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不少人選擇參加心靈課程,但注意別讓心智被綁架了。諮商心理師王雅涵於《無力感世代》一書中,分享現代人「3大無力感來源」,包括來自社會環境、關係和自我的無力感,同時提供化解無力感的解方,幫助讀者一起尋回人生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現代人工作繁忙壓力大,不少人選擇參加心靈課程,但注意別讓心智被綁架了。諮商心理師王雅涵於《無力感世代》一書中,分享現代人「3大無力感來源」,包括來自社會環境、關係和自我的無力感,同時提供化解無力感的解方,幫助讀者一起尋回人生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全職媽媽想重回職場並不容易,該注意什麼事情呢?曾擔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專欄作家/TED講者丘美珍於《工作媽媽學會的事》一書中,分享全職媽媽重回職場的心路歷程,透過實例與情感描寫,帶領父母在愛裡成長,找回對教養的信心與溫柔,成為孩子堅強的依靠。以下為原書摘文:
人生之所以無聊,是因為我們自己把它搞成這樣。精神科醫師戈登.李文斯頓(Gordon Livingston)於《這一生,你要體會的30件事》一書中,分享「人生必知30件事」,透過犀利的文字與真誠的語言,帶領讀者穿越眼前的迷霧灰暗,找到「改變」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手撿垃圾是美德,不過撿垃圾竟然可以獲得幸福人生?日本最傳奇的社長吉川充秀,數年如一日,持續撿垃圾長達10年,他也於《撿到好運的正向吸引力》一書中,分享12個從撿垃圾學到的正向思維,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成為幸運磁鐵,真正獲得幸福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著SOLO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不婚,該如何一個人生活呢?《我想要獨自生活!》一書由不婚女性生活共同體(emif)的共同代表與成員,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與思考所寫下的作品,人生幸福不需要靠別人完成,可以自己打造,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定義,就能做好獨自生活的全面準備。以下為原書摘文:
一般人認為,中年危機較多發生在45~65歲之間的成年人,這個階段也是人生最後的黃金時期,但事實上35歲也容易產生危機。矽谷投資人、Google前設計者吳軍於《富足》一書中,分享「身心富足」的方法,包括理解規律、正確決策、做事方法⋯⋯等,當你對人生有全新領悟,知識層次得到提升,決策和判斷力更精準時,就會慢慢富足起來。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該為年邁父母的照護負責到什麼程度?當早已搬出去的子女被要求同住照顧父母,是必須履行的義務嗎?《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一名40歲獨生女被生病的父親要求搬回家照護,她一度陷入身心絕境,最終尋求專業協助,勇敢地用「3句話」跨過心中的檻走了出來。
內向者不擅長社交互動,是否就難以在職場中發光發熱?事實上,許多高薪且前景穩定的職業正適合喜歡獨立作業、擅長深度思考的內向者。根據Resume Genius最新發布的2025年報告,包括放射科醫師、軟體工程師等職缺,皆因工作自主性高、互動需求低而特別適合內向型人格。本文盤點10大適合內向者的高薪工作榜單,幫助找出適合的職涯潛力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