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高功能內向者嗎?心理師揭「性格不等於能力」先學會設立界線
Jessica的工作能力非常強。身為外商業務的她,語言能力好、腦袋靈活、邏輯清晰,對他人的共感力也極強。這些特質讓她在銷售與談判過程中,能精準掌握顧客的需求,進而達成優異業績。但對Jessica而言,這樣的好表現,反而成為她的包袱。
「其實,我喜歡我的工作,也喜歡和大家一起完成目標的感覺,但⋯⋯我真的好累。」「你說的累,是我們之前提過的那種感覺嗎?就是大量與人互動時,像在不斷輸出,但卻沒有自己的空間,可以充電休息?」
在前幾次的諮商中,我開始從「內向」的角度來理解Jessica的反應。我也教Jessica一些自我照顧和設限的小技巧,所以這部分已經有些改善,也因此,Jessica的疲憊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
Jessica繼續說:「不只如此。很多人都說:『你表現得很好啊!很多人都做不到你這樣的成果,你已經很厲害了。你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大家都以為我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的確,我是有標準。但最累的,其實不是這個。」
「那是什麼呢?」我引導她繼續說下去。
「就是,我知道我做得到,但總覺得別人都在看著。」
「你是說,別人會給你壓力嗎?」
「其實不是別人給我壓力,只是我太容易感受到別人的情緒變化。就算他們說沒關係,我還是能感覺到他們的期待,也知道當我做不到時,他們會失望,只是不說出來而已。」
「所以你就一直用亮眼的表現和能力,去填補別人期望中的空缺,試圖成為『你認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樣子。但這讓你必須一直戴著面具,無法喘息。」
稍作停頓後,我放慢語速,溫柔地說:「因此你很少很少,真正關注自己內心深處的疲憊;很少真的堅定地『為自己』設立界線,保護自己、照顧自己;也很難相信,其實你已經夠努力、夠好了⋯⋯」聽完我說的這段話,Jessica靜靜地抽了衛生紙,優雅地擦拭眼角的淚水。
延伸閱讀:
內向型I人不是社恐,只是懶得社交!揭密「2原因」聚會先閃人是常態
性格不等於能力
還記得嗎?前文曾經提過「高功能內向者」這一個詞彙,現在,我們將它拆解成「高功能」與「內向者」兩個部分。高功能指的是「能力」,而內向者指的是「性格」。為什麼要區分這兩者呢?因為「性格」需要去認識與接納,而「能力」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的。
我們不需要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不同性格的人,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提升與改善我們的能力,讓自己適應得更好、過得更自在。在這一個章節裡,我們來談談能力。當我們說某人是「高功能」內向者時,這裡的能力究竟指的是什麼?
我們活在一個過度在意外在表現與成就的文化裡。從小,我們被要求成績,進入社會後,我們被要求薪水、成就,就為了讓我們符合社會的期待。然而,我們卻很少討論,一個人的感受、想法及自我價值等。因此,在這樣的成長脈絡底下,我們培養出很多「高功能,低情感」的人。
例如,我在學校的學業成績算好,社會功能也不錯,但我很少學習到如何與同儕相處,因此,在我求學時期,很多時候在關係中,我都是非常緊張、焦慮的,因為我不知道如何融入大家。
我們也看到許多「理工直男」,他們在自己的專業上非常厲害,但卻可能完全不懂得怎麼談戀愛,甚至過去有許多社會新聞,是高學歷的當事人,卻因為某一次的挫折,而做出非常可怕、毀滅性的事。
所以在「能力」的第一個軸度裡,我想提醒大家:你的工作、專業能力很強,並不代表你各方面的能力也都很強,甚至還有可能,你的「高功能」變成一種保護色,如同我在人際關係上的能力缺乏,但大家卻覺得我只是「比較安靜」,而忽略了我的內在世界,其實非常的挫敗與孤獨。
延伸閱讀:
I人看過來!盤點適合內向者的「10大高薪工作」:第一名年薪千萬元
如何整合假我與真我?
假我:適應社會的能力
為了適應社會的期待與規範,我們會發展出有助於我們在社會適應與生存的能力,例如專業技能、證照、工作表現等等的「硬實力」,但也可能發展出我們在人際關係裡,某種程度地壓抑自己,或是習慣性地先觀察他人的臉色,我們再做出適當地調整,而不會直接表露我們的不開心。這些都是心理學上的「假我」,或比較通俗的說法,就叫做「面具」。
真我:活出自己的能力
另外,相較於「假我」,「真我」是指感受與覺察自己、自我照顧、設立界線、沉澱、整理自己以及獨處的能力。相對於能夠讓我們賺錢的工作,這一份能力讓我們能做一些純粹讓自己開心,但不一定有具體成果的事,比如種花種草、畫畫、在家下廚等。
一個人活在這世界,若想活得自在、舒服,除了必須適應社會外,也需要活出自己,而這兩者需要整合的能力。以「人際關係」來說,人際關係是極其複雜且充滿挑戰的領域,它需要多種能力的整合,才能建立良好的關係與對話。
這包括: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想法與價值觀、具備清晰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關係中勇於展現真實的自己、理解與感受他人、適切地回應對方,以及處理衝突、能獨處、能拒絕和自我照顧的能力。
想要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是同時需要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想要、不想要什麼,忠誠於自己;同時也需要找到一個不會破壞關係,或讓別人不舒服的表達方法。
再舉另一個例子,有些人的工作剛好是他的興趣,甚至剛好能夠幫他賺錢,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整合」,可以兼顧到內與外、真我與假我、適應社會與活出自我。
我們對「面具」反感?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人看到「面具」或是「假我」,會有一種負面、虛假的感覺,但那往往是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曾經被他人的眼光或社會期待所挫敗,或是被虛偽、謊言所傷害,也就是我們要做到真正地重視自己,這是很困難的,甚至也會因為別人戴面具後,所做出的行為而感到受傷,所以我們會對「面具」很反感。
然而,面具或假我,都只是中性的描述,甚至進一步來說,它是一個人為了適應社會,而必備的一種能力。如果只有「真我」,一個人會變得白目、像是巨嬰。如果只有「假我」,那會是永遠戴著面具,拔不下來,且容易內耗、找不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些能力是如何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的。而通常,這些能力是透過家庭環境、重要他人與我們互動時的情緒穩定程度、互動品質等所潛移默化而成。
因此,若能有意識地發展自己的弱項,例如對身為內向者的你來說,你知道怎麼在拒絕別人的時候,包裝與修飾自己的語言,且態度既溫和又堅定,這其實就是某種程度上的練習戴上面具,也就是用你的面具(假我)保護內向的自己(真我)。
而如果你是比較容易討好別人,壓抑自己需求的人,那麼就可以學習說出雖然委婉,但是真實的話。當這些話不是客套話或違心之論,就表示你對自己誠實,你也就不會有虛假、偽裝或內耗的感覺。
(本文摘自/只是快撐不下去了:給不敢讓人失望的「高功能內向者」日常救援手冊/寶瓶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