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

血癌治療新紀元!健保十月納入新一代BTK抑制劑,三大淋巴瘤患者迎來治療新希望開啟生命新篇章

血癌治療新紀元!健保十月納入新一代BTK抑制劑,三大淋巴瘤患者迎來治療新希望開啟生命新篇章#血癌

九月為全球血癌宣導月,台灣健保再次展現制度前瞻性與國際接軌力,一次推動三大適應症給付,將新一代口服標靶 BTK 抑制劑擴及濾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政策將於 今年10 月 1 日正式上路,不僅翻開台灣治療新篇章,更突破治療瓶頸、縮短國際落差,為血癌病友帶來真正的治療曙光。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陳亮妤署長表示:「健保署持續致力於提升藥品可近性,給付方向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截至 114 年 10 月,已有 10 項血液癌藥品納入健保,包括 7 項新藥與 3 項擴增給付,預計將有超過 1,100 名病友受惠,藥費投入近 19 億元。她進一步指出,此次 BTK 抑制劑的三大擴增給付──包括濾泡性淋巴瘤(FL)第三線暫時性支付、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 擴及非 17p 缺失病人的二線以上治療,以及被套細胞淋巴瘤(MCL) 放寬至無療程限制──不僅回應臨床需求,也展現健保對血癌治療的高度重視,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突破傳統化療困境,迎向精準醫療新時代 濾泡性淋巴瘤(FL)新突破:填補治療空窗,與國際接軌 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資深主治醫師說明,濾泡性淋巴瘤(FL)屬最常見的惰性淋巴瘤,臨床特徵為『可治療但難以根治且易復發』。過去,高齡或合併多重共病的病友,往往難以耐受高強度化療,後線治療選擇相當有限,使病友與家屬長期承受身心與經濟的雙重負擔。」隨著「BTK抑制劑聯合療法」納保,不僅填補了第三線治療空窗,更讓治療從傳統化療跨足精準醫療,提供病友更友善的「無化療」選擇。此舉不僅與美國 NCCN 指引接軌,更為全球少數領先納保的市場,樹立照護新典範。 圖/馬偕血腫科 張明志醫師強調,「BTK抑制劑聯合療法」納保,提供病友更友善的「無化療」選擇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新契機:口服標靶 BTK 抑制劑擴大涵蓋,高危病友獲得治療機會 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葉士芃理事長表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治療迎來重大突破。過去,口服標靶 BTK 抑制劑過去僅限用於治療具 del-17p 基因缺陷或復發/難治的病友的一線治療。如今健保給付範圍擴大作為「IGHV未突變」高危險族群之二線藥物,為台灣近三成預後較差的IGHV未突變病友,提供關鍵治療機會;同時推動三線全面納保,確保病友在一至三線治療過程中至少有一次能使用健保標靶藥物。 圖/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 葉士芃理事長表示,新一代口服 BTK 抑制劑突破健保限制,病友不再受限於給付上限,更大程度減輕財務負擔 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新里程:突破限制,助力延長生存 同為易復發但疾病進程較具侵襲性的被套性淋巴瘤(MCL),病友常在接受一線治療數年後復發。張明志醫師表示,目前傳統治療難達到治癒效果,如今新一代口服 BTK 抑制劑突破健保限制,讓復發/難治型MCL病友不再受限於給付上限,更大程度減輕財務負擔,助力延長「生存紅利」。 醫界肯定:健保再創國際典範 健保此次針對濾泡性淋巴瘤(F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與被套細胞淋巴瘤(MCL)推出的三大適應症給付,對血癌病友而言是一項關鍵轉捩點。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柯博升理事長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葉士芃理事長共同指出,「我們長期守護在第一線,深知病友對創新藥物仍有未滿足的需求。此次健保給付的擴大,讓更多病友得以及早受惠於新一代標靶藥物,這不只是醫療制度的進步,更是癌症照護的重要突破。政策不僅為 FL 病友填補第三線治療空窗,推動治療從傳統化療跨足精準醫療;也為近三成 IGHV 未突變的高危 CLL 病友帶來關鍵治療機會,並推動三線全面納保;同時突破 MCL 的治療限制,讓復發或難治病友擺脫上限約束,爭取更多生存時間。這三大創舉,將使血癌照護邁入新紀元,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並讓病友以更有尊嚴、更有希望的方式與疾病共存。」 圖/血液病學會 柯博升理事長強調,此次新藥納保,減輕血液癌友與家庭的負擔 這不只是政策,而是生命延續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部分癌症已逐漸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疾病。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嚴必文表示,基金會一直很關注血癌病友的需求,過去曾創國內先例與醫院合作「血癌友善病房」、研發LINE聊天機器人「血癌攻略」,協助血癌病友獲得更周全照護。而過往健保受限於財務,新藥納保速度緩慢,近幾年也在基金會與各界倡議下,健保署積極回應病友需求,加速新藥給付接軌國際治療指引。 她進一步指出,台灣血癌病友長期承受身心與經濟壓力,如今新一代口服標靶 BTK 抑制劑擴大給付,預計可嘉惠約250位病友,每個家庭每年約可減少 190 萬元醫療支出,這不只是數字,更是真實改變血癌病友的生命,基金會肯定及感謝健保署用心。 然而,嚴必文也提醒,根據基金會近十年統計,目前仍有絕大部分的血癌用藥被限縮給付時程,一旦屆臨給付時限,癌友又得承受龐大的財務毒性。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呼籲,健保應有更充裕的新醫療科技預算,以提供癌友適切、周延的治療,才能讓社會資源更有效投注於長期照護與支持。 圖/癌症希望基金會嚴必文副執行長呼籲,早期發現、合適治療及心理與家屬支持缺一不可,並呼籲社會持續關注病友多元需求 FL復發且難治 病友多難擋治療毒性 濾泡性淋巴瘤(FL)是最常見的惰性非何杰金氏 B 細胞淋巴瘤(NHL),中位診斷年齡約 65 歲,由淋巴結濾泡生發中心的淋巴球異常增生所致。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病友確診時已屬中晚期,約占所有新診斷 NHL 的 20% 至 30%。其中,約有 15% 至 28% 的病友可能進一步轉化為侵襲性淋巴瘤,以瀰漫大 B 細胞淋巴瘤(DLBCL)最為常見。 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資深主治醫師分享,曾收治一名70歲的FL男性病友,原應安享天倫,卻因肩膀痛、腹脹、貧血及食慾不振而就醫。儘管初期達到「完全緩解」,但副作用如發燒、疲憊等卻如影隨形。不幸的是,病友病情快速復發,醫療團隊雖即時啟用第二輪化療,但病情仍持續惡化,讓病友與家屬身心備受煎熬。張明志醫師表示,傳統化療藥物毒性較大,對高齡且多重共病的惰性癌病友而言,往往難以承受。 過去FL在國際上缺乏標準治療共識,初期多以化療為主,且二成病友在兩年內易再復發且進展為高侵襲性,整體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均下降,凸顯後線治療的重要性。如今,BTK 抑制劑正式加入治療行列,成為醫界的重要突破。此類藥物通過阻斷腫瘤細胞所依賴的 BCR 信號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相較傳統化療,標靶藥物有望讓病友在治療過程中保有較佳生活品質。 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FL新發病例數呈現緩步上升趨勢,累計病友人數已超過2,000位。張醫師說明,目前台灣在FL三線治療已對齊美國NCCN治療指引,針對經過兩線或以上治療後復發或難治的FL,納入使用「BTK抑制劑聯合療法」作為解決方案。不僅填補了第三線治療空窗,更讓治療從傳統化療跨足精準醫療,提供更安全耐受的「無化療」選擇,也象徵台灣在血癌治療上與國際接軌,為病友帶來新的希望。 CLL高齡、基因變異療效不佳,新一代BTKi開啟精準治療新時代 根據民國111年台灣最新癌症登記報告,同為血癌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新診斷個案達270人,佔所有白血病總數的9%。其症狀包含不明原因體重下降、發燒、夜間盜汗,以及白血球或淋巴球異常。葉士芃理事長指出,年齡對CLL病友的存活率影響顯著,五年的整體存活率為61%,但年齡小於60歲的病友,其五年存活率可達81%;然而,80歲以上病友的五年存活率卻急遽下降至35%。「這份數據突顯了針對高齡CLL病友尋求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療方案,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但目前台灣一線仍有高達近四成(約39%)的病友以化學治療為主。」 「精準診斷是扭轉 CLL 預後的關鍵第一步。」葉士芃理事長指出,雖然 CLL 常被視為「和緩」的癌症,但若帶有特定基因變異,如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IGHV)未突變或第 17 對染色體異常(含 17p deletion 及 TP53 mutation),預後將大幅惡化,屬高風險族群,無法採取「觀察等待」策略。隨著精準醫學進步,CLL治療迎來兩大新趨勢。 葉士芃理事長指出,CLL 病友應先了解自身的預後風險,尤其是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IGHV)未突變的族群,在台灣約佔 28.8%,屬於預後不佳的高危險群。根據美國 NCCN 等國際指引,新一代口服標靶 BTK 抑制劑已展現出具臨床意義的療效,為這類病友帶來曙光。如今台灣健保也正式對齊國際標準,將新一代口服BTK抑制劑給付範圍擴大至二線 IGHV未突變病友,並涵蓋三線所有復發或難治病友,確保 CLL 病友在一至三線治療過程中至少能有一次使用健保標靶藥物,對高風險族群而言是一項革命性的改變。 健保新制的給付架構如下: 第一線:適用於具有 17p/TP53 變異的高風險病友 第二線:涵蓋 IGHV 未突變的高危險群 第三線:納入所有復發或難治病友,治療不再受限於基因型態 葉士芃理事長強調:「我們期待未來能將藥物使用往疾病更早期推進,讓病友在最佳時機就能獲得治療,發揮藥物最大效益,進一步提升國人癌症照護品質。」 血液腫瘤的全方位治療策略與未來展望 柯博升理事長指出,隨著人口老化與醫療技術進步,血液腫瘤治療不僅在延長存活,更應著重生活品質與治療耐受度。若出現疲勞、咳嗽、發燒、夜間盜汗或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他強調,血液病學會將持續推動專業教育,並積極協助創新藥物納入健保,減輕病友與家庭的負擔。 嚴必文副執行長也表示,血癌病友因疾病特性與長期治療常面臨沉重壓力,健保支持不僅大幅減輕經濟負擔,更帶來信心與尊嚴。她強調,早期發現、合適治療及心理與家屬支持缺一不可,並呼籲社會持續關注病友多元需求,共同打造更完整的照護環境。 圖/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說明,健保署持續致力於提升藥品可近性,給付方向與國際治療指引接軌,落實回應臨床需求,為病友帶來更多希望。

發燒、頭暈、全身無力⋯不一定是感冒!醫揭「血癌初期症狀」小心別誤認

發燒、頭暈、全身無力⋯不一定是感冒!醫揭「血癌初期症狀」小心別誤認#血癌

57歲的資深藝人沈玉琳,近日確診急性白血病而緊急住院,所幸目前治療情況順利。事實上,急性白血病可分為淋巴性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2種,醫師指出,若出現不明發燒、全身無力等症狀,需警覺可能是白血病初期症狀,因病程進展迅速,需即刻治療,可輔助中醫治療以緩解副作用不適。

皮膚搔癢、腹脹、疲倦⋯罕病像老化易忽略!醫:2成恐惡化成白血病

皮膚搔癢、腹脹、疲倦⋯罕病像老化易忽略!醫:2成恐惡化成白血病#血癌

不明皮膚搔癢、腹脹、吃不下,容易疲倦昏昏欲睡,並非只是生活上常見的小毛病,小心是血液疾病惹禍!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當血液中開始出現一些不成熟的血球細胞,造成貧血、血小板低下問題,可能進而導致脾臟腫大,這是由於骨髓異常造血,所產生的骨髓纖維化情況,需要用標靶藥物治療。

如何判斷貧血?貧血是缺鐵嗎?醫揭「4種貧血類型」這種小心是癌

如何判斷貧血?貧血是缺鐵嗎?醫揭「4種貧血類型」這種小心是癌#血癌

你有貧血過嗎?小心貧血常是潛藏疾病的徵兆!《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血液腫瘤科醫師表示,常見貧血可分為4大類型,包括小球性貧血、巨球性貧血、正球性或混合型貧血以及特殊疾病原因。不僅女性容易貧血,中老年患者若長期貧血不癒,或合併症狀如不明體重下降、骨頭疼痛等,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為癌症症狀。

莫名發燒、瘀青⋯我可能得血癌嗎?台大醫揭「1診斷標準」別嚇自己

莫名發燒、瘀青⋯我可能得血癌嗎?台大醫揭「1診斷標準」別嚇自己#血癌

血癌是一種骨髓惡性疾病,導致造血功能的喪失。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召集26位血癌專家共同撰寫,於《血癌全攻略》一書中,詳述「8大血癌」的治療方法與照護,包括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淋巴癌⋯等,希望做為病友與家屬的參考。以下為原書摘文:

林口長庚啟動CAR-T細胞療法 順利完成兩例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

林口長庚啟動CAR-T細胞療法 順利完成兩例兒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治療#血癌

國內目前可執行CAR-T細胞療法的醫療院所共有七間,林口長庚醫院也在其列。近期林口長庚順利完成全體系前2例CAR-T治療,都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兒童,並在接受CAR-T治療後持續於門診追蹤觀察,目前初期臨床反應良好,讓家長與林口長庚醫院醫療團隊對於CAR-T治療充滿信心! 林口長庚CAR-T治療團隊5/17舉辦記者會宣布這項好消息,包括邱政洵副院長、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及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等,均出席記者會說明長庚醫院CAR-T細胞療法的最新進展。 兒童血液科主任張從彥表示,白血病俗稱血癌,是兒童最常見的癌症,佔所有兒童癌症的1/3左右。治療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 雖然整體治癒率不錯,仍有少數復發或頑固性的治療相當棘手,所幸近年來標靶及免疫治療有顯著進步,替這群病人帶來無限希望。張從彥醫師指出,CAR-T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治療」的簡稱,被稱為「活著的藥物」,其原理是抽取病人的免疫T細胞,在實驗室通過基因工程加以強化,使其能識別並攻擊特定癌細胞,再將這些修改後的T細胞擴增輸回病患體內,以快速作戰進而消滅癌細胞。對於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及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臨床試驗成效相當不錯,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快速批准臨床使用。 13歲的病童小華(化名),8歲時被診斷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化療結束後不到半年就發現雙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同時的骨髓檢查亦發現「微量殘存疾病」(MRD)上升,代表骨髓也即將復發。另一位8歲病童小寶(化名),4歲時亦被診斷出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原本一切治療順利,無奈在化療結束後9個月注意到右側睪丸腫大,確診為骨髓外復發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骨髓檢查亦發現MRD上升。 兒童內科部副部長陳世翔表示,長庚醫療團隊考量到造血幹細胞移植對於骨髓外復發的效果有限,且睪丸復發後的局部治療需切除睪丸或放射治療,勢必影響病童將來的生殖能力,因此安排特約門診向家長詳細講解疾病現況、治療狀況、其他治療選擇以及CAR-T治療利弊等。經過深思熟慮後家長決定參考國外經驗,先讓病童接受CAR-T治療,期待可以避免切除睪丸或做睪丸放射治療。 陳世翔醫師說,CAR-T治療是目前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最新穎的治療,原要價超過千萬元,雖自2023年11月起納入健保給付,但給付條件為患有難治型、移植後復發、第二次或二次以上復發之B細胞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兩位病童都是首次復發,因此不符合給付條件。 他說,兩位病童在CAR-T細胞輸注過程都很順利,無重大不良反應,住院治療期間僅出現輕微的發燒、疲倦等症狀。輸注約2週後順利出院,目前都持續在門診追蹤觀察治療反應中,治療後的初期臨床反應相當不錯。 血液腫瘤科系主任張文震表示,CAR-T是癌症細胞治療重要的里程碑,成功的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細胞,經過基因改造,產生強大的免疫力,摧毀體內的癌細胞。除了目前通過的ALL及DLBCL之外,研究者正積極研發下一代的CAR-T以改善副作用,並開發其他的適應症。目前研發的重點多以血液科癌症為主,實體腫瘤的癌症目前還有許多困難待克服,例如CAR-T細胞如何侵入腫瘤內部以及腫瘤微環境因素。隨著腫瘤免疫學的進展,將來可望有機會更安全、更廣泛的應用CAR-T來治療癌症及非癌症免疫疾病。 張文震主任強調,此種癌症先進醫療研發成本高昂,應用初期要價通常不菲,感謝健保署今年能開放如此先進治療,造福病人,期盼也將能帶動國內癌症新醫療技術研發。相信台灣的醫療水準將能為世界癌症病人貢獻心力。 邱政洵副院長表示,癌症的治療方式包括放療、化療、標靶治療、骨髓移殖,到現今的CAR-T治療,一直持續進展中。而免疫細胞治療方式千變萬化,除了CAR-T外,還有以病毒抗原刺激培養免疫細胞,再應用在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病毒活化的併發症控制,甚至是控制與病毒相關的癌症。我們期待未來能發展引進更多免疫細胞治療的技術,改善現有的治療模式,提供需要的病童有多一種選擇,讓兒童白血病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絕症,幫助病童恢復健康快樂長大。

婦「全身超痠」喘又無力⋯竟是急性白血病!醫揭「6症狀」非正常老化

婦「全身超痠」喘又無力⋯竟是急性白血病!醫揭「6症狀」非正常老化#血癌

62歲黃女士日常休閒幾乎天天爬山,但去年某一天爬完山,突然感覺到全身異常痠痛、疲累無力,容易喘且肚子疼痛,過了1週不僅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竟確診罹患白血病,雖緊急接受治療救回一命,但不到半年卻又復發,所幸再次接受治療,成功配對到合適的幹細胞,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後,目前穩定控制病情。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納健保 嘉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納健保 嘉惠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患者#血癌

「高齡化社會來襲,我國銀髮族的健康日益受到重視,提醒民眾,切莫把體重下降、虛弱、盜汗等症狀輕視為老化現象,當心可能血癌發病的警訊!」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滕傑林主任說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簡稱CLL),好發於六、七十歲的男性。提醒民眾,出現相關症狀務必及早治療,若確診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也無須驚慌,近幾年已有多元藥物問世,且在政府支持下,治療經濟負擔大幅減少。舉例而言,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特定病患的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期。 (今(2024)年2月『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獲得健保給付可用於一線治療,有望延緩復發時間並爭取更長的存活) 發燒、淋巴結腫脹發生要警覺 確診慢性血癌勿恐慌 滕傑林主任指出,每年每10萬國人中有約0.5人罹患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且發生人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大部分的病患是意外發現,並無明顯症狀。而有症狀的病患,其症狀並不典型,如發燒、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貧血等,長輩們容易誤認為僅是衰老、疲勞引起,疾病的警訊容易被忽略。所幸近年來成人健檢日益受到重視,許多患者得以在罹病初期確診。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且相對於其他急性血癌,其病程發展緩慢,有症狀時才需要治療,否則僅需要定期追蹤。」滕傑林主任說明:「然而,當患者知道自己罹患無法治癒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並且被告知不需要治療時,往往會誤認為自己無可救藥、無法治療了,導致有極端的情緒反應。」 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獲健保、患者穩定控制疾病時間再增1年 有望活的又長又有品質 滕傑林主任說,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的治療,在過去就已經非常成熟,醫師會依據患者病程規劃對應的療程,除了要避免惡化、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以外,讓患者能夠活的「像是沒有生病一樣」也很重要。整體而言,患者有望在穩定控制疾病的情況下,存活時間可以長達10年甚至更久。 「近年在藥物發展迅速下,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有越來越多治療新武器,除了有多元標靶藥物以外,更有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問世,大幅改變了過往的治療思維,讓過去以傳統化療為主的治療模式,調整為以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為主、化療為輔的治療,在減少患者治療負擔的同時,也爭取更好的治療成效。」滕傑林主任分析:「相較於傳統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藥物更能活化補體系統,可以更有效的殲滅癌細胞。與口服化療藥物合併治療,有望讓患者穩定控制疾病超過超過兩年以上 (約26.7個月),相較於傳統單株抗體藥物 (15個月),足足延長了將近一年。」 滕傑林主任鼓勵:「許多患者無法使用突破性藥物的主因就在於『治療費用過高』,好消息是,政府體恤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自今(2024)」年二月起,將「新一代抗CD20單株抗體」納入健保給付,可作為特定病患的第一線治療用藥,讓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友在治療初期,即可獲得適切的療程,治療贏在起跑點上。呼籲患者確診後無須過度恐慌,甚至可將其視為慢性病,只要好好治療、定期追蹤,終能回歸正常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