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8歲少女在便利商店上班,下班騎機車回家時因為太累了發生自摔車禍,左腳整個扭曲變形,躺在地上不能動彈,甚至痛到快要休克。後續,路人急忙叫救護車將她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的急診室搶救,急診醫師安排X光發現患者的左腳跟發生了「粉碎性骨折」⋯⋯
一名18歲少女在便利商店上班,下班騎機車回家時因為太累了發生自摔車禍,左腳整個扭曲變形,躺在地上不能動彈,甚至痛到快要休克。後續,路人急忙叫救護車將她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的急診室搶救,急診醫師安排X光發現患者的左腳跟發生了「粉碎性骨折」⋯⋯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低骨密度是造成國人慢性病的最大元兇,其中骨密度過低最容易被忽略,可能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症、骨折的發生,嚴重恐造成失能危機。骨科醫師表示,若觀察家中長輩的身形變化,出現「駝、矮、痛」情形,如身高縮水、嚴重駝背、背痛症狀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建議盡早帶長輩就醫治療。
車禍發生時,除頭部外傷之外,外傷性胸主動脈剝離也是另一種危及生命的傷害。一名20歲男性騎重機發生車禍,造成外傷性胸主動脈剝離合併縱膈腔出血、蜘蛛網膜下腔出血、頸椎及肋骨骨折;醫師指出,此情況還可能合併內臟破裂、氣胸、血胸等,由心臟外科執行微創主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是穩定病情的主要方式。
今年五月,健保署核准將三合一療法納入「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治療選項。高風險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病患病情進展迅速,與較低的存活期間可能有關連,難以單靠荷爾蒙療法控制,建議更加積極管理。醫師表示,三合一療法確實突破了以往的治療瓶頸,對疾病改善與存活率都有正面效益。 「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是一種攝護腺癌期別,其癌細胞對男性激素敏感,會利用這些激素生長和擴散。 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病患病程進展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泌尿部蔡禮賢醫師表示,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病患通常病程進展快速,若已明顯轉移至遠端,可能出現壓迫腸胃道、骨折等症狀,此時傳統單一荷爾蒙治療、手術或放射療法已難奏效,根據臨床經驗與大型臨床試驗成效來看,新的三合一療法為病患帶來了治療新希望。 三合一療法指的是在既定的荷爾蒙藥物基礎上加上化療。在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尚未問世之前,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多以單一荷爾蒙療法為主,癌細胞轉移量多患者則會合併化療。2019年之後,新型口服荷爾蒙藥物問世,但仍有副作用。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針對癌細胞轉移量大以及高風險的病患,三合一療法治療對控制病情與患者的生活品質都有改善。 今年五月,健保署核准將三合一療法納入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健保給付範圍。蔡禮賢醫師表示,這項消息相當振奮人心。過去的治療建議都是二合一的療法,但有些病患在搭配新一代荷爾蒙藥物時會出現副作用。新的三合一療法,以前期短暫搭配化療而後進行二合一治療,可有效提升患者存活率。 三合一治療平均存活率可達5年以上 蔡禮賢醫師指出,以往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平均存活率為4年多,癌細胞轉移量大並具高風險的病患則為2至3年。而最新三合一治療的病患中,平均存活率可望進展至5年以上。 蔡禮賢醫師進一步說明,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透過多組合療法擬定適合的個人化治療策略,以達到較佳的治療效果。過去若在疾病更晚期晚使用化療,可能會面臨病患無法承受較積極藥物組合而無法獲得較佳的療效。蔡醫師指出目前化療的副作用已能有效控制,主要需注意的部分,包括開始治療前期可能免疫力下降,避免前往人多的地方、食用生食等降低感染機率即可。此外,肝功能、掉髮、貧血、嘔吐等副作用的發生率也已相當低且可積極監控而獲改善。 在轉移性荷爾蒙敏感性攝護腺癌的治療上,尤其是高風險病患,三合一療法已在疼痛控制、延緩疾病進展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蔡禮賢醫師認為,隨著近年新藥不斷開發,未來針對荷爾蒙的標靶藥物、荷爾蒙治療甚至細胞療法也將陸續問世,可望進一步提升病患的整體生活品質與存活率。
89歲莊老太太身體很硬朗,有一天在家要彎腰去撿書本,突然聽到「啪」的一聲,原以為只是閃到腰,沒想到一動就劇痛,不僅在床上沒辦法自己翻身,連起身坐起來都痛不欲生。後續,經X光檢查發現第1節腰椎的椎體產生壓迫性骨折,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脊椎骨頭中有一個空洞,診斷為「骨質疏鬆性壓迫性骨折」。
1名89歲獨居老阿嬤,生活多能自理不需家人太操心,某天因感到髖部疼痛,就醫檢查發現2處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2確診骨質疏鬆症,立刻使用藥物治療,但老阿嬤容易健忘加上孩子忙碌,慢慢就沒有繼續回診用藥,1年後老阿嬤在家因摔倒再度骨折,雖然再度接受治療也只能坐輪椅往返。 發現骨鬆常在骨折發生後 主動規律檢查骨質不佳盡快治療 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黃俊憲表示,骨鬆是隱形殺手,許多病患都在骨折發生後,才知已罹患骨鬆,年紀、運動不足、長期吸菸喝酒、鈣質攝取不足、內分泌疾病、糖尿病與腎臟病等,都是骨鬆高風險因子,如果發現身高矮了4公分,駝背越來越明顯,背痛一直好不了,最好主動就醫檢查。 黃俊憲醫師提到,骨質健康可用DXA骨密度檢測,骨密度T值最好在-1以上,如果在-1至-2.5間,屬於骨質稀少要特別注意保骨措施,一旦在-2.5以下就確診罹患骨鬆,目前健保給付規定,骨鬆合併一處壓迫性或髖部骨折,就會給付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假使治療超過一年狀況不佳再骨折且T值小於-3,則會給付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骨鬆治療藥物從2機制著手 非急迫性手術前可先提高骨密度 黃俊憲醫師指出,骨頭維持新陳代謝,會由蝕骨細胞將舊骨頭破壞掉,再藉著成骨細胞長出新骨頭,當骨頭新生趕不上破壞,骨密度就開始慢慢降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能抑制蝕骨細胞,減緩骨頭破壞速度,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則是加快成骨細胞工作,讓骨密度快速增加,能在短時間內趕快降低再骨折風險。 黃俊憲醫師也說,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在重大脊椎手術前,如果病人骨質疏鬆,在非緊急狀態下,會建議先提升骨密度,能減少手術中失血量外,固定鋼釘與鋼板也比較牢靠,提升手術成功率,但病人不一定都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如果在經濟能力許可下,會建議先自費用藥一段時間,穩固手術治療成果。 骨鬆用藥須長期規律才有效果 擅自中斷再骨折恐降低行動能力 黃俊憲醫師提醒,骨鬆治療須長期用藥,才能展現治療效果,最怕擅自中斷引發更大傷害,臨床曾有病人髖骨合併脊椎骨折,因骨鬆建議用藥物治療,但僅維持兩個月就沒有複診,一年後不小心跌倒導致右側髖部骨折,原本還能自行走路,目前只能坐輪椅與躺床,24小時都要人照顧,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黃俊憲醫師強調,骨鬆雖然沒有明顯不舒服,但如果沒有長期穩定治療,就會承擔許多骨折隱憂,特別年長者不容易完好復原,很可能像89歲個案一樣,行動能力減退需要旁人在側照顧,許多醫師在門診時不斷耳提面命規律回診外,用藥時也要考慮病人居住環境是否方便回診,選用適切藥物增加就醫意願。 人口老化與交通不便阻礙穩定健康 彰濱秀傳主動深入社區 黃俊憲醫師提及,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因地理位置,發現彰化西南角海線人口老化非常嚴重,許多獨居長者難以定期回診,除了沒有交通能力外,孩子也多在外地工作,因此醫院合作有DXA骨密度檢測巴士,會定期到社區協助骨密度篩檢,不僅提供年長者醫療照護,也會不斷保持溝通與關懷,讓長輩健康更加有保障。 (圖/彰濱秀傳紀念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 黃俊憲醫師)
「阿嬤,妳的膝蓋怎麼有這麼大塊的瘀青了?」一位婦人在就醫時,被物理治療師發現撞到滿腿瘀青,問診後才知長輩因為腳沒力氣,常常不小心在家裡跌倒。基隆長庚醫院物理治療師沈宗翰指出,在治療室常見到一些年齡較大的長輩,因跌倒導致腫脹、瘀青,嚴重者甚至骨折、關節脫位或顱內出血,而永久臥床等。
80歲的奶奶被推進急診室,嘴裡直喊痛;經詢問,是在家中不慎滑倒,導致右邊髖關節骨折。醫師以X光檢查並詢問後發現,原來奶奶左邊的髖關節在去年就已經骨折過一次,當時只打了三根鋼釘固定,並沒有做過骨質疏鬆症的檢查,也沒治療骨鬆,以至於不到一年時間,右邊髖關節又因為跌倒而骨折,且情況比左邊的更為嚴重,而必須置換半人工髖關節。 接手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醫師提及奶奶時感嘆地說:「如果一年前的骨折手術,能立即進行骨質疏鬆檢查,開始密集使用能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第二次跌倒後的骨折情況可能就不會那麼嚴重,或許只要擦擦藥就好。」 不要輕忽骨鬆性骨折的嚴重性 何宗祐醫師提醒,骨鬆高危險族群以年長者、女性、體重過輕、抽菸、喝酒等居多,但多數民眾並未警覺骨鬆的嚴重性。事實上,一旦造成骨鬆性骨折,一年後再發的機率相當高,「且發生第二次骨折後,死亡風險更高。」尤其是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高達22%,因為臥床時間長,所衍生的併發症也多,「若要預防骨鬆性骨折,骨鬆治療可以算是最低成本、療效很好的方式。」他提醒,骨鬆初期症狀難以自覺,最好的自我判斷方式是發現有駝背、變矮、且有骨頭疼痛時,就儘早進行檢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最新型的DXA骨質密度檢測儀及專業的骨科醫療團隊。目前檢測骨鬆最準確的工具就是DXA,不僅檢測速度快、也不會疼痛,建議高風險族群都要接受完整檢查,以預防日後因骨鬆性骨折發生而造成憾事。 藥物選擇性多,挑選適合最重要 藥物是除了運動、飲食外最有效的治療方式,何宗祐醫師解釋,我們的骨頭定期會新陳代謝,舊骨頭被吸收、新骨頭會長出來,而骨鬆治療藥物就是以此概念設計,包括減少骨質流失,以及能促進骨質生長類的藥物。其中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對於沒有急迫性的病患較適合,可慢慢拉回骨密度,但對於DXA檢測T-score遠小於負2.5,或接受過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卻仍發生骨鬆性骨折的患者,就建議要優先使用能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 何宗祐醫師表示,目前骨鬆治療指引是讓有骨折風險的病患,或者已經發生過骨折的嚴重型骨鬆患者,先使用一年的促進骨頭生長藥物,再接續使用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這對於曾發生過骨鬆性骨折的脊椎手術很有效,臨床可見促進骨質生長的藥物可讓手術後所裝的釘子能抓得很牢,讓骨頭也長得很好。」他指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的藥物治療一年,再轉換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可以抵過單純只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必須花上七八年才能有的效果。 當然,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呼籲病患必須輔以改善生活飲食、增加鈣質攝取,並補充維生素D3或曬太陽,且要適度進行負重運動,居家布置無障礙環境,才能遠離骨鬆性骨折發生的風險。 (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何宗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