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

治療運動傷害 中醫建議:少吃冰#運動傷害

在傳統中醫的看法裏,認為所有的疼痛都是不通造成的,或是氣滯(氣的流動性不好或受到阻礙),或者是血瘀(血的流動性不好,受到阻礙或是出血),或者是一些病理產物無法代謝而造成不通,演變成痛證。而在運動中最易造成的傷害要算是「傷筋」了。所謂的「筋」,在中醫包括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均歸屬於「筋」;而造成傷筋的原因最多的就屬於扭傷及挫傷了。而扭挫傷造成的傷害在中醫看來就是不通,也就當然會造成疼痛了。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 - 張書寶 醫師表示,一般在急性受傷時,當組織正紅、腫、熱、痛時,不宜推拿,但適合針灸,若腫脹嚴重中醫也會考慮放血治療,並給予外敷藥,以達消腫止痛的目的。並可合併內服藥,以「活血化瘀,疏經活絡」為主,此時的外敷一般以冰敷為主,外敷藥亦以涼性藥為主,以防受傷處繼續出血腫痛。若急性期已過,受傷處紅腫熱已消,一般則建議熱敷,以改善局部循環,加速傷處的修復,並可適當加入一些中醫理筋手法。當然此時仍適合針灸及內服中藥。一般傷筋在中醫治療效果均相當不錯,但若受傷日久而達數月才開始治療,可能就需一些時日了。運用中醫經絡理論不管使用針灸、藥物、推拿來治療,均可達到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而達治療的效果,也就是通則不痛。張醫師說,在門診也常會遇到來治療的患者貼著膏藥,且常是前一天就貼上了。一般我們都建議膏藥敷4-6小時就要取下,讓皮膚休息2-3小時之後若需要再敷。當然,若是前一天睡前貼上的,應一早起床就拿下,避免皮膚過敏而有紅癢的現象。常言:「休息是最好的治療。」傷筋之後首先當然就是要多休息,讓受傷之處能得到修復。千萬不可過度使用受傷部位,以防二度傷害。張醫師強調,最好要少食冰冷食物,尤其是冰品及冰鎮飲料。因在中醫認為寒性凝滯,主痛、主收引。簡單的說也就是寒性會使身體整體的循環變差,非常不利於傷處的復原。這也是一般不論是傷筋,甚至是骨折或身體一些酸痛所應共同遵守的重要原則。運動前確實做好熱身,運動時也不要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的動作。對於一般不常運動的人,尤須循序漸進、量力而為,要慢慢漸增,剛開始時15分鐘或20分鐘甚至10分鐘都是一個很好的起步,等到體力、肌肉各方面都適應了才加大運動量。運動時也盡量放鬆心情,不但能夠得到運動的樂趣,且能使身體、氣血調和,得到運動的好處。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

騎車運動不成 反而傷害連連#運動傷害

國內吹起健康樂活風,騎乘腳踏車成為最熱門的節能減碳運動。近年來,由於騎乘腳踏車人口的大量增加,因騎乘腳踏車而造成的運動傷害的人口數也迅速攀升。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騎乘腳踏車是看似簡單而容易入門的運動,但在騎乘的過程中,若忽略了一些小細節,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因此,腳踏車一族在騎乘時,一定要特別注意自身的狀況,以免運動不成,反而造成無法彌補的運動傷害。伍泰毅醫師依臨床的經驗指出,常見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原因可分為「尺寸錯誤」、「技巧不良」及「個人原因」等三種。在騎乘之前,應先檢查單車,調整自己的姿勢,同時量力而為,衡量自身的體力與耐力,決定騎乘的時間與距離,準備適當的保護裝備如頭盔等,以免傷害身體。而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可分為頸部、腰部、膝部、手部、臀部、足部等五個部位。在頸部方面,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痠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臨床上,就常見因騎車而導致的頭、頸、後肩胛、上肢的痠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除此之外,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痠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而坐墊的位置不正確可能會加重膝關節的壓力,常見患者死命踩著踏板,結果造成「髕骨股骨疼痛症」,下了車就膝蓋痛又腿軟;長時間握彎把把手易造成手腕處正中神經(腕隧道症候群)和尺神經(Guyon’s隧道症候群)的壓迫;陰神經壓迫引起臀部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其它如「股骨轉子滑液囊炎」、「腸脛束肌腱炎」,「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與「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都是常見的自行車手的運動傷害。羅東博愛醫院復健科伍泰毅醫師表示,雖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騎車的運動傷害,但若小心預防,注意騎乘的姿勢、適時更換握把手位置、抽車技巧減輕壓力、補充水分、考量自身可負荷的運動量,騎腳踏車仍是鍛練心肺機能與肌耐力的良好運動。騎乘者別忘了騎車後做一做緩和運動,以達舒緩痠痛、避免運動傷害之效,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可以先冰敷兩天並休息,當患部腫脹嚴重時可配合壓迫及抬高之動作,以緩和疼痛,一旦症狀持續時,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

單車健身前 先了解潛藏的運動傷害#運動傷害

政府推廣節能減碳,全民也興起單車健身的風潮,不僅高價腳踏車賣到缺貨,騎車環台也成了熱門的自我挑戰運動;但是,許多人趕流行,忽略了評估自我健康狀況、作好相關運動準備,貿然上路,導致運動傷害也層出不窮。臨床上,永和耕莘醫院復健科 - 洪茂桓醫師指出,常見的腳踏車運動傷害可分為兩大類:急性外傷及過度使用。其中,急性外傷大部份都在上肢,以表淺傷害為主;過度使用則較常見於長期騎腳踏車的人身上,以下洪醫師便針對不同部位的常見傷害,逐一分析。■ 頸部:許多單車的坐墊較高,騎車時為了抬頭看路,頸部容易後仰,長時間下來常造成頸部酸痛,尤其頸椎退化的人,甚至會加重神經症狀,包括頭、頸、後肩胛、上肢都可能出現酸痛、麻痛或無力的感覺。■ 腰部:長時間前屈騎車,也容易造成腰部酸痛,對於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人,這種姿勢更會增加腰部的壓力,可能加重腰、臀、下肢的酸痛、麻痛及無力。■ 手部:騎車時手腕的位置不良,加上長時間的壓力,可能造成手部壓迫性神經病變,常見的如手指麻痛、感覺異常、手部無力等。洪醫師建議騎車時經常變換手在握把上的位置,增加握把的襯墊,並穿戴較厚的手套,以預防這類問題。■ 臀部:單車騎士常過度或不當使用髖關節,引發「股骨轉子滑液囊炎」,造成外側臀部、大腿腫痛;而髂腰肌肌腱炎也相當常見,會導致大腿上提時疼痛。此外,男性若長時間騎車,與坐墊接觸的恥骨部位易受壓迫,可能造成會陰麻痛甚至性功能問題,建議一旦出現不適,應暫停騎車,直到症狀緩解,同時籍由正確的坐墊擺位、或改用中空坐墊,以預防復發。■ 膝部:騎單車也常導致髕骨股骨症候群,在膝蓋前方會有疼痛感,這可藉由加強大腿前內側的肌力、及大腿後側的拉筋來改善。另外,膝蓋內側韌帶扭傷、肌肉拉傷或肌腱炎等,也是常見的單車運動傷害。■ 足部:腳踏車騎久了,常發生腳底前側的蹠骨疼痛,這可籍由調整踩踏板的位置、使用緩衝鞋墊或前掌減壓墊來改善。而腳底中後側的足底筋膜炎、腳後跟上方的阿基里斯肌腱炎,也都是單車騎士常見的運動傷害。洪茂桓醫師提醒,當運動傷害發生時,急性處理要休息冰敷,腫脹嚴重時再配合壓迫及抬高患部,如果症狀持續,一定要尋求專業協助,以免產生後遺症。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運動傷害

在現今生活步調緊湊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背負著相當的壓力,而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減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率外,也可以適當紓解心理的壓力。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黃建銘主任醫師指出,運動一般可分成接觸性運動,如:足球、籃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橄欖球等,和非接觸性運動如:游泳、羽球、網球、高爾夫球、自行車、跑步、舉重等,但不論從事何種型態的運動,專業運動員或是一般民眾,在運動過程中都可能造成受傷,這些統稱為運動傷害。造成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包括周遭的溫度、運動的環境不良、設備器材不足、肢體碰撞、參與者的技術與體能等,而發生的傷害可分成急性與慢性,急性包括有皮膚擦傷或撕裂傷、挫傷、骨折、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而慢性則多與運動份量過重(時間太長或太劇烈)或不當技術造成組織負荷過重有關,如網球肘、髕肌腱炎。為了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黃建銘醫師提醒,在從事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與肢體伸展、適當補充水分與保暖、穿著合適的裝備、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宜循序漸進,不可因一時興起而從事時間過長或過度劇烈的活動,若感覺身體不適需立刻停止運動,不可逞強,從事運動最好能結伴同行,可彼此照應及相互鼓勵,當運動傷害發生時,需立即停止運動,將患部抬高、局部壓迫及冰敷,以減少患部腫脹及進一步的傷害,並確保傷者處在安全的環境,再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

膝蓋骨半脫位 退化性關節炎前兆#運動傷害

「醫師,我的膝蓋會痛,不能蹲下來,尤其在上下樓梯時更不舒服。」「走平路不痛,但下樓梯或坐久站起來時會痛 。」澄清醫院平等院區骨科-錢樂禮主任表示,在門診常常會遇到這種問題,這就是髕骨軟化症的徵兆。髕骨即是膝蓋骨,而軟化則是指膝蓋骨上的軟骨變軟,產生早期磨損發炎,這是造成膝蓋疼痛很常見的原因。引起髕骨軟化症的原因不明,大致有下列幾項原因,(1) 軟骨表面不平或老化,(2) 髕骨半脫位,(3) 髕骨直接撞擊股骨髁,(4) 使用過度等。這症狀以成年女性居多,老年人次之,和骨質疏鬆症無關。錢樂禮主任指出,髕骨半脫位會影響整個膝關節,症狀以膝蓋前緣疼痛為主,在上下樓梯時出現疼痛無力,有時蹲下困難,或是從蹲姿或坐椅站起來時產生悶痛感,偶爾會感覺到膝蓋在彎曲時有磨擦聲。嚴重時膝關節會有腫脹、僵化、持續疼痛和肌肉萎縮情形出現。而這主要和大腿股四頭肌無力有關,引起膝蓋骨在彎曲時外移造成髕股間軌道不良。這種軌道不良即髕骨半脫位,一般膝蓋X光片正面或側面無法明顯看出問題,必須加照膝蓋彎曲45 度由上向下的Merchant View X光片來看膝蓋骨有無傾斜,外翻或與股骨的間隔變窄,才能辨別出是否膝蓋骨及股骨的軟骨是否有磨損情形。軟骨軟化只是個磨損前兆,若是保養不好,磨損一旦形成,就會影響整個膝關節,成了退化性關節炎。■ 復健運動的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以復健運動保守治療為主,第一是抬腿運動,增加股四頭肌力量。躺臥在床上、地板或沙發上,讓膝關節伸直,腳板背屈,整隻腿抬高大約45度,支撐3到5秒鐘,再慢慢放下,重覆這個運動每天一百次,或早晚各五十次。第二是強化股四頭肌運動。坐在高椅或桌上讓腳垂下,在腳髁上套上1至2公斤的東西如沙袋,先舉起一腳至90度,支撐3到5秒再放下,這個動作重覆大約十分鐘,每天做兩個課程。若是疼痛減少,可增加重量,加強肌力。錢樂禮主任說,大部分的病情可由復健運動獲得改善,若物理治療及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仍然無效的話,這就需要至醫院做關節鏡手術檢查或做膝外側韌帶放鬆手術來改善髕骨半脫位的問題。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傷害

「醫生,我最近膝蓋會酸痛,上下樓梯都很吃力,走路也走不遠,而且關節裡還會聽到怪聲音,怎麼會這樣?」、「醫生,我的手關節看起來怎麼歪歪的,而且比較腫,也比以前僵硬,要不要緊? 」、「醫生,我的關節只要一變天就痛!」當聽到有人這樣描述症狀,除了一些常見的關節疾病外,十之八九是所謂的「退化性關節炎」。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廖俊凱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通常是老化的結果,主要病變的位置是兩個骨頭的關節接觸面,也就是關節軟骨。尤其是承受壓力較大的下肢關節,如: 膝、股、髖、踝…等,以及活動頻繁的手或足關節,像是足部大拇趾基底(拇趾關節囊炎)及手部大拇指基底關節、指間近端及遠端關節。廖俊凱醫師指出,主要症狀有:早晨關節僵硬,坐、站或蹲等之動作轉換困難,大腿或膝蓋在行走或活動時疼痛,關節腫大和變形,在活動關節時,常可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在X光片上,可看到軟骨受到傷害及磨損,關節表面凹凸不平和關節腔變窄,以及骨刺的產生。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老年人、停經婦女、體重過重者、過去有骨折、膝部韌帶或半月板受傷的病史的人、有長短腳的人、曾有職業或運動傷害的人、或是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全者。其治療可分為非藥物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含病患的衛教,例如:走路時使用拐杖輔助,以減輕受損之髖關節或膝關節所承受的壓力;避免需要蹲踞、彎腰的動作,以免加重關節負擔…等。超重的人應該控制飲食、減輕體重。做適度的運動,像是氧運動及肌肉伸展的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柔軟度,增進肌肉的力量與協調控制,進而降低對關節的壓力。如此可將此病的不適降至最低並延緩惡化的速度!藥物治療的目標在於症狀及疼痛的緩解,和延緩病情惡化。止痛普遍使用「普拿疼」或非類固醇抗炎藥,若病患是消化道潰瘍、出血的高危險群,則可以考慮新一代的COX-2選擇性的抑制劑。此外,在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也有助於症狀的改善,但長期使用會造成軟骨的傷害,或引發關節感染。廖俊凱醫師指出,目前關節內注射玻尿酸(hyaluronic acid)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加關節液的黏綢度,產生關節潤滑的作用,進而改善膝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最後,服用葡萄糖胺(glucosamine) 跟軟骨膠(chondroitin sulfate)也可以保護軟骨,減緩症狀。一旦得了退化性關節炎,應和醫師作詳細的諮詢與討論,選擇最適當、有效的方式,儘早處理才是上策。廖醫師提醒,切忌病急亂投醫,服用來路不明摻有類固醇的偏方,雖然疼痛得到一時緩解,卻引發了月亮臉、下肢水腫、腎功能受損骨質疏鬆等類固醇的副作用,得不償失。◆ 哪些人容易得退化性關節炎 1. 年齡 > 50歲以上2. 盛行率為女性大於男性3. 體重過重者 (尤其是婦女)4. 常待在冷氣房的人5. 患有骨質疏鬆症者6. 患有風濕性關節炎者7. 運動員8. 經常蹲著工作者、姿勢不良者9. 曾受膝關節外傷者,如骨折、韌帶損傷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

冬季要運動、不要傷害#運動傷害

臺灣之光王建民跑壘受傷,今年戰績幾乎交了白卷;跆拳女將蘇麗文也在奧運場上受傷,錯失得獎機會。其實,隨著運動人口增加,但保健知識的不足,運動傷害的案例愈來愈多,專業的運動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更應該多留意。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骨科郭家孝醫師指出,運動傷害的發生,原因不外:熱身不夠、配備不足、技術訓練不當、場地不適合、身體狀況不佳、水分補充不夠等。而常見的傷害則可分下列幾種: (一) 肌肉拉傷:占運動傷害的10%~30%,且常被忽略低估。肌肉拉傷分三級,第一級為輕微肌束斷裂,第二級為部份肌束斷裂,第三級則是肌束完全斷裂。肌肉拉傷最常發生在腿及腱肌、比目魚肌、股四頭肌及三角肌等處,急性期(48~72小時內)應予冰敷及適當固定,不宜按摩,以免造成進一步傷害。 (二) 肌腱拉傷:肌腱為肌肉與骨頭相接處,承受的單位面積拉力較大,肌腱拉傷的原因多半為用力不當,或是肌腱構造先天有缺陷。其斷裂位置常見於跟腱、旋轉肌腱、肱二頭肌及股四頭肌,一旦斷裂發生,往往是完全性的斷裂。 (三) 關節脫臼:常發生於肩關節、肘關節或指關節。關節脫臼為一緊急情況,常合併神經受損,若處理不當會造成永久性損傷;因此郭醫師提醒,千萬不可自行關節復位,或隨便採用民俗療法,以免損害擴大。 (四) 韌帶拉傷:韌帶將骨頭與骨頭連接起來,,以維持關節的穩定。當受到外力撞擊、或關節有異常範圍的活動時,就會造成韌帶撕裂或斷裂,使關節活動受限、不穩定甚至關節血腫,於急性期需減少活動、冰敷消腫,並及早進行關節的復健。至於韌帶是否需修補或重建,可待急性血腫消除後,進一步檢查,視個別情況處理。 (五) 過度使用症候群:病變的位置,因年紀和運動類別而異,通常發生於過度訓練的選手,也可能發生在一般家庭主婦身上,甚至像流行電玩WII都可能造成病例。郭家孝醫師表示,大家耳熟能詳的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是這個症候群中較常見的,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休息,或輔助一些藥物治療,嚴重時可考慮局部注射消炎藥物。當然,預防重於治療,事前的妥善準備,以及對運動的正確認知,才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運動雖然是促進身體健康所不可或缺的,但千萬不要因為不當的運動造成傷害,反而減少了運動的益處。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運動傷害

11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醫師節,為了向維護民眾健康,不辭辛勞的醫師們,表達敬意和謝意,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舉辦「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於門診大廳佈置星光大道,讓獲獎醫師分別通過紅地氈上台領獎而備感尊榮;會中還同時為本月生日的醫師切蛋糕慶生;此外,配合宣導減碳愛地球政策,現場除摸彩贈送腳踏車外,並由復健科主任傳授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希望大家都能正確騎腳踏車,不僅增進個人健康,也為守護地球健康,盡一份心力。「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由院長李源芳親自主持,李院長首先表示,非常感謝苗醫醫師群,能本著醫療專業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一年365天都為守護鄉親的健康,兢兢業業、不眠不休地辛勞付出,也期勉醫師群,繼續為營造安心、信心的就醫環境共同努力;立法委員徐耀昌、苗栗縣副縣長林久翔,和李乙廷立委服務處、市公所代表等多位貴賓,均前往會場祝賀,場面隆重且溫馨。苗醫奧斯卡金醫獎共頒發「溫馨服務」、「病歷典範」、「最佳教學」、「最佳人緣」、「團隊貢獻」等五大獎項,其中「溫馨服務」是由就診民眾票選產生,其餘獎項則是由苗醫員工選出,獲獎者皆是實至名歸,非常難得;得獎人分別為1.「溫馨服務獎」:陳伯南醫師(神經內科)、葉宗銓主任(內科);2.「病歷典範獎」:張瓊玟醫師(復健科)、杜時曦主任(泌尿科);3.「最佳教學獎」:邱昭彥主任(放射科)、薛耿銘醫師(精神科);4.「最佳人緣獎」: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康耀文主任(復健科);5.「團隊貢獻獎」:鄭智元主任(直外科)、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為鼓勵民眾多運動增健康,及響應節能減碳政策,苗栗醫院也特別準備了4部腳踏車,做為參與投票者之摸彩獎品,並在慶祝大會中,公開抽出劉豐賓(永和市)、郭虹佑(苗栗市)、劉素娥(苗栗市)、鄧文妃(苗栗市)等四位幸運者,各獲得腳踏車乙部。苗栗醫院復健科主任康耀文指出,騎腳踏車運動已成為時下最夯的交通與休閒運動,既省錢、又健康;但在門診中,也發現不少因騎鐵馬不當,造成運動傷害而就醫民眾;康主任說明,騎腳踏車具有「低關節衝擊性」、「有氧」、「休閒」等運動優點,但仍需提醒大家注意,可能形成的運動傷害,例如姿勢不佳(不良騎乘姿勢),或是坐墊位置、手把高度不適當,均可能造成膝蓋、肩膀、上臂及頸部、腰部的僵硬不適,另外過度運動造成重複性傷害、意外傷害(比如摔傷、車禍)等。康主任進一步說明,座墊太低、太前或太後,會形成膝蓋或肌肉負擔偏,而出現不適的症狀,例如坐墊太低,膝蓋必須增加過度彎曲,就容易因韌帶或是髕骨關節受過度擠壓,疼痛發生在膝蓋前側;坐墊高度太低,騎車時脖子順勢後仰,壓迫到頸椎;坐墊太高,加上輪胎灌太飽,震動太大,騎車時腰椎、薦椎易受到震動造成壓迫;以上注意原則,建議民眾多加留意,才能輕鬆享有騎乘鐵馬的樂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