際賽事經歷,將共同伴隨中華代表團的選手們出征,協助選手們安心備戰,勇奪佳績。 「我們當然希望每一位選手都能以百分之百的狀態去和頂尖高手競技,並且在體育的最高殿堂兌現天賦,不辜負他們的汗水,是我們的使命。」復健科林瀛洲醫師感性表示。整合院內各專科人才 選手們摘金奪牌後盾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林瀛洲醫師同時也是本屆東京奧運醫療團的召集人,負責奧運期間召開隊醫會議及統籌代表團醫療事務,他擁有極豐富的國際大賽隨隊經歷,專精於運動員狀態的調整及運動傷害的治療,協助許多國內好手重返賽場。 長庚有感於專業運動員在國內體育環境中,取得各項資源相對不易,為了讓國內體育選手更能無後顧之憂,自2014年起整合院內各專科對於運動領域有熱情的醫師、防護師、心理師、營養師、藥師等不同領域人才,組成國內首屈一指的運動醫學整合團隊,照護運動員的身心健康。 擁有多次大型國際賽事經驗的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副主席周文毅醫師堅定說到,「奪牌是選手也是國人的夢想,健康是夢想的前提,我們會為選手的健康做最嚴謹的把關。」因為多次在國外協助選手做急性狀況處置,包含傷口縫合、脫臼復位、骨折固定等,隨隊醫師會盡全力去了解選手狀況,並協助選手保持最佳競技狀態。醫師的角色除了針對傷病的治療之外,同時給予選手心理的支持也是影響選手表現非常關鍵的一環。最年輕中醫隨行 以針灸幫助選手修復疲勞2016年即成為史上最年輕之奧運隨隊醫師出征里約,亦是史上首名中醫師擔任奧運隨隊醫師,高雄長庚中醫部郭純恩醫師表示,「疫情之下,我們的任務是保護選手及工作人員,我的角色在於以針灸、雷射針灸幫助選手的疲勞修復。」長期在國家訓練中心駐診,郭純恩深受國內體育運動員的好評及信任,對於如何拿捏賽前跟賽間治療的劑量,有相當準確的概念,也跟頂尖選手們有良好的默契。「當選手知道來治療後不會痠軟無力,而是減少疼痛、更加快速地進入備戰狀況,他們自然就會更放心去準備跟發揮,因為累了、痠了,有我們在。」 長庚運動醫學團隊對於這次的工作深感榮幸,同時會以最嚴謹的準備成為中華代表團選手們摘金奪銀的後盾,讓選手們可以毫無保留地在奧運場上全力以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