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糖友最容易骨質疏鬆!醫揭3警訊:駝背、下背痛、變矮●●公分
台灣骨鬆學會理事長、高醫附醫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表示,造成骨質疏鬆症的主因,是因為骨質流失、骨頭變空洞,空空的骨質就會讓骨骼變得脆弱、容易斷裂,也可能出現駝背或因為跌倒而發生骨折。高齡長者、停經後婦女都是骨鬆高危險族群,但由於骨鬆症狀並不外顯,通常是已經骨折後才被發現,常被稱為「隱形殺手」。
延伸閱讀:
骨折後「骨頭還沒長好」能復健嗎?醫揭「治療3階段」防肌肉萎縮
停經後婦女更容易骨質疏鬆
根據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佔比高達80%,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陳崇桓說明,這是因為女性骨量巔峰時期仍比男性低,加上停經後婦女的骨量、骨質皆容易急速流失。一旦發生骨折後增加死亡風險,不僅影響患者生活品質,更對家庭、社會造成負擔。
陳崇桓進一步解釋,骨鬆性骨折患者的死亡率也會增加,且首次發生骨鬆性骨折後,再次出現骨折的比例極高,風險增為5倍,「當一個人發生骨鬆性骨折,特別是髖部或是脊椎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居。」
除了髖部或脊椎骨折,陳崇桓示警,即使輕微的跌倒造成手腕骨折或上臂骨折,也需當心骨鬆發生的重要指標,這代表他的骨質已相當脆弱,屬於骨鬆性骨折高風險族群。但無論骨密度如何,均建議盡快開始使用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延伸閱讀:
膝蓋前方好痛是「髕骨肌腱炎」嗎?復健醫教你「2動作」快速判斷
抗骨鬆藥擴大「未骨折」對象給付
為及早預防骨鬆性骨折,使骨質疏鬆症的治療能更早介入,石崇良表示,自2025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以下4類對象:
- 糖尿病使用胰島素
- 類風濕性關節炎
- 長期使用類固醇者
- 曾發生遠端橈骨骨折、近端肱骨骨折者
石崇良指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人口已達19%,骨鬆是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健康隱憂,跌倒就會嚴重骨折,甚至從此失能、縮短健康餘命。此次經專家開會討論,擴大抗骨鬆藥物給付對象,可幫助高風險族群進行初級與次級骨折預防,健保將挹注新台幣8.65億元,約13萬人受惠。
骨鬆3警訊:身高變矮就要當心
陳崇桓提醒,當發現出現駝背,如頭枕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或是身高比年輕時變矮超過4公分等,還有骨鬆性骨折造成的腰背部位疼痛,就是罹患骨鬆的高度警訊。若有骨鬆高風險者,建議可安排骨密度篩檢。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表示,糖尿病患者約4成同時患有骨鬆,更需注意骨鬆警訊,且當罹病時間越久,也會影響骨骼代謝,導致骨頭品質和結構變差,比一般人更容易因為輕微碰撞或外力產生裂痕或斷裂,增加跌倒機率,骨折風險更高,建議要及早評估並預防。
此外,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也不容忽視。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表示,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有骨鬆症狀,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越高,骨折風險越高。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