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

母親節慎選健康器材 讓運動更健康

母親節慎選健康器材 讓運動更健康#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隨著五月母親節檔期將至,其中能舒緩痠痛不適的按摩器材、以及促進健康的運動器材是不少人心目中的首選。然而選購時往往會發現,按摩健身器材功能五花八門,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最愛家人的產品,著實讓消費者無所適從。因此,苗栗大千綜合醫院復健科蔡岳霖醫師與治療師們分析坊間各種運動與按摩器具產品分析,但對於健康的消費者來說,選擇合法的標準商品,並配合正確的使用方式,才是保持健康的不二法門。以下針對市面上常見的運動器材特性與使用方式,提供選購或使用時必須注意的安全要點跑步機:須注意跑動時對於膝蓋衝擊較大,較不適合下肢骨關節退化性疾病的使用者,且有心臟病史使用者需和醫療團隊諮商,選用正確的運動計畫才能更放心使用。腳踏車:使用時須注意衣物過鬆或過緊都會增加傷害的可能:過緊可能會造成跨部摩擦傷害、過鬆則容易絆入器械造成意外。座椅型狀與高度也需注意,避免座椅過小高度過高使會陰部血液循環障礙造成麻痺、或因為座椅太低增加膝關節負擔。震動平台、搖臀肌、騎馬機等:使用時相對沒有顯著的危險性,但重複震動可能會誘發感覺異常,造成平衡或本體感覺能力的暫時性障礙。全身性按摩椅:使用者若有骨質疏鬆、高血壓等病史較不建議使用。按摩不是越強越好、越痛越好,而是可以達到張力的平衡與放鬆即可。此外,按摩器材屬於紓壓放鬆,切莫視為醫療器材,若已發生關節孿縮、肢體無力退化,應尋求正規醫療服務。局部型按摩器:使用小腿按摩器或頸部按摩器時,若有周邊血管疾病、血管栓塞等病史切勿使用,以免造成血栓移動造成中風等意外。正確購買健康商品可以少花冤枉錢,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因不正確的使用方法或觀念導致傷害,一般人選購時有任何疑慮都可以和銷售人員詳細詢問,並可循求健身教練或醫事人員的建議。若是已有醫療問題的使用者,若需盡一步了解針對慢性病個案的運動處方,可以於就醫時向醫療團隊討論復健運動治療與居家運動計畫,有效提供預防與治療並重的高品質健康照護,讓您與家人快意享受天倫之樂。

PRICE原則 運動傷害處置法

PRICE原則 運動傷害處置法#運動傷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林書豪「林來瘋」現象引發一窩蜂的籃球熱,很多本來不打籃球的學生也開始下場較勁,一旦基本體能不足、沒有做好暖身,很可能造成運動傷害。臺中慈濟醫院復健科楊鎮嘉醫師指出,若是扭傷,屬於較輕微卻也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建議在24到48小時的急性期內,進行PRICE 的處置。楊鎮嘉醫師表示,所謂「PRICE」是指:1.保護(P,protection ):預先防範運動傷害的發生。2.休息(R,rest ):表示急性受傷後應完全的休息。3.冰敷(I,ice ):對患部施以冰療,以避免腫脹、減少疼痛、放鬆肌肉、消炎。4.壓迫(C,compress ion):對患部施以壓迫,避免患部的腫脹。5.抬高(E,elevation ):將患部抬到比心臟的高度還高,避免因重力形成的腫脹。醫師說,持續的時間長短視受傷害的程度況而定,通常冰敷在患部不再腫脹或再惡化時即可停止,冰敷以1小時1之內處理較佳,每次冰敷的時間則為10~15 分鐘,休息5~10分鐘後,再進行冰敷,如此重覆冰敷 3~5次。

過年健康運動/健康運動 也別忘運動傷害

過年健康運動/健康運動 也別忘運動傷害#運動傷害

一件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運動是件好事情,但運動傷害可能就不是好事了,凡是運動都可能會造成運動傷害,根據署立南投醫院衛教文章表示,有時運動傷害是因為一個突發性的暴力對身體所造成的破壞,這個暴力有可能是外來的,例如挫傷(淤青)、骨折、擦傷或扭傷;這個暴力也有可能是因為體內的作用力不當所引起的,例如短跑選手比賽時大腿後肌拉傷。我們稱這種受傷為急性傷害,選手本身很清楚是何時受傷的,如當時有妥善之急救處理則可降低其傷害的程度。常見的運動傷害有以下幾種, 「熱身運動不足」、「運動過度」、「 技巧錯誤」、「有意或無意的犯規」、「 心理因素」等運動傷害,因此適度的熱身運動非常重要,做一些運動強度較低,可以使身體熱起來以及讓身體各部位都活動開來的活動,例如慢跑、柔軟體操等;這是因為我們身體的機能不足以應付突然的劇烈運動,所以必須以熱身運動來使我們的心肺功能、神經肌肉系統、身體的柔軟度等慢慢提升到足以應付接下來的劇烈運動,適當的伸展運動也很重要,伸展運動,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拉筋,可以以增加肌肉與關節的彈性與柔軟度,以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最後因為每一種運動都有其特別之處,要從事該項運動,首先要充分瞭解其性質,所需之技巧與規則,再詳細檢討自己的體能與心智狀況能否配台,不要冒然從事,以防止運動傷害的發生。

走路無力、疼痛 當心膝十字韌帶斷裂

走路無力、疼痛 當心膝十字韌帶斷裂#運動傷害

署立台南醫院骨科主任楊哲忠表示,曾從事滑雪、網球、藍球、足球…等運動,受傷過或騎機車及走路跌倒過,其中騎機車招逢車禍碰撞,因屈膝的關係,易造成後十字韌斷裂。常有如下症狀:上下樓梯不穩,走路時無力感及跑步時無法減速或急轉彎等症狀。自覺症狀:無法走遠路及屈膝時無法超過60度,或作蹲跳及跪的動作會覺得很不舒適,甚至會痛。楊哲忠主任說,十字韌帶很重要,斷裂後不會再修補,年輕時斷裂不作處理,不穩固的膝關節造成爾後提早形成膝關節退化,骨性關節炎或近期形成軟骨受損剝落(O.C.D)症狀是走路運動膝關節會痛及嵌卡症候,又因人工十字韌帶約5年易變鬆弛甚至斷裂,要再施行重建手術,因此自體肌腱移植已成為主流。

啦啦隊員意外死亡 暴露運動傷害與安全問題

啦啦隊員意外死亡 暴露運動傷害與安全問題#運動傷害

昨天在新竹發生國內第一起競技啦啦隊員,在練習拋接過程摔死的意外,突顯出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運動傷害的影響。以往很多人都覺得運動有益無害,但是其實運動是會產生一些傷害,有的使運動員斷送了運動生涯,也有給人留下難以傷原的遺憾。根據台大骨科的衛教文章指出,一般運動傷害會在軟組織,像是皮膚、肌肉、韌帶等,較嚴重會發生骨折的情況;常見的運動傷害,跟運動的性質很有關係。像是經常跑步的人,不論是慢跑或是馬拉松長跑,跟腱常見發炎或跟腱的退化性變化。簡單來說,有很多的運動都會造成運動傷害,但事實上運動傷害是可以預防的,要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就必須先認識造成運動傷害的因素,像是要認知自己的身體狀況,然後量力而為,切忌不服老不服輸的心態,還要避免運動員做出危險性的動作,才是防止運動傷害的根本辦法。根據高醫醫訊的文章表示,發生運動傷害後,應該先依照「RICE」原則(即Rest休息、Icing冰敷、Compression壓迫、Elevation抬高)來處理,如能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進行RICE原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害。而對於較嚴重的急性運動傷害,建議馬上到醫院處理,除了治療的效果以外,大醫院針對各種身體組織,有不同的檢查工具,可以提供很好的診斷效果,當然也可以讓傷者復原速度加快。所以運動前要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運動場地及確認規則,千萬不要讓自己因為運動,造成不可挽回的遺憾。睡眠不足或熬夜還泡溫泉 恐致休克或腦部缺血!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3&HN_Yr=0&HN_Mon=0台灣第一起啦啦隊拋接死亡 教育部強調須有防護措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5&HN_Yr=0&HN_Mon=0豆漿可代替牛奶部分營養素 對身體也更好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24&HN_Yr=0&HN_Mon=0

運動傷害致手肘關節無法伸展 工程師、棒球員職業生涯受阻

運動傷害致手肘關節無法伸展 工程師、棒球員職業生涯受阻#運動傷害

36歲的蔡先生是一名工程師,某日參加自行車競速比賽時,因意外摔車,導致身體多處擦傷及右手肘關節受傷送醫。出院後發現手肘無法正常伸展,不到一星期症狀更加嚴重,痛到連手都抬不起來。還有一名27歲的林先生自國小起就是棒球好手,大學時發現球速變慢、手肘無法正常活動就醫,發現是長期投球,手臂內側肘關節韌帶斷裂所致,雖在手術後逐漸恢復,但運動生涯受阻,現已轉行。台北中山醫院楊卿潔醫師表示,常見的手肘運動傷害容易好發於運動員、搬運工及體操選手等職業,由於長期做對關節產生高度壓力或張力的姿勢或動作,久後會產生關節與關節上的磨損及病變,無法自由伸展及舉手。目前針對手肘內、外側韌帶採重建手術治療,採取將掌長肌或大腿後肌的肌腱來修補受傷的部位,手術後再以石膏固定4至6週,同時搭配使用支架來做術後的復健治療。楊卿潔醫師表示,手肘無法正常伸展是臨床常見的問題,但需先釐清是否為肌肉痠痛或風濕引起,若長期出現疼痛感時應立即就醫,千萬不要逞強或偏信偏方,最好尋求專科醫師診斷治療。此外,手肘是身體很重要的部位,日常生活應儘量使用可以負荷的正常姿勢,不要去做違反人體工學或過量高強度重複性的運動像投擲及諸如街舞的地板動作;平常可以屈起手肘讓手指頭摸到肩膀,再輕鬆的向下甩,來回幾次使肘關節保有完全的活動度及肌力,以達到保健的功效。騎腳踏車「蹬」到 造成椎間盤突出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433慣性小動作舒服卻傷身 上班族別當「懶骨頭」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96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011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

避免運動傷害 熱身、伸展很重要#運動傷害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協助青少年朋友預防及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特別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開辦「青少年運動傷害防制保健門診」,服務內容以運動傷害防治為主,並提供24小時電子郵件諮商服務,希望藉由專門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門診方式或個別諮商方式,給予適當的運動或復健的方法,讓青少年重視運動傷害之嚴重性。青少年正值精力旺盛、活動量最大的時期,經常從事各種體能活動,同時也經常利用校園內各項運動體能設施及參加各項大型運動競賽等,但往往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造成輕微或嚴重的運動傷害,運動傷害分為急性及慢性傷害,急性傷害:可明確知道傷害發生原因、在傷害發生時可察覺到明顯的生理改變;慢性傷害:無法明確描述傷害發生經過與機轉會因長時間運動而逐漸累積、或是由急性傷害後轉化造成。根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及99年委託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辦理「青少年運動傷害防治保健門診」收案成果發現:(1)青少年急性傷害比率佔61%,其中以扭傷、拉傷及骨折為最多;(2)慢性傷害比率佔39%,其中以肌腱韌帶關節發炎、扁平足及脊椎側彎為最多,年齡層以10-19歲青少年為主。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游麗惠處長呼籲:青少年不論做任何運動最好都要熱身或伸展運動,且姿勢要正確,才能避免運動傷害。延伸閱讀「暖身避運動傷害」: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2011

跳躍動作多 足球員、籃球員當心「跳躍膝」!

跳躍動作多 足球員、籃球員當心「跳躍膝」!#運動傷害

許多運動選手都歷經過運動傷害,如何自我保護是重要課題,運動傷害「跳躍膝」就是常見的一種;根據研究,在足球選手當中,每40人就有1人因「跳躍膝」而不能參賽或練球。造成「跳躍膝」的主因為經常性的跳躍動作,髕骨肌腱在身體跳躍時承受很大的壓力,加上很頻繁的跳躍動作,肌腱就會因使用過度發炎,「跳躍膝」又叫做髕骨肌腱炎。根據國外運動醫學研究,記錄超過2000名歐洲足球選手中,近10年間,球隊醫生與訓練員通報137例中,「跳躍膝」占所有傷害的1.5%。「跳躍膝」的症狀包括髕骨肌腱疼痛、跑步或跳躍後更加疼痛,嚴重時,連坐著不動都會痛;「跳躍膝」常發生在需要經常進行跳躍動作的選手,比如籃球、排球、足球等。根據醫學研究,「跳躍膝」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復健(熱療、電療等)、手術治療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