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

跌倒撐地手痛4個月 就醫才知已骨折

跌倒撐地手痛4個月 就醫才知已骨折#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許多人在跌倒時,會反射性用手撐地。有位粉領族OL就在跑步跌倒時用手撐地,雖然當下X光檢查並未骨折,但手腕卻疼痛長達4個月,吃藥復健都沒效。就醫經特殊角度X光檢查確定是舟狀骨骨折。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建議,若有類似情況,應接受專業醫師檢查診斷,及早治療,以免留下手腕關節後遺症。舟狀骨骨折急性期未受治療 恐怕引起手腕併發症李佳霖醫師表示,運動傷害造成的舟狀骨骨折,通常會發生受傷後數週或數月時。理學檢查會發現主要的疼痛點在大拇指的根部,靠近手腕的外側(Snuff box)。另外,在掌面壓住舟狀骨結節,左右晃動手腕,會引發疼痛,再輔助特殊X光角度(正面照時手腕往尺側偏20度),常常就會發現有潛在的舟狀骨骨折。有時還需要核磁共振的進一步檢查,確認傷勢。舟狀骨骨折是腕骨中最常見的骨折,由於病患跌倒時手去撐地,軸向的力量作用在過度背曲的手腕,加上往大拇指的方向手腕偏移,就很容易導致舟狀骨受傷。舟狀骨又是腕骨當中最重要的骨頭之一,若不小心疏忽,受傷急性期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常常引起不可恢復的手腕併發症。舟狀骨的先天構造,表面有將近75%軟骨覆蓋,血液供應更是特殊,一旦受傷骨折後,很容易導致骨折不癒合或舟狀骨缺血性壞死。長時間的舟狀骨不癒合,會影響腕骨其他骨頭,甚至導致腕關節的關節炎。依受傷程度可以石膏、微創手術等方式治療治療舟狀骨骨折,李佳霖醫師說明,若是穩定沒有位移的骨折,可以用石膏固定治療,但因石膏固定時間常達數個月,所以也可以用微創手術方式來做螺絲固定。若是位移不穩定的骨折,則建議用開放性傷口來做復位及內固定手術方式治療,有些醫師也使用關節鏡來輔助幫忙復位。病情嚴重時,當舟狀骨已有缺血性壞死現象時,可能需要以骨頭移植的術式來增加成功的機率。若為更嚴重的舟狀骨不癒合導致的腕骨關節炎(Scaphoid Nonunion Advanced Collapse),則須依據關節炎程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的手術方式來治療。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

別亂喬骨!男以為扭傷就醫才知骨折#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熱愛排球的中年男性,某次排球友誼賽中,覺得右手食指好像扭到,先找民俗療法「喬」,當下痛到飆淚。返家後患處疼痛不已,且整個手掌、手背瘀青腫脹,嚇得他連忙就醫治療找上。檢查發現男子食指近端指骨骨折,醫師提醒,民眾遇運動傷害接受喬骨前,應先接受醫師診斷,確定是否骨折或關節脫臼,切勿本末倒置,反而造成後遺症。食指骨折以為僅扭傷 找民俗療法喬骨反加重病況這名病患打排球長達20年之久,過去也曾發生手指扭到的運動傷害。這次被球打到食指痛一下,就像扭到後,仍持續打4場球賽,返家後,才找民俗療法師傅想將食指喬回來。收治病例的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經X光檢查及臨床診斷,病患右手食指近端指骨有骨折,建議患者立即接受內固定手術,在骨折處以鈦金屬鋼板固定,術後並立即穿戴熱塑形手護具加以保護、固定,須至少穿戴3個月。術後須暫停激烈運動 帶護具固定並進行復健患者表示,看到X光中食指骨折岔開且差點就穿刺皮肉成為開放性骨折,嚇了一大跳,沒想到會這麼嚴重。回想喬骨時就已痛到飆淚,返家後食指痛楚依舊,還連帶手掌、手背瘀青、腫脹,疼痛不已,想起忍痛的日子仍餘悸猶存。最愛的排球運動,可能已留下心理障礙,要過段時間才能重新上場。楊椒喬院長提醒,患者術後需暫停一些激烈運動,例如排球。除了戴護具固定與保護,也需要接受復健,關節活動應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教導後,並在穿戴護具下進行,重新上場打排球預估要半年後。

馬拉松前不可不知!扁平足等恐增發炎

馬拉松前不可不知!扁平足等恐增發炎#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過去數年慢跑運動逐漸在台灣盛行,全台1年間大大小小馬拉松賽事更是高達600多場。對於平時有持續運動的人來說,長距離的馬拉松路跑是個不小的負擔,更何況不少沒有運動習慣的民眾常常心血來潮報名,卻不了解自己的體能極限,過度跑步超過身體負荷導致運動傷害。根據統計,每年有高達75%跑者受傷。路跑強度過度或是肌力不平衡 都可能導致運動傷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傷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明,路跑屬於非接觸性運動,一個人也可以輕鬆上路,上手容易、無須高難度技巧,也無須添購昂貴設備,只需合適慢跑鞋即可隨時隨地運動。然而跑步時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是平時行走時的2.5至3倍,平時沒有常態性訓練的新手常因下肢肌力不足或不平衡,導致跑步時腳痛、膝蓋痛等問題,這是因為肌肉及關節超出負荷導致。路跑可能造成傷害的原因,主要是路跑強度、頻率、時間過度;下肢或軀幹等承重關節結構不良;相關軟組織柔軟度太鬆或不足;肌力不足或不平衡、跑步姿勢不良、路面狀況不佳、跑鞋不佳等。扁平足、腰椎歪斜等 都可能使跑步負荷加重要成為一個跑者,基本條件是體能佳、下肢排列正常。初期建議先鍛鍊下肢肌力、柔軟度和協調性,可以增加肢體負荷強度。若有下肢關節排列問題,常見扁平足、膝關節內翻、骨盆或腰椎歪斜等,都會使跑步的局部負荷加重,造成發炎疼痛。受傷常見部位為膝關節、小腿、足踝、大腿,主要是肌肉拉傷、扭傷、肌腱炎、骨膜發炎,例如跑者膝、阿基里斯腱炎、足底筋膜炎、足踝扭傷、肌肉拉傷、腸脛束發炎、梨狀肌發炎、壓力性骨折等。跑步步伐越大且以腳跟著地 膝關節承受負擔越大研究指出,跑步步伐與運動所受的傷害息息相關。跑步步伐越大,若以腳跟著地,膝關節所受的負擔越大。謝明憲醫師提醒,跑步時應該保持膝關節微微彎曲,以腳掌中間部分著地,同時步伐適度,減低跑步時膝關節的負擔。一般人腳型與足弓高低都會影響跑步時的受力,正確的跑步動作與合適的跑鞋很重要,跑者還應注意跑鞋的磨損情形,以了解自己跑步時著地的動作是否正確,足部是否過度旋前或旋後,再訂製鞋墊矯正或改變跑步姿勢。錯位的足弓排列 進一步影薦髂關節中醫傷科在對於馬拉松跑者的臨床治療上,足弓排列的正確與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足弓不正往往會影響薦髂關節的定位,錯位的足弓會間接影響脛腓關節往上對位。只要共構力線在銜接時有轉折問題產生時,就會影響到距骨跟脛骨翻轉,近端的脛腓關節會促使股骨也偏旋,大轉子與髂骨對位就會受影響,後續薦髂對位也會發生問題。中醫傷科治療時如何精準處理好足弓問題,往往成為成功的關鍵。足弓如果沒有拆透,鞋墊高後,整體足弓共構力線改變後,足弓便無法正常使用並且旋轉,進一步導致跟骨、距骨與脛骨偏離足弓力線,跑者的運動傷害無法得到妥善修復。就算治療後症狀能暫時得到緩解,但跑者持續訓練及比賽後,疼痛的症狀亦容易復發。謝明憲醫師建議,跑者若有下肢關節排列不正問題,建議可請中醫傷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加以調整,否則路跑只宜量力而為。

越推拿越傷!必學運動傷害處置SOP

越推拿越傷!必學運動傷害處置SOP#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採訪報導)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調整生活型態,也是防範疾病的保健方式之一。運動風潮幾乎席捲全民,但您知道運動的正確方式嗎?小心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姿勢不正確,強身不成,反而迎來運動傷害。運動傷害5大危險因子 運動環境、護具是關鍵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醫師林怡君表示,運動傷害的危險因子眾多,包括(1)高危險、高碰撞的運動類型,如籃球、足球;(2)天氣炎熱下運動,易加速疲勞、脫水;(3)天氣過於寒冷,肌肉延展性差、易受傷;(4)運動時穿戴的配件、護具不合適;(5)長者或是很久沒運動的族群,不適應運動強度而受傷。要避免運動傷害發生,首先應挑選適當的護具、鞋子,並且充分的暖身再開始運動。運動時也應衡量自己的能力,切勿在沒有專業指導下,大幅超出平時訓練強度,讓自己置身容易受傷的危險處境。運動傷害急性處理 遵循「PRICE」守則林怡君醫師說明,運動傷害的分類,最常見的是「扭傷」(韌帶)及「拉傷」(肌肉、肌腱拉扯損傷),其他還包括「挫傷」(皮下組織撞傷)、「骨折」(外力撞擊反覆受傷)以及「關節損傷」(脫臼、移位)。運動傷害發生當下,正確處置方式,應謹遵「PRICE」守則:「P」(Protection),保護;「R」(Rest),休息;「I」(Ice),冰敷;「C」(Compression),加壓;「E」(Elevation),抬高。其中運動傷害發生後3天內皆可對患處施行冰敷,消除腫脹;2、3天後改為熱敷,促進患處代謝循環。若受傷部位疼痛加劇、無力,則需進一步就醫檢查。然而並非所有運動傷害當下就會發生劇烈疼痛,如果長期姿勢不正確,累積下仍會形成慢性傷害。常見的慢性運動傷害包括肌腱炎、關節炎、腱鞘炎、滑囊炎、慢性骨折等。如果發生疼痛持續、活動受限情形,需留意是否為慢性運動傷害的徵兆。運動傷害別推拿 否則疼痛恐怕加劇醫學方面治療時,先確認是否有發生骨折、錯位。如果只是軟組織受傷,依據受傷程度、部位等不同,醫師會給予如熱療、電療、水療、光療等不同外用治療處方,進行數月到半年不等的治療。透過復健治療減緩疼痛發炎、恢復關節活動及肌力,進而促進整體感覺回復。運動前應做足防護工作,選對護具、運動鞋,也要暖身運動足夠。不慎發生傷害時,根據「PRICE」口訣正確處置。林怡君醫師特別提醒,發生運動傷害的急性期,不建議對患部進行推拿,恐怕會加重傷害程度。應該經過復健科醫師、物理治療師的專業評估,進行正確治療,加快復原進度。

上班族易肌耐力不足 2招防運動傷害

上班族易肌耐力不足 2招防運動傷害#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女性上班族工作忙碌,平時缺乏運動習慣,想利用假日路跑活動補修「運動學分」,卻因肌肉柔軟度、耐力不足,路跑後雙腳著地膝蓋外側卻突然出現刺痛、灼熱感,拖了幾跛著腳就醫,診斷為髂脛束症候群(俗稱「跑者膝」)。病患經過充分休息、冰敷,並接受電療與低能量雷射等物理治療後,緩解並治療髂脛束症候群,緩解雙膝刺痛熱。上班族久坐 容易成為關節磨損、運動傷害高危險群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復健室物理治療師吳培瑜表示,平常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加上工作需長時間久坐,常肌耐力不足、關節不穩定。短時間內做大量、高強度運動時,很容易淪為關節磨損、運動傷害的高危險群。要避免當「假日運動員」引發的運動傷害,先熱身讓肌肉伸展。運動後收操也很重要,能夠緩解肌肉疲勞、減少腫脹,也可避免出現延遲性肌肉痠痛,或突然運動導致肌肉拉傷。平時也可從事規律運動,增強核心肌力與柔軟度,並選擇適當場地,了解自身體能狀況、量力而為,都可避免運動傷害。橋式、髂脛束伸展 預防運動傷害運動後若有不適,切勿誤以為是單純的肌肉痠痛,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或訓練,長期下來甚至可能導致退化性關節炎,造成不可逆傷害。吳培瑜物理治療師並示範2招預防運動傷害的運動,平時在家可常常持續做:1)橋式/平躺在床,彎屈膝蓋,雙腳踩穩在床,並將雙手放置兩側,臀部出力向上抬起,讓身體與大腿呈一直線,維持至少30秒,再回到平躺姿勢,一天做3到5次。訓練臀部、大腿及骨盆附近肌群,增加核心肌群穩定。2)髂脛束伸展/平躺在床,欲伸展腳跨越對側腳,對側手抓住大腿後側往該方向帶,直至大腿外側有牽拉感,過程中雙側肩膀需注意平貼於床面,舒緩大腿外側髂脛束的緊繃感,每回維持30秒,一天3到5次。

痠痛退化不找你 照顧好筋膜注意5點!

痠痛退化不找你 照顧好筋膜注意5點!#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當我犯肩頸痠痛時,就會立即自我檢視:最近姿勢不良嗎?下肢足部的肌肉筋膜有哪裡緊繃嗎?最近鞋子是否出現問題?椅子的高度是否需要調整? 以下是我經過檢視後歸納出的疼痛改善重點: 1) 常穿五趾襪/無論上班、運動,或是當天要久站、走遠,我一定會穿五趾襪,其他非五趾襪也都淘汰不穿了,因為發現比起一般襪子,穿五趾襪實在舒服太多了。開始穿五趾襪,是在某次跑步訓練時,發現穿一般的襪子腳趾頭會互相摩擦起水泡,而且跑步時腳趾容易打滑,足底的小肌肉會不自主的用力抓緊鞋底。久而久之,這些足底小肌肉的緊繃,便會藉由筋膜鏈影響全身。五趾襪不只抓地力好,防起水泡還可以防痠痛、拇趾外翻及跨趾 .等症狀。部分更高級的襪子,甚至加上了足弓支撐,在腳痠痛時可適度托住足弓,減低疲勞,許多成年人都有拇趾外翻的困擾,也常見長輩有第二趾跨到第三趾之下的問題,臨床上觀察到這些人普遍都有較嚴重的小腿緊繃、下背痠痛現象,若能即早開始穿五趾襪,就可以避免這些難以解決的狀況。2) 傾聽腳的心聲/要時刻注意腳的狀況。大部分人都有足底按摩的經驗,按完後會覺得通體舒暢,整隻腳感到很輕鬆。此時,請靜下心來感受,什麼是正常的腳底肌肉張力?我平常的足弓高度?當足部放鬆、每一條足部肌肉恢復正常時,正確走路是怎樣的感覺?腳踏地時,是否每一步都是從足跟順利踩向腳拇趾?請記得這個感覺,下次足部肌肉有問題時,在第一時間就會察覺—長短腳、足跟歪斜、骨盆歪斜、骨盆前後傾、長期下背痛、長期肩頸痛、拇趾外翻、足部肌肉異常緊繃、小腿異常緊繃、腳踝易扭傷、O型腿、X型腿、內八步態、外八步態、脊椎側彎、低張力、長期足部及脊椎問題等,都需要從足部開始改善。3) 挑選適當的鞋/挑選有足弓支撐的拖鞋、運動鞋、鞋墊等,把足底的三足弓都撐起來,就像蓋房子一樣,打好地基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下肢站好站穩,才能改善骨盆脊椎問題。若身體狀況較複雜、兩邊足部不對稱,一定要用個人化、客製化的方式調整,因拇趾外翻嚴重時,第二腳趾會騎跨到拇趾上。因為兩邊需要額外加強墊高的部位不同,兩腳的鞋墊也會不同。堡醫師現在穿的拖鞋、上班鞋、運動鞋都是有足弓支撐的,就算出國旅遊走很久、足弓塌陷後,也能感覺足下有支撐,較不會腳痛、腰痠。此外,過度磨損的鞋子要換掉或修補,不然鞋墊就白白浪費了。4) 訓練恰到好處/以往我訓練時總是落入好還要更好、遠還要更遠的過度訓練狀況。現在無論是游泳、跑步、騎車、重訓時,我都告訴自己最重要的不是距離和時間長短,而是過程中姿勢是否正確,骨架是否都在正確位置上?感受身體是否有不正常的筋膜緊繃?該運用的肌肉是否都有正確運動到?並且加強訓練核心肌群,及核心肌群與周邊肌群的連結能力。當核心力不夠時,就不做超出負荷的深蹲、硬舉、臥推等重訓。 5) 隨時注意姿勢/檢查一下工作時的電腦、書桌、椅子高度是否正確?許多人工作時頭部會不自覺往前伸,造成嚴重肩頸症候群。當椅子太低時,會讓腿後側筋膜過度緊繃以及骨盆傾斜。手肘如果沒有桌子支撐,也會過度使用手臂及肩胛骨肌肉,若桌子太高,人便會不自覺聳肩。大部分人每天上班都要坐著看電腦,因此,開始工作前,別忘了調整椅子、電腦及手肘支撐等高度。 若能每天提醒自己把握以上這5個要點,痠痛退化、筋膜問題就不會找上你。而且連我這種曾經狀況嚴重、全身痠痛的患者—扁平足、足部異常緊繃、過度訓練、骨盆歪斜、全身筋膜紊亂、姿勢不良頭部嚴重前傾,導致早年頸椎關節退化—配合醫師的治療都能有所改善。 (本文摘自/顧好下肢筋膜,全身痠痛out!/ 如何出版)

想練人魚線 錯誤姿勢引椎間盤突出

想練人魚線 錯誤姿勢引椎間盤突出#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健身操之過急,小心反而帶來反效果!近年來壯碩結實的身材蔚為風潮,部分人因為希望擁有黃金比例的好身材,自行購買運動器材在家練習,但要當心若操之過急反而適得其反。一名20多歲的陳先生想練出人魚線,就自己在家練健身器材,沒想到起身時姿勢不良而引起腰部劇痛,嚇得他趕緊就醫,沒想到竟是急性椎間盤突出。軀體急遽旋轉、姿勢及久坐是主因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專業物理治療師許芳毓表示,年輕人容易因外力、軀體急遽旋轉、姿勢不當及久坐不動,將椎間盤的髓核壓擠出原本包繞在其外層的纖維環之外,此時就會引起急性椎間盤突出。簡單2步驟運動避免運動傷害許芳毓物理治療師指出,近來發現習慣上健身房運動者,容易因太過急躁,出現急性椎間盤突出者也有增多的現象。此外,包括從事搬運工作者、物流司機、瘋玩3C產品者、久坐不動者及運動不當者,均是椎間盤突出的好發族群。想要避免不當使用健身器材,利用2妙招以避免意外急性椎間盤突出,注意採進行動作時要以緩和漸進方式進行:1) 背肌強化運動/練習這個動作可達到訓練背肌,穩固腰椎肌肉的效果。面朝下,趴於床上,用手肘撐起頭部與上半身,雙手手肘與肩同寬,支撐15秒後放鬆,回復原來姿勢。重複10-15次。每天一回合。2) 背肌放鬆運動/練習這個動作可達放鬆背肌的效果。平躺於床上,雙腳屈起,雙手抱膝靠近胸前,停留15秒,腳伸直放鬆。重複10-15次。只要感覺腰痠時,都可以做這個運動。運動前記得進行10-15分鐘的暖身除此之外,許芳毓物理治療師也建議,急性椎間盤突出的好發族群應該避免彎腰搬重物。搬送貨物時盡量避免急遽轉身,應配合腳步移動再搬送貨物。習慣久坐者,應在椅背處使用腰靠讓腰椎有支撐。喜歡運動或上健身房的人,應學習使用運動器材或運動的正確姿勢,切勿在上、下運動器材時操之過急,運動前記得進行約10-15分鐘全身性的暖身運動。

關節發炎當生長痛 恐為特發性關節炎

關節發炎當生長痛 恐為特發性關節炎#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炎不再只是老人的專利!學童如有紅腫熱痛症狀持續6周以上,當心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JIA)上身!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好發於國中小學童,生長發展期的小朋友在學校跑跑跳跳,放學回到家若喊膝蓋痛、大腿疼,常被誤認是生長痛或運動傷害而延誤診治。有鑑於學童有1/3時間都待在校園,為了幫助患者及早發現,醫護決定攜手把關,讓孩子成長不卡「關」,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自今年6月起,巡迴全台舉辦校護講座,讓學校護理師能更深入認識這項疾病,幫助病童及早確診治療,期盼未來不管在學校或家裡,學童們的健康監視不漏接。兒童特發性關節炎好發國中小學童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葉國偉醫師說明,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是兒科最常見的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常發生在16歲以下多見於9歲左右,如果孩子關節發炎、疼痛、腫脹、發熱,且症狀持續超過6周,要小心可能是兒童特發性關節炎。葉國偉醫師並表示,若早期發作出現關節腫痛、僵硬,又或肌肉無力、出疹和持續發燒等情況時應立即就醫,可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改善病情抗風濕藥(DMARDs)等。延誤就醫或是患者治療3個月後仍對前述藥物反應不佳,現在也有生物製劑可使用,藥物使用期間剛開始時每2周回醫院追蹤檢查,之後每個月回診一次即可,可以有效控制疼痛、預防關節破壞並維持孩子正常活動能力。篩檢表、帶動衛教影片助孩童及早發現與治療葉國偉醫師表示,兒童特發性關節炎治療主要目標是控制關節發炎,防止長短腳及身殘,還有葡萄膜炎等併發症,目前生物製劑則是針對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研發而成,可有效控制疾病。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參照已在歐美等國普遍實施的「兒童步態量表」建議,製作適合台灣地區4到17歲孩童的「兒童肌肉骨骼關節問題轉介篩檢表」,內容包含「兒童狀態調查」與「外觀與活動度檢查」,同時製作帶動衛教影片,提醒家長、醫護人員以及學校護理師提高警覺。葉國偉醫師提醒,未來這些資料將可在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的網站上免費供家長、學校師長、校護下載做為參考資料,若發現孩童關節異狀,仍必須轉介至大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專科進行檢查,達成及早確診、及早治療之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