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70歲的張老太太,時常抱怨感覺疲倦、全身痠痛無力及腸胃不適,最近開始反應變慢、思想遲鈍、常忘東忘西,家人認為張老太太失智了,於是帶到醫院身心科門診就醫,並在診間發起了脾氣。經醫師評估診斷發現,其實老太太不是罹患失智症,而是因為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她的主要問題是憂鬱症。
現年70歲的張老太太,時常抱怨感覺疲倦、全身痠痛無力及腸胃不適,最近開始反應變慢、思想遲鈍、常忘東忘西,家人認為張老太太失智了,於是帶到醫院身心科門診就醫,並在診間發起了脾氣。經醫師評估診斷發現,其實老太太不是罹患失智症,而是因為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她的主要問題是憂鬱症。
漫長暑假展開,許多家長擔憂孩子「宅在家」恐陷過度使用網路危機,身心科醫師呼籲,長期沉迷網路,易造成局部大腦血流變少,進而影響學童心智活動發展,建議家長多花時間陪伴,善加利用「3招」增進正向親子關係,同時重新建立親子對話空間。
台灣性騷擾「#MeToo」風暴連環爆,娛樂圈大咖藝人、政治界官員全都大翻車!身心科醫師黃苑婷指出,當更多曾遭遇性騷擾的受害人,願意勇敢說出口,代表社會正更加認真看待這個議題的重要性。相對的,短時間爆出大量事件,意味著許多人長期壓抑,代表這些案例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許多人默默背負著痛苦生活,或許有些傷害仍是現在進行式。
從民進黨員工遇性騷擾事件連環爆,到名嘴被國民黨議員爆出曾「強吻摟抱」,近來「台版#MeToo」事件延燒越演越烈。除了檯面上願意勇敢站出來的被性騷擾者,仍有許多人不分男女,正一個人默默承受著痛苦,甚至出現心理壓力症狀,此時除了尋求可信任的親朋好友支持外,接受專業「心理諮商」或許也是一個良好的抒發管道。
近期不論政治圈、演藝圈、教育界性騷擾事件頻傳,不少受害者都陸續為自己發聲,堪稱是「台版#MeToo」。然而,很多人無法理解受害者,為什麼被騷擾當下不求救,事後有機會也不說?身心科醫師回應,受害者不說有很多原因,建議多了解受害者的心理狀態,鼓勵他們在安全狀態下尋求協助,包括心理健康和司法援助。
社交是人類社會生存必備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交活動對身體有深遠的影響,有效心情愉悅,但卻不是任何人都能順利和人互動。「社交恐懼症」通常始於青少年階段或者成年早期,有超過一半的患者,同時合併其他焦慮症,例如恐慌症,廣泛性焦慮症,特定對象畏懼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等。對此,醫師表示家人的陪伴及鼓勵很重要。
現代人生活節奏緊促、心理壓力大,不少民眾都曾有過夜晚輾轉難眠、白天焦慮疲憊的經驗,偶爾還會伴隨著腹瀉、脹氣、眩暈等問題;而這些困擾在讓患者心緒不寧外,又同時會感到渾身不對勁,此時若找不出其它疾病問題,就要當心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
「恐慌症」是焦慮症的一種,很多人稱它是現代的文明病,但多數民眾對它仍是一知半解。42歲獨立撫養孩子的單親媽媽小梅,4年前曾因壓力而患上恐慌症,她自述當時在發病初期,並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有一次開車在快速道路上,突然全身無力、無法繼續開車,她大聲哭泣,只能用最後一點力氣打電話求助警察,幫忙把車開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