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林先生有多年吸菸史,前年因為慢性咳嗽就醫,確診罹患肺癌,並持續在腫瘤科治療。但近月來他發現右側鼠蹊部及髖部隱隱作痛,尤其在站立、行走和夜間睡眠時疼痛狀況尤為明顯,就醫檢查發現有癌症骨轉移情形,經醫療團隊綜合評估病況與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後,決定進行預防性固定手術,林先生在術後6天順利出院,維持良好的行走功能,並持續門診追蹤。
57歲林先生有多年吸菸史,前年因為慢性咳嗽就醫,確診罹患肺癌,並持續在腫瘤科治療。但近月來他發現右側鼠蹊部及髖部隱隱作痛,尤其在站立、行走和夜間睡眠時疼痛狀況尤為明顯,就醫檢查發現有癌症骨轉移情形,經醫療團隊綜合評估病況與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後,決定進行預防性固定手術,林先生在術後6天順利出院,維持良好的行走功能,並持續門診追蹤。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也是人體健康重要的營養素,能幫助人體吸收鈣質、維持骨骼健康,並在免疫調節、肌肉功能與全身代謝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神經科醫師指出,現代人普遍缺乏維生素D,這種隱形的健康危機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跌倒風險、免疫功能失調及慢性疼痛等問題,呼籲民眾正視維生素D缺乏的嚴重性,避免錯失及早預防的機會。
1名67歲男子,長期因左腳踝疼痛而困擾,每走一步就疼痛,嚴重影響日常步行與生活品質。經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於門診詳細檢查後,確診為左腳踝退化性關節炎,並伴隨骨刺形成,經進行全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改善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術後半年,病人恢復良好,不僅行走能力顯著提升,原本疼痛也明顯緩解,順利重返日常生活。
健走是一項沒有門檻、沒有難度,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的運動,只要走路就能保健,養生效果卻非常好。《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推薦健走5大好處,不只能防範骨折、跌倒、失能風險,還可以透過進階式健走,用地形變化來進一步訓練長輩腿部的肌耐力、穩定步態,提升步行能力。
首屈一指的國際知名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2025年開春發表一份重磅研究,為更年期後女性的健康照護提供嶄新選擇。這項在紐西蘭進行的大規模1研究顯示,新型骨鬆骨折預防方案採用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只需5年內進行一至兩次療程,就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維持骨骼健康長達10年,為許多更年期後女性帶來新希望。 首次大規模研究 聚焦預防勝於治療 這項長達10年的前瞻性研究總計招募1054名50至60歲的更年期後女性,平均年齡56歲。所有具有骨鬆症高風險參與者的骨密度在治療前均處於正常或低骨量等尚未達骨質疏鬆症的程度,研究特別著重在預防觀念的實踐,而非等到骨鬆骨折發生才進行處理。 研究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將參與者平均分成三組:第一組在研究開始和第5年各進行一次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療程;第二組僅在開始時進行一次療程,第5年使用安慰劑;第三組則全程使用安慰劑。 研究成果令人驚豔 預防效果維持十年 研究結果相當正面。經過10年追蹤,接受完整兩次療程的組別,新發生脊椎骨折的比率僅為6.3%,相較於對照組的11.1%,成功降低了44%的風險。合併脊椎/髖部/手腕/肩部等主要骨折風險降低40%,全身任何易脆性骨折降低28%,這些數據不僅具有科學意義,更展現超長效間隔骨鬆藥物療程的實際預防效果。 便利性提升 長期照護更輕鬆 目前治療骨鬆的長效注射型雙磷酸鹽藥物施打頻次為每年一劑或預防骨鬆骨折為一年半施打一劑,此次研究是預防骨鬆骨折的治療新方案,延長至只需每5年打一劑或兩劑,即可維持10年的保護效果,大幅減輕了長期醫療照護的負擔。研究團隊表示,這種超長效間隔的方式不僅提高了便利性,更可以降低醫療費用而可能讓更多人願意持續進行預防性的骨骼保健。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未發現嚴重的不良反應。 經濟效益分析 預防勝於治療 根據研究益需比分析,在10年期間內,每21位更年期後女性接受新方案,就能預防一例新發生的骨折問題,顯示預防方案的高效性。這不僅對個人健康有益,從整體社會資源運用的角度來看也極具參考價值。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吳至行醫師:新發現為更年期保健開創新局 相關領域專家指出,這項研究首次證實超長效間隔藥物療程以預防骨鬆骨折的十年長期效果,「這為女性更年期後的保健提供了新選擇,特別適合無法經常返回醫療院所保健的族群。」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 吳至行醫師建議,更年期後女性應及早關注骨骼健康,適時進行骨密度篩檢,並諮詢專業人員討論最適合的保健方案。隨著這項新研究成果的發表,相信將為更年期後女性的骨骼保健開創新的方向。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後,高齡者的相關疾病及症狀也愈來愈受到重視,其中「肌少症」就是其中一項。肌少症不是只有肌肉減少,還包含肌肉力氣減退和活動表現變差,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建議多留意肌少症徵兆,才能及早預防或治療。
台灣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跌倒及照護問題更須受到大眾關注,不僅導致骨折、行動受限,更可能引發長期失能或死亡。為有效預防長者跌倒,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呼籲可透過每半年進行1次認知、行動等6大面向功能評估,並透過「防跌3步驟」及早發現跌倒風險有效預防。
肌肉流失雖與年齡增長有關,但肌少症並非只挑年長者,不當的減重、營養失衡的飲食、長期的體能活動不足,也會讓青壯年有「危肌」!安法診所副院長柯威旭呼籲,青少年在30歲後,應盡早存骨本,避免加速肌肉流失、提高罹病率與死亡率;研究也指出,未滿50歲的肌肉質量不足者,還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