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

老婦走路無力常跌倒,不一定是骨質疏鬆症!醫揭「1症狀」更有可能

老婦走路無力常跌倒,不一定是骨質疏鬆症!醫揭「1症狀」更有可能#骨質疏鬆症

75歲的王姓阿嬤時常走路跌倒,家人以為骨質疏鬆症,經過肌肉量分析檢查僅4.2,遠小於亞洲女性基準5.4,診斷為肌少症。醫師提醒,年長者無力跌倒,常被誤為骨質疏鬆症,其實肌少症機率很大,如又有骨質疏鬆就易骨折。養護肌肉需從強化營養和運動著手,年長者提升蛋白質數量,能減少肌少症發生機率。

避免骨折失能風險!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籲:及早檢測與治療才是關鍵

避免骨折失能風險!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籲:及早檢測與治療才是關鍵#骨質疏鬆症

一名年約70歲、罹患骨質疏鬆症的老太太,某天在家不慎跌倒,手部撐地導致骨折,當時僅打石膏,並沒有針對骨鬆進行治療,多年後再度跌倒,導致髖部骨折,緊急開刀後,老太太雖然能站,卻失去了行走能力。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 謝明宏部主任指出,老太太兩次骨折發生在相似情境下,可惜第一次處理後未能配合進一步治療,現在幾乎需要完全依賴家人照護,不要忽視骨鬆帶來的風險,它就像「三高」一樣,是一種慢性病,需要配合藥物治療與生活作息調整來控制。 骨質疏鬆症是「沉默的殺手」,症狀不明顯但後果嚴重 謝明宏部主任表示,骨鬆病患多半難以自覺異常,「通常是骨折、骨裂了,病患才會感覺到疼痛。」常等到骨折後才意識到問題,而骨鬆的高風險族群包括「停經後婦女、長者、酗酒習慣、抽菸、糖尿病病患、風濕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此外,癌症病患,像是乳癌病患接受荷爾蒙治療時,也可能導致骨密度下降。 骨鬆性骨折後帶來的併發症更不容忽視。謝明宏部主任表示,「若因骨鬆導致骨折進而長期臥床,可能因此無法正常如廁、引發泌尿道感染,或是痰久久未咳出而導致肺炎,這些併發症可能造成生命風險。」此外,也因為無法運動而產生肌少症,導致身體的免疫力下降等,其他的慢性病也會更難控制。 遠離骨鬆帶來的骨折風險 進行「骨密度檢測」是關鍵 謝明宏部主任強調,骨質疏鬆症的檢測,就像高血壓要量血壓、糖尿病要測血糖一樣,透過檢測才能了解自己骨骼的健康狀況。建議停經婦女,或是60歲以上的男性,應及早進行骨密度檢測,尤其是具有內科慢性疾病或長期服用某些藥物的人,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洗腎病患、長期服用類固醇、胃藥或酗酒等。 目前骨密度檢測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超音波,方便快速,不過謝明宏部主任提醒,「超音波的準確性較難認定,很可能會被低估。」最推薦的方法仍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檢查,為黃金標準檢驗,「病患只要躺在一台機器上面,大概5分鐘報告即可出爐」。 謝明宏部主任說明,DXA 檢查的結果會顯示T值,(1)  T值介於-1到-2.5之間屬於骨質疏少症,(2)  T值低於等於-2.5或骨質疏少症合併低創傷性骨折時,即是骨質疏鬆症。此外,醫師也會綜合使用FRAX工具,結合年齡、體重、飲酒、吸菸、糖尿病和風濕免疫疾病等因素,預估病患未來十年的骨折風險,協助判斷是否需要治療。 開源節流雙階段治療策略: 建議遵照醫囑考慮優先「促骨生長」再接續「抗骨流失」避免再次骨折 謝明宏部主任說明:針對骨質疏鬆症的治療,採用先「促骨生長」再接續「抗骨流失」的治療策略。促骨生長藥物能幫助身體「開源」,促進新骨生長,特別適合骨密度極低的高風險病患或一年內再次骨折者等,啟動骨折預防機制;抗骨流失藥物則負責「節流」,延緩骨質流失,穩定骨密度,進一步降低再次骨折的風險,另抗骨流失藥物的長期治療,有助於持續維持骨骼強度,是降低未來在次骨折的關鍵步驟。 謝明宏部主任指出,過去健保主要給付骨鬆性骨折病患合併骨密度達到骨質疏少或骨質疏鬆症的程度。現在給付標準已經放寬,對於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T值小於等於-2.5,合併有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超過3個月者,進行初級骨折預防,降低第一次骨鬆性骨折的發生率。對於曾發生骨折病患,也擴大骨折範圍至手腕骨折(遠端橈骨骨折)和上臂骨折(近端肱骨骨折)。(詳細涵蓋範圍請參考健保署公告,個案適用範圍請依醫療專業人員判斷及建議。) 謝明宏部主任進一步補充,「促骨生長藥物對於高骨折風險病患是更加積極的治療方式,建議作為一線治療,之後可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以提升與維持骨密度,降低再次骨折風險。」謝明宏部主任舉另一案例「一位高齡70歲的奶奶曾髖部骨折,有定期接受骨鬆治療,後來又二度跌倒骨折,再次開刀合併啟動促骨生長藥物,一個半月後,奶奶行走時已無需使用拐杖,顯示若積極配合治療,病患的預後可大不相同。」 健保擴大給付多方位助攻,輔以良好生活習慣、營養補充共同抗骨折 除了藥物治療,生活習慣的改善同樣重要。謝明宏部主任提醒,「骨頭合成時需要營養,例如,補充鈣片、曬太陽增加維生素D等」,運動習慣也不可忽視,避免長期不活動導致骨質流失加速。此外,醫師與病患雙方應共同努力,透過全面性的治療策略與計畫,才能有效延緩骨鬆進展,降低骨折風險。 骨鬆引起的骨折最常見的有腕部骨折、脊椎骨折、髖部骨折和上臂骨折等。過往健保給付標準嚴格,僅限脊椎或髖部骨折病患,如今則將手腕、上臂骨折,以及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給付範圍。謝明宏部主任表示,政策放寬,能避免病患錯失治療機會!健保擴大給付之後,醫師也能根據病患狀況更靈活選擇治療方案,病患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尋求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785-0425-80006

高齡、停經後骨質加速流失!中醫建議「按摩2穴位」預防骨鬆骨折

高齡、停經後骨質加速流失!中醫建議「按摩2穴位」預防骨鬆骨折#骨質疏鬆症

隨著年齡增長,有些人會開始感覺腰痠背痛、身高變矮,或是一不小心跌倒就骨折,這些都可能是骨質疏鬆症的警訊,除了日常訓練肌力,也可利用飲食調養、穴位按摩來預防骨鬆。中醫認為「腎主骨」,認為骨質疏鬆多因腎虛所致,治療上常用中藥如杜仲、續斷、骨碎補、淫羊藿、山茱萸等,有助強筋健骨、延緩骨質流失。

早餐來碗「燕麥」低GI高營養!一文解析「燕麥功效」防骨鬆、糖尿病

早餐來碗「燕麥」低GI高營養!一文解析「燕麥功效」防骨鬆、糖尿病#骨質疏鬆症

國人澱粉類的攝取來源主要是以精製白米或麵條為主,但這幾年來燕麥(Oat)逐漸受到民眾的青睞,原本只是作為馬匹飼料的燕麥,搖身一變成了健康營養的代言人,燕麥精、燕麥片、燕麥粉等各式燕麥產品紛紛上架,以獲取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解析燕麥的好處,以及食用禁忌。

女性、糖友最容易骨質疏鬆!醫揭3警訊:駝背、下背痛、變矮●●公分

女性、糖友最容易骨質疏鬆!醫揭3警訊:駝背、下背痛、變矮●●公分#骨質疏鬆症

台灣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除了三高、糖尿病、腎臟病等,骨質疏鬆症也是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統計,每6位老人就有1位為骨鬆患者,且女性比例比男性多。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自2025年3月起,抗骨質疏鬆症健保藥物擴增給付4類對象,有助於高風險者在尚未發生骨折前,就先用藥預防骨鬆,健保每年新增支出8.65億元。

失智症患者適合什麼運動?日博士推「骨骼衝擊運動」2招維持骨密度

失智症患者適合什麼運動?日博士推「骨骼衝擊運動」2招維持骨密度#骨質疏鬆症

失智是可怕的老年病,維持均衡飲持和運動習慣有助於健腦,能一定程度地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日本失智症預防研究博士大武美保子介紹比一般走路,更能有效幫助預防失智的運動,在於適時進行有「骨骼衝擊」的運動,能維持骨密度,就能降低長者跌倒造成失能的危機,幫助大腦保持活力,減少失智風險。

骨鬆藥物停藥需謹慎!研究指出:及早規劃轉換治療降風險

骨鬆藥物停藥需謹慎!研究指出:及早規劃轉換治療降風險#骨質疏鬆症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鬆研究團隊及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最新研究發現,骨質疏鬆症患者停用單株抗體抗骨吸收劑後,即使轉換使用其他骨鬆藥物,仍可能面臨顯著的腰椎骨質流失風險,特別是使用3以上年的長期用藥者,骨質流失情況更為嚴重。因其作用為干擾蝕骨細胞成熟,而達到減少骨質流失,然而當停止施打,反而可能造成原先受抑制的未成熟蝕骨細胞大量成熟,進而造成骨質大量流失。 研究主持人傅紹懷醫師指出,這項為期兩年的臨床試驗追蹤了101位病人,包括停經後婦女和50歲以上男性。研究發現,原本使用單株抗體抗骨吸收劑的患者,在轉換使用另一種長效雙磷酸鹽類骨鬆藥後,髖部和股骨頸骨密度能得到保護,但腰椎骨密度仍下降0.68%。更值得注意的是,對於使用單株抗體抗骨吸收劑3年以上的病人,換藥後腰椎骨密度降低更為顯著,高達3.2%。這顯示長期用藥後停藥,即使銜接長效雙磷酸鹽類骨鬆藥,仍無法抵擋反彈性骨質流失的現象。 研究中發現,在76名轉換用藥的病人中,有3名女性在第一年出現脊椎骨折,其中2人是使用單株抗體抗骨吸收劑超過4年後停藥。這突顯了長期用藥者(3年以上)在治療轉換時需要更謹慎的評估和密切追蹤。 「藥品仿單指出,停用這類藥物發生多發性脊椎骨折的機率為3%」此外,傅醫師指出,「先前研究發現,使用未滿2年就停藥的病人,每年脊椎骨折發生率為11.8%;使用超過2年後停藥,這個比率更提高到16.0%。」 落實全方位照護策略,提升治療成效 傅醫師強調,在開始骨質疏鬆症治療前,醫病雙方的充分溝通至關重要。醫師應該與患者進行完整的共同決策討論,不僅要說明藥物的治療效果,更要確保病人充分了解用藥需要長期配合和停藥風險,這樣的溝通有助於提高治療的成功率。 對於治療期程的規劃,醫療團隊需要全面評估患者狀況。由於研究證實使用時間越長,停藥後的骨質流失風險越高,因此如果評估患者可能無法持續長期治療,醫師應該及早規劃替代方案,避免日後因突然停藥造成嚴重的骨質流失。 為確保治療效果,建立完善的個案管理系統非常重要。透過專業的個管師追蹤,協助患者保持規律用藥習慣和定期回診,能夠大幅提升治療成效。研究團隊建議,醫療院所可以建立提醒系統,主動關心患者的用藥情況和回診時間。 若遇到必須停藥的情況,例如進行牙科治療或無法準時回診用藥等情況時,患者更要提前與醫師討論。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用藥時間、骨質狀況等因素,規劃最適合的轉換治療時機和方案,將停藥風險降到最低。 長期使用者停藥風險更高,醫師提醒需謹慎評估 傅醫師特別提醒,骨質疏鬆症需要長期治療策略,「患者停藥的原因不一定是醫療需求,有時是因為搬家、忘記回診或醫藥遵囑性不佳。」因此,在開始治療時就應該建立完整的治療計畫,包括可能的藥物轉換時程,並充分考慮患者的經濟負擔和長期配合度。 本研究已於2024年11月11日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這項發現不僅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參考,也提醒醫療團隊在治療骨質疏鬆症時,需要與患者充分溝通,提供更全面的考量和規劃,才能確保患者的長期用藥安全和治療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