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族群要當心!大數據示警:「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

糖尿病族群要當心!大數據示警:「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糖尿病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今日舉辦「2025世界糖尿病日:守護糖友逆轉腎!」記者會,攜手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界與生醫產業,共同倡議糖尿病與腎病變的早期篩檢與整合照護,呼籲全民「控糖早行動、護腎不拖延」。 300萬筆大數據揭示:糖尿病族群罹患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 演譯基金會運用近 300 萬筆華人健康大數據,追蹤分析過去十年健康變化趨勢,結果顯示糖尿病與腎臟病變風險緊密相連: 一般人的腎病變風險約5%; 糖尿病前期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達15.31%,高出一般人3倍; 糖尿病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高達56.29%,為一般人的11倍。 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指出,這些數據揭示「糖腎連鎖」在糖尿病前期時就在發生。當血糖開始異常,腎臟的負擔就已啟動;糖尿病前期並非安全區,而是健康警訊。若能及早篩檢、預防與追蹤,就有機會延緩甚至逆轉病程。 石曜堂董事長強調,演譯基金會長年累積的資料庫不僅是亞洲最大的華人健康資料庫,更是支持公共衛生政策、醫學研究與生醫創新的重要基石,「我們希望讓數據不只被看見,而是能被運用,成為國人健康促進與政策決策的依據,真正改善國人的健康。」 公衛防線前移 政府啟動糖腎共同照護計畫 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致詞時表示,台灣每年約有近1,000億元用於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相關照護,慢性腎病更晉升為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不過近年洗腎人口的成長率已比往年低,開始有逆轉的跡象,若能提早發現與介入,有機會能延緩惡化,也減輕國人的健保與健康負擔。 龐一鳴副署長補充,健保署透過長期推動的「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以及國家推動的「健康臺灣三高防治888計畫」,讓將8成病友加入照護網,讓照護網內的8成病友接受生活習慣諮詢,並讓8成病友的病情獲得控制;從「預防醫學」角度,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藉由跨科別、跨層級的照護團隊,協助病友穩定控制血糖與腎功能。 龐一鳴副署長也特別肯定演譯基金會數據的含金量高,並樂見民間基金會以近300萬筆大數據揭示社會健康警訊,科技一直在進步,能幫助預防疾病的方法越來越多,未來將持續結合產、學、醫界的力量,一起推動全民健康為目標,支持健保也讓健保支持更多民眾,攜手打造預防導向的健康台灣。 醫界共識:糖腎連鎖須整合管理 及早預防才是解方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也補充,糖尿病年輕化已成趨勢,全台約有280萬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前期」盛行率29.6%,排名全球第三,盛行率逐年攀升。其中,高達40%糖友會併發腎臟病變,也是台灣洗腎的主要原因,其他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的防治不能只靠藥物控制,而是要建立跨專科的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早期篩檢與定期追蹤,是避免走向洗腎的唯一解方。陳理事長強調,糖尿病防治不能只靠藥物,而要透過跨專科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讓病人從飲食、運動、用藥到檢驗都能被完整照顧。」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副院長郭錦輯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我們看到糖尿病病友其腎功能之惡化初期幾乎難以覺察,失去早期治療甚至預防的機會。目前台灣的洗腎族群,幾乎每2位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在精準健康的時代,我們期待若能於前期糖尿病患者即時導入個人化腎病風險管理,從生活習慣介入,就有機會達到超早期精準腎病預防之效。 以科研突破預測風險 大數據驅動精準醫療新時代 前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新穎生醫董事長曾錙翎博士表示,腎臟功能下降的風險並非僅限於糖尿病患者。研究顯示,超速群(eGFR的年平均下降超過 1 mL/min/1.73 m2),未來約10年內,eGFR降幅超過30%的機率,較一般族群高出約7至12倍,極有可能面臨腎功能快速惡化的風險。這次研究與演譯基金會大數據的結合,驗證台灣自主研發的腎功能生物標記檢測,在腎功能惡化前,可提早預測惡化風險,大幅補足傳統指標(UACR、eGFR)的不足,更展現公私協力推動預防醫學的價值。 曾錙翎博士補充,研究成果也被納入「台灣糖尿病腎臟疾病臨床照護指引」中對早期檢測的重視,專家也呼籲,應及早進行腎功能篩檢與追蹤,才能在疾病惡化前即時介入,守護腎臟健康。  石曜堂董事長指出,數據不只是健康警訊,更是一個行動的起點。期待持續透過跨界合作、數據科學與臨床創新,讓精準健康為台灣生醫創新打開更大的領域。也帶領台灣從「洗腎王國」邁向「健康台灣」,成為亞洲預防醫學的典範。 圖/石曜堂董事長強調,演譯基金會長年累積的資料庫不僅是亞洲最大的華人健康資料庫,更是支持公共衛生政策、醫學研究與生醫創新的重要基石 圖/健保署長期推動「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透過跨科別、跨層級的照護團隊,協助病友穩定控制血糖與腎功能。 圖/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也補充,糖尿病年輕化,全台約有280萬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前期」盛行率29.6%,排名全球第三,盛行率逐年攀升。 圖/在精準健康的時代,我們期待若能於前期糖尿病患者即時導入個人化腎病風險管理,從生活習慣介入,就有機會達到超早期精準腎病預防之效。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糖尿病

上班天天吃外食,你吃得健康嗎?小心肥胖和代謝問題悄悄上身!一份針對上班族代謝及飲食認知的千人調查發現,現代人常陷入3大代謝NG行為而不自知,包括高糖高鹽飲食、輕忽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甚至不清楚6大類食物包含哪些。醫師及營養師警告,若飲食營養不均衡,可能會進一步引發代謝疾病,如糖尿病、三高、心血管疾病等。

超商「翻轉布丁」超夯! 糖量翻倍、血糖攀升⋯營養師教「1招控糖」

超商「翻轉布丁」超夯! 糖量翻倍、血糖攀升⋯營養師教「1招控糖」#糖尿病

最近便利商店的統一翻轉布丁成為社群熱門話題,許多人專程前往搶購這款雙層口感的創意甜點,不過這款甜點的含糖量幾乎是傳統布丁的2倍,熱量也跟著爆表。這種高糖、高碳水的組合最容易讓血糖在短時間內急速攀升,不僅對糖尿病患者不利,一般人長期攝取也可能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控糖吃法,讓民眾吃甜點的同時也能守護健康。

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登場  專家齊聚助力第一線照護人員

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登場 專家齊聚助力第一線照護人員#糖尿病

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衛教師交流最新照護策略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延續往年經驗,於10月再度舉辦「腎臟病照護研討會」,邀集腎臟專科醫師、營養師與腎臟病衛教師進行專業交流,共同探討慢性腎臟病最新治療趨勢與病人照護策略。課程內容涵蓋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藥物治療、食安風險、糖尿病腎病變飲食原則與腎臟病患者飲食衛教策略,期望協助腎臟病衛教師在第一線提供更全面的病人照護。 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慢性腎臟病的流行病學」為題,分析近年國內外透析及慢性腎臟病盛行率、臺灣慢性腎臟病照護發展史與治療現況。其中新發透析患者主診斷為糖尿病比例高達47.7%,由此可知糖尿病造成的腎病變亦是關注重點。他指出,如腎基會長年所推動的,早期篩檢與轉介至醫療體系治療仍是防治關鍵。 圖/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分享基金會過去十年來篩檢活動的結果分析,此結果也刊登於BMJ Open 醫師提醒:重組肉、注脂肉屬高磷食物 腎病患者應避免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分享了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腎友若能搭配使用,可有效減緩腎功能惡化速度。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他提醒衛教師應關注加工肉品對腎臟病患者的潛在影響。他指出,市面上常見的注脂肉與重組肉雖外觀與口感與高級肉品相似,但製程中經過加工處理與食品添加劑使用,對健康存在潛在風險。 注脂肉是將脂肪與乳化劑打入肉中以增加口感,長期攝取可能導致膽固醇升高;而重組肉則利用磷酸鹽等黏著劑拼合碎肉而成,屬於高磷食物(且吸收率接近100%),建議慢性腎臟病與洗腎病人應儘量避免。顏醫師也強調,這兩類肉品皆屬加工食品,民眾若食用務必徹底煮熟,以免增加食物中毒風險。 圖/腎基會監察人顏宗海於研討會中分享最新慢性腎臟病藥物治療「四本柱」以及破解常見的食安迷思 飲食衛教從生活出發 建立病人可持續的飲食計畫 腎基會李承翰營養師以「糖尿病腎病變的飲食原則」為主題,介紹最新國際與國內營養指引,指出飲食衛教不應一味強調禁止,而是協助病人找出能吃、也願意吃的食物選擇。他強調,唯有讓病人參與飲食計畫的討論,才能提升配合度並建立長期可持續的飲食習慣。 腎基會吳苡璉腎臟病衛教師則分享,從食物份數出發調整腎友飲食,是兼顧蛋白質控制與熱量充足最簡單且實用的方式。先幫腎友算出一天可以吃的六大類食物份數,再分配到三餐裡,飲食計畫更直觀、也更容易執行。 她指出,衛教師在衛教時應了解飲食建議背後的原理,例如「腎友主食多選擇米食、少選擇麵食」是因為米飯的蛋白質比麵食少一點,對尚未透析的腎友來說較為適合。了解各項建議的原理之後,衛教師就能協助病人靈活應用在日常飲食中——舉例來說,腎友偶爾一餐想吃麵,也能透過調整其他餐次的份量,來平衡整天的蛋白質攝取,讓飲食更彈性、更可持續。 吳衛教師強調,衛教不應將標準化建議套用在病人身上,而是從病人的生活出發,找到最能落實的方式。 強化第一線照護力 腎基會持續深耕教育推廣 從會後回饋中可見,多位衛教師表示此次參與研討會獲益良多。透過研討會,不僅了解最新照護指引,也從講師分享中了解如何將理論落實於日常衛教,讓自己的「衛教武器庫」更為多元且實用。 腎基會表示,醫療人員是民眾與病友最信任的夥伴,唯有持續精進專業知識,才能在第一線提供正確資訊、守護健康。未來也將持續舉辦相關研討會,協助更多醫療同仁在生活情境中實踐照護理念。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圖/由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舉辦的「2025慢性腎臟病照護研討會」於2025年10月26日圓滿落幕,講師及與會者齊聚一堂,共同為提升慢性腎病照護品質而努力

提東西、開瓶蓋沒力?研究揭「握力下降」竟是健康警訊:與5疾病有關

提東西、開瓶蓋沒力?研究揭「握力下降」竟是健康警訊:與5疾病有關#糖尿病

提東西、開瓶蓋、打掃家裡這些日常小事,其實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忙。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對年長者來說,更是特別有意義。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阿茲海默症其實都與握力衰弱有關,因此,維持良好的握力不僅能提升生活品質,也能預防多種疾病。

腰圍變粗、熱潮紅⋯中年女性成「大媽」?醫教「4招」改善代謝症候群

腰圍變粗、熱潮紅⋯中年女性成「大媽」?醫教「4招」改善代謝症候群#糖尿病

當女性步入更年期,身體不僅面臨生理變化,內分泌系統的轉變更可能影響整體健康,隨著卵巢功能逐漸退化、雌激素分泌減少,許多女性會出現潮熱、失眠、情緒波動等典型更年期症狀。醫師指出,更年期女性約有2成罹患代謝症候群,荷爾蒙變化成為重要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推動「生活4招」,讓更年期更健康。

他小腿割傷「潰爛紅腫」險截肢!醫揭傷口清潔「先做這事」防感染

他小腿割傷「潰爛紅腫」險截肢!醫揭傷口清潔「先做這事」防感染#糖尿病

糖尿病友腳上有小傷口,竟險惡化截肢!50歲的汪先生工作時不慎割傷左小腿,因忽略傷口照護,幾天後出現潰瘍,直到紅腫擴散並伴隨發燒、畏寒才就醫,確診為糖尿病足併發壞死性筋膜炎。醫師提醒,皮膚破損應先以生理食鹽水清潔,塗抹抗生素藥膏後再覆蓋紗布保護;若發現分泌物增加、顏色混濁,可能是感染警訊,應盡快就醫治療。

他胖到血管全塞,二度心梗險死!醫用超夯減肥藥「腸泌素」逆轉糖胖症

他胖到血管全塞,二度心梗險死!醫用超夯減肥藥「腸泌素」逆轉糖胖症#糖尿病

55歲范先生罹糖尿病多年,體重曾達120公斤、腎功能異常,因工作忙碌常漏服藥,2018年首次心肌梗塞緊急置入支架,去年再次心肌梗塞,半夜胸痛、喘不過氣送急診。他痛定思痛,開始規律回診與慢性病治療,透過腸泌素藥物治療,成功降至92公斤,降低心血管風險、改善腎功能,使疾病獲得有效控制,生活品質也顯著提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