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

美麗有數據?皮膚健檢新趨勢 告訴妳哪些膚況不及格

美麗有數據?皮膚健檢新趨勢 告訴妳哪些膚況不及格#皮膚

肌膚老化不可避免,但只要提早關注膚況做對保養,維持美麗是做得到的。慕診所皮膚科專科林暐熙醫師表示,像早期較淡的斑點,或者是膠原蛋白流失造成的細紋,以及敏感肌甚是酒糟等,都容易被忽略。透過皮膚定期健檢的客觀數據來提早了解肌膚類型與問題,就能及早介入解決皮膚問題並做正確保養。 「皮膚檢測儀」掌握出油、細紋、斑點漸進式變化 皮膚健檢是透過最新的「皮膚檢測儀」來判斷各種出油、細紋與色斑細部狀況,再搭配醫師詢問病史、視診或理學檢查,就可以清楚判斷問題。林暐熙醫師說明,皮膚檢測儀可以提供客觀數據,針對皮膚在不同面向與平均值做出評級,這樣更有概念知道皮膚是屬於哪種類型,進而解決問題找到對的保養方法。 林暐熙醫師進一步表示,民眾每天看鏡子可能不一定會察覺到肌膚問題,檢測儀能以漸進式的參數差異比對不同的時間差異,就像是紀錄肌膚變化的角色一般。 藉由檢測儀的UV光或偏振光也更能發現在表皮層跟真皮層的輕微黑色素沉澱,趁還沒有變成斑之前及早介入,就能加強防曬或運用幫助黑色素代謝的療程。 點我看影音新聞 透過數據搭配醫美療程 才能真正有效果 林暐熙醫師強調,觀念很重要,以防曬來說,室內不防曬就是最常見的誤區,「室內即使坐在窗邊也會有大量的紫外線,紫外線不只誘發斑的生成,也會裂解膠原蛋白造成光老化導致細紋,所以在室內也不能忽略防曬。」 防曬乳也要用到足夠的量,以要塗滿一張臉來說,至少要用到兩個指節長度的份量,而戶外每2~3小時就要補擦一次,才會有防曬效果。 至於針對不同膚質適合搭配哪些醫美療程呢?林暐熙醫師說明: 脂質不均問題 皮膚有出油問題就容易生成粉刺與長痘痘,脂質不均則會變成T字部位容易出油、臉頰偏乾的情形。「水飛梭療程」的酸類換膚程序能有效降低粉刺生成,也能分區治療;在出油區域加強換膚、乾燥區加強保濕導入,使膚況達到平衡。 細紋問題: 如果是皮膚乾燥造成的細紋,加強保濕很重要,平常除了要使用保濕力較強的乳液,也可以考慮保濕導入的療程。如果是動態紋如抬頭、皺眉、魚尾可以合併肉毒桿菌素放鬆肌肉,預防因為肌肉反覆收縮造成皮膚有更多的靜態紋路產生。其他像是皮秒雷射的蜂巢探頭,或者是像AP或UP雷射這樣的汽化式雷射對細紋也都能有明顯改善。 深層斑問題: 深層斑可考慮皮秒雷射,藉由光震效應擊碎黑色素讓人體自行吸收,或者合併口服傳明酸或淡斑藥膏,都能加速黑色素代謝。另外防曬相當重要,防曬不足也會造成治療效果打折扣。 林暐熙醫師提醒,沒有任何的保養品或醫美療程絕對適合每個人,透過肌膚健檢,從了解自己膚質找到適合的保養品或醫美療程,才能打造最想要的面貌。 點我看影音新聞

鼻子長痘痘竟是「胃火過旺」!中醫教你看「臉色」察覺身體警訊

鼻子長痘痘竟是「胃火過旺」!中醫教你看「臉色」察覺身體警訊#皮膚

一般人寒暄時不免會討論起彼此的「氣色」好不好,但這跟健康,真的有關係嗎?在中醫界有15年資歷的溫亞中醫診所所長彭溫雅,於新書《人氣醫師彭溫雅的養胃護腸祕方》解釋了臉部膚質所暗示的身體狀況,包括痘痘、唇色、眼睛,都能透露你生活方式和腸胃狀況的蛛絲馬跡,建議加以參照,加以警惕改善。以下原書摘文:

濕疹是夏天好發?還是冬天好發?

濕疹是夏天好發?還是冬天好發?#皮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了清明節的台灣,在梅雨來臨之前開始變得悶熱、濕悶的天氣,家中若有濕疹的寶寶在照護上會變得特別辛苦!臨床上常見到家長們因為見到「濕疹」兩個字,就積極的盡量想要保持寶寶皮膚患部的乾燥,其實常常會適得其反,造成症狀更不好控制。「該要保持乾燥?還是保持濕潤?」這是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濕疹在冬天和夏天都會發作,不能過度濕潤也不能過度乾燥,所以如果家中有寶寶患了濕疹,照護上會非常不容易,也會是一項讓家長非常無助的長期困擾!這些現象都是濕疹?依照不同的病程,上述症狀都會出現,有些案例會出現水泡、滲出 組織液、糜爛等症狀,覺得皮膚一直很濕。有些會出現皮膚增厚、 龜裂、皮屑脫落等,一直覺得皮膚很乾。為什麼同樣是濕疹,症狀 會這麼兩極?濕疹是一組皮膚多形性的損傷,容易產生嚴重的搔癢,並且是非常 容易復發的一種發炎性的皮膚病。所謂「多形性的損傷」,簡單說 就是可以出現上述「乾」和「濕」症狀。 又是濕,又是乾,照護好難?濕疹患者,特別是小寶寶,皮膚非常敏感而脆弱,在照護上不能太濕,也不能太乾。真的很難!過了清明節,天氣開始變熱了,這時候要避免汗水的刺激造成症狀更為明顯: 發現寶寶有出汗讓衣服濕了,便要盡快更換。 最好選擇棉質的衣服,可以將汗水吸附在衣服上,而不會在皮膚上乾掉,刺激皮膚。 即使是夏天,也是要注意保濕,記得要用護膚乳液在擦乾寶寶流  汗後的身體讓皮膚保持濕潤。 沐浴時避免洗太熱的水,或是浸泡太久而增加皮脂的流失。  避免使用具刺激性的肥皂。濕疹該如何預防和有哪些治療呢?治療仍是以藥物為主,發病時改善效果較為顯著。 口服抗組織胺:抑制搔癢,減少搔抓、症狀加重、感染等。  類固醇軟膏:可以改善過敏、發炎。  日常預防可以非藥物為主,避免或是減少復發。 減少刺激:雖然濕疹的病因仍不明確,若是有已知的刺激物或是過敏原會引發濕疹,應該儘量避免接觸或是食用。 保濕劑:保持皮膚患部的乾淨與滋潤可以促進症狀的恢復,並且有預防症狀發作的可能。 益生菌株 LGG 與 BB-12可以改善和預防輕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當發現小寶寶出現上述濕疹症狀時,請務必就醫,並且遵照醫師的建議按時使用藥物將急性期的症狀予以控制。氣溫上升之際,家長們必須要更有耐心給予寶寶照護,同時降低汗水對症狀引起的刺激。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減少搔抓造成症狀加重或是感染的發生。合併使用乳液和補充益生菌株LGG 與 BB-12 可以加快恢復的時間, 改善和預防濕疹症狀的發生。 (臺北榮總關渡醫院小兒專科 吳子聰教授)

有沒有心血管問題?台大醫師:看「手肘皮膚」就知道

有沒有心血管問題?台大醫師:看「手肘皮膚」就知道#皮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一名21歲的士兵某天下哨後,突然胸部悶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送急診發現是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心導管檢查發現:心臟三條冠狀動脈中有兩條狹窄,其中一條阻塞程度還百分之百!馬上進行氣球擴張術並置放支架,終於把命撿回來。這名士兵「年輕又不胖」,怎至於此?確實,一般心肌梗塞患者多在50歲以上,他只有21歲。原來,他常吃油炸食物,常找朋友喝酒,16歲就抽菸、日夜顛倒、且因服役壓力大菸量增為每天一包半。家族史方面,爸媽沒有心臟病或心肌梗塞病史,但奶奶、叔叔等多半有。血液檢查顯示他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壞的膽固醇」)過高,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加速了冠狀動脈的粥狀硬化,直到發生心肌梗塞。「不胖」是個陷阱,許多心肌梗塞患者正是瘦子,不代表身體沒有高血脂、動脈硬化與冠狀動脈狹窄等問題。這位年輕人有無機會更早發現心血管代謝問題呢?從手肘的瘤提早發現心血管代謝問題答案,就在他的皮膚上。據報導,他兩側手肘出現三顆黃色瘤(Xanthoma),其實已經發現多年,但無關痛癢,不以為意。檢查發現下眼瞼也有數顆。黃色瘤的形成,主要是過多的膽固醇在皮膚沉積。與此同時,血液中的膽固醇也會沉積在冠狀動脈、頸動脈、甚至腦動脈等處,導致動脈硬化狹窄,只是冠狀動脈率先發難,出現了心肌梗塞。根據荷蘭一項系統回顧與薈萃分析,黃色瘤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皮膚特徵,和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基因變異有關,其危險因子包括:男性、年齡較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俗稱壞膽固醇)濃度高、三酸甘油酯濃度高。透過基因確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的患者中,有黃色瘤的族群比起沒有的,前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是3.2倍!對健康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的年輕男女,真得多注意自己的皮膚,千萬別高興得太早呢!耳垂上方的斜線,不一定是福氣象徵不知你是否曾經注意過,許多年長者的耳垂上方有條斜線,把耳垂和其他部分分開。是超有福氣的象徵?耳垂斜向皺褶(Diagonal earlobe crease), 又稱為法蘭克徵象(Frank’s Sign),在耳垂上出現由耳珠(Tragus,外耳道出口前方的凸起軟骨)下緣到耳朵邊緣的45度斜線,此皺褶有深有淺。 (日本一位心絞痛患者出現耳垂摺痕)但你知道嗎:他們有可能得到了冠狀動脈心臟病,還沒有得到的,可能將會心肌梗塞?丹麥大型世代研究「哥本哈根市心臟研究」歷經35年的追蹤資料裡,發現有耳垂皺褶者,出現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塞的機率硬是多了9%。研究人員解釋,真皮結締組織病變導致了耳垂皺褶,但同一個系統性的病理過程,也導致了在動脈的內膜結締組織病變,引發了缺血性心臟病與心肌梗塞。這讓我想到,佛祖以大耳垂出名,肥厚而光滑,沒有斜向皺褶,正是健康與長壽的皮膚表徵!黃色瘤、耳垂斜向皺褶能預測心臟病,從皮膚外觀就可以預測全身健康,這是不是一種「科學相命術」呢?(本文摘自/皮膚營養學全書:減輕過敏發炎、免疫與荷爾蒙失調,優化腸腦皮膚軸的抗老化聖經/商周出版)

患乾癬20年走路如企鵝、眨眼都痛⋯看診3步驟可望清零

患乾癬20年走路如企鵝、眨眼都痛⋯看診3步驟可望清零#皮膚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筱庭/採訪報導)32歲的蔡姓廚師,國中時因頭皮紅腫、皮屑,被診斷為「脂漏性皮膚炎」,但經過多次治療卻不見好轉。隨著症狀惡化,後續甚至蔓延至軀幹、四肢,病情持續2年才確診為「乾癬」。四肢關節起厚皮、一彎曲就撕裂流血由於體質對藥物反應敏感,蔡先生的治療過程曲折難熬,傳統治療局限使得蔡先生病況反覆,而後更併發乾癬性關節炎。每當發作時,除了關節腫痛,四肢關節處更結起厚厚皮膚,一彎曲就撕裂流血,或站或坐都如同酷刑,走路只能左右搖擺如「企鵝」行走,到最後連眨眼都痛。「曾經遍尋中西醫、秘方都沒有緩解,最困擾的是外用藥膏(焦油)會臭又有顏色,黑黑綠綠的,很容易帶來異樣眼光,在社會上很難混下去。」蔡先生說,因為傳統藥物的治療橘線,讓他僅透過短時間回診被動接受治療選擇,心態日趨絕望,對於治療也感到消極,直到今年中嘗試長效型生物製劑後,病灶有明顯改善,才重新建立「與乾癬和平共存」的正確觀念。台大醫院皮膚科主任蔡呈芳表示,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病變,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表皮加速生長以及分化不良,進而產生紅斑和脫屑等情況。多數中重度乾癬患者,病程超過10年,難以根治,但透過妥善治療可獲得長期穩定控制。全身發炎,對生活品造成大影響乾癬患者不僅全身皮膚各處會出現病灶,長期全身發炎也會損害其他身體器官,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影響,也常合併其他共病,如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等,需要及早積極全面治療、也減少共病威脅。據統計,台灣約有十多萬病友,中重度病患約佔2成,年齡集中20至40歲正值求學、工作的青壯年。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指出,疫情影響慢性病患回診與追蹤,也造成部分患者病情惡化。以乾癬為例,臨床看到不少中重度患者復發惡化,近期才匆匆回診。不少患者不知道乾癬已能妥善控制,甚至有機會讓病灶「清零」,台北長庚醫院醫師黃毓惠說,關鍵在於要主動表達對治療的期待,與醫師共同設定每次療程目標,主動了解多元治療方式,不要妥協於現況,要主動表達對治療的期待,講出疑慮,與醫師共同設定每次療程目標,主動瞭解多元治療方式,積極參與醫療決策討論。「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3步驟黃毓惠醫師表示,目前乾癬醫病溝通多半會遇到2大困境,「看診時間短,醫師無法充分回答患者疑問」、「患者不知問什麼、怎麼說」,建議患者就醫前可掌握「看完整、問明白、聽建議」看診3步驟:1. 看完整:看診前,蒐集疾病相關資料,完整閱讀4種醫病共享決策輔助工具與治療資訊。2. 問明白:看診前,先寫下想問的問題,抓住重點,清楚描述,不因緊張或因焦慮影響溝通。3. 聽建議:看診時,聆聽醫師建議與說明,了解各種治療優缺點,一起商討最合適治療。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也攜手台灣乾癬協會,針對乾癬推出4種醫病共享決策工具,包含:生物製劑說明衛教單張、治療衛教工具書與2支衛教影片,幫助乾癬患者成為智慧病人,主動了解治療目標與多元治療方式,與醫師共同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有機會達到病灶「清零」的最佳治療目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