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坐就骨折!8成骨鬆患者病患為女性,醫:高危族群促骨生長為治療關鍵
骨質疏鬆症常被稱為「隱形的殺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吳柏廷醫師指出,多數人直到骨折才發現自己有骨鬆,因為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最常見的骨折部位為胸腰椎,其次為髖關節,再來是遠端橈骨(手腕)與近端肱骨(肩膀);病患有時即使從20、30公分高處輕坐、跌坐,都有可能引發骨折。吳柏廷主任強調,首次骨折後的1年內再骨折風險高達近50%,其中以髖關節骨折風險最為嚴重;根據研究,台灣髖部骨折1年內死亡率約為14~15%,而國際不手術者死亡率甚至高達50~80%。
女性3人中就有1人會發生脊椎、髖部、腕部骨折
比較大的危機其實是不知道自己有骨鬆問題,吳柏廷主任表示,特別像是女性更是骨鬆高危族群,停經後女性荷爾蒙大量減少,骨質流失加劇,全球約8成骨鬆病患為女性,而台灣女性每3人中就有1人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之骨折;另外70歲以上男性、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等也要提高警覺。
由於骨鬆沒有症狀,吳柏廷主任說明,最明顯的徵兆是「駝、矮、痛」。吳柏廷主任解釋,如果站立時後腦勺與牆面距離超過3公分就是有駝背的情況,而1年內身高減少超過4公分,應警覺可能已有壓迫性骨折。他也提醒,雖然腰背痛常見於各年齡層,但若長者持續性下背痛仍應就醫安排檢查,檢視是否為骨鬆問題。
目前骨鬆的黃金標準檢測方式為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以T值判斷骨質狀態:T值介於-1~-2.5為骨質缺乏,低於-2.5則為骨質疏鬆,若小於-3則屬於高風險族群。吳柏廷主任強調,定期追蹤不僅能檢視治療成效,也是鼓勵病患長期配合的重要依據。
在治療策略上,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吳柏廷指出,「及早篩檢、積極治療」仍是預防骨折的關鍵,早期在治療上會先使用抗骨流失的一線藥物,但近年研究發現,先使用促骨生長藥、再接續抗骨流失藥,在骨密度的增長上效果更好。
高風險病患應將促骨生長列為第一線治療
因此,對於高風險與極高風險病患,包括曾發生骨折者、或接受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處於高風險者,吳柏廷主任建議將促骨生長藥物作為治療的第一線,促骨生長機轉為刺激成骨細胞活性、促進新骨生長,可在短期內快速提升骨密度(BMD),對於急需穩定骨結構的病患尤為重要。先完成一段療程,再接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來抑制破骨細胞活性,便能減緩骨質流失,使骨密度得以穩定並維持在安全範圍內。
健保擴大給付上路,初級與次級預防治療族群受惠
自2025年3月1日起,健保針對骨質疏鬆症用藥擴大給付,吳柏廷主任說明,此政策對臨床醫師而言是重大轉變,能照顧更多需要治療卻無力負擔的病患。政策分為2大類:
1. 初級骨折預防治療:尚未骨折但有骨鬆病史的高風險族群:BMD檢測結果 T 值小於等於-2.5 ,合併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
2. 次級骨折預防治療:原骨鬆骨折部位除原本的髖部與胸腰椎骨折外,新增遠端橈骨與近端肱骨骨折。
吳柏廷主任以臨床一名60多歲女性家庭主婦為例,因遠端橈骨骨折接受手術,手術中發現骨質狀況不佳,過去因未符合健保規定無法用藥;現在政策實施後,她受惠於新給付,後續接受檢查與藥物治療,此轉變讓在用藥選擇上更具彈性,也提升病患照護完整度,更能改善生活品質。(詳細涵蓋範圍請參考健保署公告,個案適用範圍請依醫療專業人員判斷及建議。)
吳柏廷主任呼籲,骨質疏鬆病患應定期接受骨密度檢測,並與醫師積極討論治療方案,依個人風險選擇最合適的藥物,善用健保資源,及早介入、延緩惡化。他也提醒,骨鬆屬慢性疾病,治療需長期規劃與配合,切勿因短期無感以為痊癒就自行中斷用藥,恐會影響療效、增加骨折風險。另外也要配合規律運動、充足的鈣與維生素D補充,更能全面提升骨質健康,有效預防骨折與後續失能。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安進協助提供
TWN-785-0625-8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