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

啦啦隊員意外死亡 暴露運動傷害與安全問題

啦啦隊員意外死亡 暴露運動傷害與安全問題#運動傷害

昨天在新竹發生國內第一起競技啦啦隊員,在練習拋接過程摔死的意外,突顯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運動傷害的影響。以往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有益無害,但是其實運動是會產生一些傷害,有的使運動員斷送了運動生涯,也有給人留下難以傷原的遺憾。根據台大骨科的衛教文章指出,一般運動傷害會在軟組織,像是皮膚、肌肉、韌帶等,較嚴重會發生骨折的情況;常見的運動傷害,跟運動的性質很有關係。像是經常跑步的人,不論是慢跑或是馬拉松長跑,跟腱常見發炎或跟腱的退化性變化。簡單來說,有很多的運動都會造成運動傷害,但事實上運動傷害是可以預防的,要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就必須先認識造成運動傷害的因素,像是要認知自己的身體狀況,然後量力而為,切忌不服老不服輸的心態,還要避免運動員做出危險性的動作,才是防止運動傷害的根本辦法。根據高醫醫訊的文章表示,發生運動傷害後,應該先依照「RICE」原則(即Rest休息、Icing冰敷、Compression壓迫、Elevation抬高)來處理,如能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進行RICE原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害。而對於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建議馬上到醫院處理,除了治療的效果以外,大醫院針對各種身體組織,有不同的檢查工具,可以提供很好的診斷效果,當然也可以讓傷者復原速度加快。所以運動前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運動場地及確認規則,千萬不要讓自己因為運動,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睡眠不足或熬夜還泡溫泉 恐致休克或腦部缺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3&HN_Yr=0&HN_Mon=0台灣第一起啦啦隊拋接死亡 教育部強調須有防護措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5&HN_Yr=0&HN_Mon=0豆漿可代替牛奶部分營養素 對身體也更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4&HN_Yr=0&HN_Mon=0

運動傷害致手肘關節無法伸展 工程師、棒球員職業生涯受阻

運動傷害致手肘關節無法伸展 工程師、棒球員職業生涯受阻#運動傷害

36歲的蔡先生是一名工程師,某日參加自行車競速比賽時,因意外摔車,導致身體多處擦傷及右手肘關節受傷送醫。出院後發現手肘無法正常伸展,不到一星期症狀更加嚴重,痛到連手都抬不起來。還有一名27歲的林先生自國小起就是棒球好手,大學時發現球速變慢、手肘無法正常活動就醫,發現是長期投球,手臂內側肘關節韌帶斷裂所致,雖在手術後逐漸恢復,但運動生涯受阻,現已轉行。台北中山醫院楊卿潔醫師表示,常見的手肘運動傷害容易好發於運動員、搬運工及體操選手等職業,由於長期做對關節產生高度壓力或張力的姿勢或動作,久後會產生關節與關節上的磨損及病變,無法自由伸展及舉手。目前針對手肘內、外側韌帶採重建手術治療,採取將掌長肌或大腿後肌的肌腱來修補受傷的部位,手術後再以石膏固定4至6週,同時搭配使用支架來做術後的復健治療。楊卿潔醫師表示,手肘無法正常伸展是臨床常見的問題,但需先釐清是否為肌肉痠痛或風濕引起,若長期出現疼痛感時應立即就醫,千萬不要逞強或偏信偏方,最好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治療。此外,手肘是身體很重要的部位,日常生活應儘量使用可以負荷的正常姿勢,不要去做違反人體工學或過量高強度重複性的運動像投擲及諸如街舞的地板動作;平常可以屈起手肘讓手指頭摸到肩膀,再輕鬆的向下甩,來回幾次使肘關節保有完全的活動度及肌力,以達到保健的功效。騎腳踏車「蹬」到 造成椎間盤突出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33慣性小動作舒服卻傷身 上班族別當「懶骨頭」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96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11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運動傷害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青少年朋友預防及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特別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開辦「青少年運動傷害防制保健門診」,服務內容以運動傷害防治為主,並提供24小時電子郵件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門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門診方式或個別諮商方式,給予適當的運動或復健的方法,讓青少年重視運動傷害之嚴重性。青少年正值精力旺盛、活動量最大的時期,經常從事各種體能活動,同時也經常利用校園內各項運動體能設施及參加各項大型運動競賽等,但往往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造成輕微或嚴重的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分為急性及慢性傷害,急性傷害:可明確知道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的生理改變;慢性傷害: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與機轉會因長時間運動而逐漸累積、或是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及99年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辦理「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收案成果發現:(1)青少年急性傷害比率佔61%,其中以扭傷、拉傷及骨折為最多;(2)慢性傷害比率佔39%,其中以肌腱韌帶關節發炎、扁平足及脊椎側彎為最多,年齡層以10-19歲青少年為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呼籲:青少年不論做任何運動最好都要熱身或伸展運動,且姿勢要正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延伸閱讀「暖身避運動傷害」: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011

跳躍動作多 足球員、籃球員當心「跳躍膝」!

跳躍動作多 足球員、籃球員當心「跳躍膝」!#運動傷害

許多運動選手都歷經過運動傷害,如何自我保護是重要課題,運動傷害「跳躍膝」就是常見的一種;根據研究,在足球選手當中,每40人就有1人因「跳躍膝」而不能參賽或練球。造成「跳躍膝」的主因為經常性的跳躍動作,髕骨肌腱在身體跳躍時承受很大的壓力,加上很頻繁的跳躍動作,肌腱就會因使用過度發炎,「跳躍膝」又叫做髕骨肌腱炎。根據國外運動醫學研究,記錄超過2000名歐洲足球選手中,近10年間,球隊醫生與訓練員通報137例中,「跳躍膝」占所有傷害的1.5%。「跳躍膝」的症狀包括髕骨肌腱疼痛、跑步或跳躍後更加疼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跳躍膝」常發生在需要經常進行跳躍動作的選手,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等。根據醫學研究,「跳躍膝」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復健(熱療、電療等)、手術治療等。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運動傷害

在傳統中醫的看法裏,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不通造成的,或是氣滯(氣的流動性不好或受到阻礙),或者是血瘀(血的流動性不好,受到阻礙或是出血),或者是一些病理產物無法代謝而造成不通,演變成痛證。而在運動中最易造成的傷害要算是「傷筋」了。所謂的「筋」,在中醫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均歸屬於「筋」;而造成傷筋的原因最多的就屬於扭傷及挫傷了。而扭挫傷造成的傷害在中醫看來就是不通,也就當然會造成疼痛了。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張書寶 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受傷時,當組織正紅、腫、熱、痛時,不宜推拿,但適合針灸,若腫脹嚴重中醫也會考慮放血治療,並給予外敷藥,以達消腫止痛的目的。並可合併內服藥,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此時的外敷一般以冰敷為主,外敷藥亦以涼性藥為主,以防受傷處繼續出血腫痛。若急性期已過,受傷處紅腫熱已消,一般則建議熱敷,以改善局部循環,加速傷處的修復,並可適當加入一些中醫理筋手法。當然此時仍適合針灸及內服中藥。一般傷筋在中醫治療效果均相當不錯,但若受傷日久而達數月才開始治療,可能就需一些時日了。運用中醫經絡理論不管使用針灸、藥物、推拿來治療,均可達到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而達治療的效果,也就是通則不痛。張醫師說,在門診也常會遇到來治療的患者貼著膏藥,且常是前一天就貼上了。一般我們都建議膏藥敷4-6小時就要取下,讓皮膚休息2-3小時之後若需要再敷。當然,若是前一天睡前貼上的,應一早起床就拿下,避免皮膚過敏而有紅癢的現象。常言:「休息是最好的治療。」傷筋之後首先當然就是要多休息,讓受傷之處能得到修復。千萬不可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防二度傷害。張醫師強調,最好要少食冰冷食物,尤其是冰品及冰鎮飲料。因在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痛、主收引。簡單的說也就是寒性會使身體整體的循環變差,非常不利於傷處的復原。這也是一般不論是傷筋,甚至是骨折或身體一些酸痛所應共同遵守的重要原則。運動前確實做好熱身,運動時也不要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對於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尤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要慢慢漸增,剛開始時15分鐘或20分鐘甚至10分鐘都是一個很好的起步,等到體力、肌肉各方面都適應了才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也盡量放鬆心情,不但能夠得到運動的樂趣,且能使身體、氣血調和,得到運動的好處。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運動傷害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運動傷害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運動傷害

在現今生活步調緊湊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背負著相當的壓力,而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減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率外,也可以適當紓解心理的壓力。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黃建銘主任醫師指出,運動一般可分成接觸性運動,如:足球、籃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橄欖球等,和非接觸性運動如:游泳、羽球、網球、高爾夫球、自行車、跑步、舉重等,但不論從事何種型態的運動,專業運動員或是一般民眾,在運動過程中都可能造成受傷,這些統稱為運動傷害。造成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包括周遭的溫度、運動的環境不良、設備器材不足、肢體碰撞、參與者的技術與體能等,而發生的傷害可分成急性與慢性,急性包括有皮膚擦傷或撕裂傷、挫傷、骨折、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而慢性則多與運動份量過重(時間太長或太劇烈)或不當技術造成組織負荷過重有關,如網球肘、髕肌腱炎。為了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黃建銘醫師提醒,在從事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與肢體伸展、適當補充水分與保暖、穿著合適的裝備、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宜循序漸進,不可因一時興起而從事時間過長或過度劇烈的活動,若感覺身體不適需立刻停止運動,不可逞強,從事運動最好能結伴同行,可彼此照應及相互鼓勵,當運動傷害發生時,需立即停止運動,將患部抬高、局部壓迫及冰敷,以減少患部腫脹及進一步的傷害,並確保傷者處在安全的環境,再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