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十年行動守護民眾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扶輪社走入偏鄉

十年行動守護民眾腎臟健康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扶輪社走入偏鄉#糖尿病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後簡稱腎基會)與國際扶輪3521地區合作推動「腎臟病防治篩檢計畫」已邁入第十年,日前於苗栗縣後龍鎮舉辦篩檢與衛教活動,秉持「把服務帶進偏鄉」的共同信念,讓健康照護深入臺灣的每個角落。活動以預防篩檢結合衛教講座的形式進行,幫助社區民眾早期發現慢性病,同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遞健康知識,讓民眾在日常中實踐自我管理。 在苗栗縣政府的支持以及議會、衛生局、後龍鎮公所、後龍衛生所、里長及水尾社區發展協會的共同協助下,活動得以接軌在地需求,讓服務更貼近民眾生活,發揮跨界合作的推廣力量。 圖/篩檢活動分成多道關卡,參與篩檢的民眾依序排隊等候,逐一完成檢查項目。 慢性腎臟病沒有痛感,但不能沒有警覺 慢性腎臟病沒有痛感,原因在於腎臟沒有痛覺神經,當出現疲倦、水腫、泡泡尿等情形時,往往被誤以為是壓力大、睡眠不足或年紀使然,容易導致延誤治療。 事實上,從40歲開始,腎功能便會隨年齡自然下降,加上現代人壽命延長,糖尿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病對腎臟的傷害更為普遍,因此提早篩檢、積極控制慢性病,是守護腎臟健康的重要關鍵。 圖/民眾透過抽血、驗尿檢驗即可了解目前腎功能狀況。 把預防當作最好的醫療 國際扶輪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表示,今年扶輪的年度精神是「團結行善、實踐服務」。他認為,關心與照顧身邊的人,是最重要的事。希望透過篩檢,讓每個人都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照顧自己。 國際扶輪3521地區腎病防治推廣委員自成立以來,便持續投入腎臟病防治工作,今年主委謝再盛表示,感謝林志豪助理總監多來年的並肩合作,為推廣腎臟病預防篩檢不遺餘力。 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廖秀慧科長特別肯定本次篩檢活動的重要性,並表示:「要把預防當作最好的醫療。」她提醒民眾,今年成人健檢年齡已下修至30歲,呼籲大家多利用政府提供的健檢資源,及早發現慢性病、及早預防。 圖/從左至右為國際扶輪3521地區前總監簡承盈、苗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科科長廖秀慧、國際扶輪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腎病防治推廣委員會主委謝再盛、第七分區助理總監蔡清泉以及腎基會營運長吳苡璉合影,共同響應本次公益活動。 從控制血糖開始,預防糖尿病腎病變 活動中,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腎病變」做為衛教講題。他指出,糖尿病是國人透析的主因之一,但仍有許多人不了解「糖尿病控制不良會傷腎」的事實。講座釐清觀念,並提供「怎麼吃、怎麼動、怎麼用藥」等實用建議,民眾紛紛拍照記錄,留下改善健康的小撇步。 圖/腎基會執行長林裕峯以「控制血糖、預防糖尿病腎病變」做為衛教講題,釐清民眾觀念,並提供實用建議。 腎基會營運長吳苡璉也分享:「用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養出陪你到老的腎臟」。她以「胖唐老鴨熱 心要痛死焉」口訣,帶出腎臟病的十大高危險族群,提醒大家從日常生活開始關心自己的健康。她也呼籲務農的居民長時間在艷陽下工作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或中暑對腎臟造成負擔。 圖/腎基會營運長吳苡璉分享腎臟病的十大高危險族群以及健康生活習慣對腎臟保護的重要性。 健康是每個人都必須關心的事,每天的飲食與生活選擇,會轉化成身體的模樣,也決定腎臟能陪伴我們多久。吃得對、動起來、好好照顧自己,就是給未來的自己最好的禮物。 持續串聯各界力量,讓服務不間斷 腎基會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社區腎臟病篩檢衛教服務,讓早篩早治的預防觀念踏實落地。此次活動由國際扶輪3521地區中山扶輪社、陽光扶輪社、仰德扶輪社、芝山扶輪社、中安扶輪社、首都扶輪社、永都扶輪社與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共同主辦,並感謝多個協辦單位支持,包括國際扶輪3521地區北區扶輪社、華山扶輪社、陽星扶輪社、中原扶輪社、新都扶輪社、中美扶輪社、瑞昇扶輪社、欣陽扶輪社以及水尾社區發展協會,促使活動順利進行。 圖/國際扶輪3521地區總監林振邦表示,希望透過篩檢,讓每個人都能及早發現問題、及早照顧自己。 同時特別感謝個人贊助的支持,包括五分區助理總監 AG Jacky、七分區助理總監 AG Peter、五分區 VAG Mason、永都社 P.P Edwin、永都社 P.P Jenny,讓公益行動更完整、更有溫度。 圖/國際扶輪3521地區腎病防治推廣委員主委謝再盛上台致詞,呼籲民眾注意自身健康變化。 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腎基會官網及FB粉絲專頁。 圖/腎基會與志工夥伴多年投入社區篩檢,以實際行動守護民眾的腎臟健康。

身體會記仇!逆轉糖尿病「心衰竭風險仍高50%」醫:肥胖是關鍵因子

身體會記仇!逆轉糖尿病「心衰竭風險仍高50%」醫:肥胖是關鍵因子#糖尿病

就算逆轉糖尿病,還是「很傷心」!糖尿病患者持續服藥可以穩定控糖,甚至可以停藥,但研究發現,只要得過糖尿病,未來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出50%。醫師指出,糖尿病的傷害是慢慢累積的結果,預防疾病永遠比治療有效,尤其肥胖本身就是獨立致病因子,會讓心臟負擔更重、老化更快。

吃多喝多尿多⋯竟是糖尿病警訊?醫警告「第1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

吃多喝多尿多⋯竟是糖尿病警訊?醫警告「第1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糖尿病

今年8歲的偉偉,3歲時突然昏倒送醫,診斷為急性酮酸中毒,確診為第1型糖尿病,緊急轉入加護病房治療。媽媽回憶起當孩子準備升小學時,曾有學校以照顧不易為由而婉拒入學,讓她相當難過,所幸目前的校護有相關照護經驗,學校師生也溫暖接納。醫師提醒,第1型糖尿病和大家所熟知的第2型糖尿病是完全不同的狀況,6成患者為兒童及青少年。

糖尿病族群要當心!大數據示警:「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

糖尿病族群要當心!大數據示警:「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糖尿病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今日舉辦「2025世界糖尿病日:守護糖友逆轉腎!」記者會,攜手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界與生醫產業,共同倡議糖尿病與腎病變的早期篩檢與整合照護,呼籲全民「控糖早行動、護腎不拖延」。 300萬筆大數據揭示:糖尿病族群罹患腎病變風險高出11倍! 演譯基金會運用近 300 萬筆華人健康大數據,追蹤分析過去十年健康變化趨勢,結果顯示糖尿病與腎臟病變風險緊密相連: 一般人的腎病變風險約5%; 糖尿病前期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達15.31%,高出一般人3倍; 糖尿病族群的腎病變風險高達56.29%,為一般人的11倍。 演譯基金會石曜堂董事長指出,這些數據揭示「糖腎連鎖」在糖尿病前期時就在發生。當血糖開始異常,腎臟的負擔就已啟動;糖尿病前期並非安全區,而是健康警訊。若能及早篩檢、預防與追蹤,就有機會延緩甚至逆轉病程。 石曜堂董事長強調,演譯基金會長年累積的資料庫不僅是亞洲最大的華人健康資料庫,更是支持公共衛生政策、醫學研究與生醫創新的重要基石,「我們希望讓數據不只被看見,而是能被運用,成為國人健康促進與政策決策的依據,真正改善國人的健康。」 公衛防線前移 政府啟動糖腎共同照護計畫 健保署龐一鳴副署長致詞時表示,台灣每年約有近1,000億元用於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相關照護,慢性腎病更晉升為人類十大死因之一,不過近年洗腎人口的成長率已比往年低,開始有逆轉的跡象,若能提早發現與介入,有機會能延緩惡化,也減輕國人的健保與健康負擔。 龐一鳴副署長補充,健保署透過長期推動的「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以及國家推動的「健康臺灣三高防治888計畫」,讓將8成病友加入照護網,讓照護網內的8成病友接受生活習慣諮詢,並讓8成病友的病情獲得控制;從「預防醫學」角度,協助民眾自我健康管理,藉由跨科別、跨層級的照護團隊,協助病友穩定控制血糖與腎功能。 龐一鳴副署長也特別肯定演譯基金會數據的含金量高,並樂見民間基金會以近300萬筆大數據揭示社會健康警訊,科技一直在進步,能幫助預防疾病的方法越來越多,未來將持續結合產、學、醫界的力量,一起推動全民健康為目標,支持健保也讓健保支持更多民眾,攜手打造預防導向的健康台灣。 醫界共識:糖腎連鎖須整合管理 及早預防才是解方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也補充,糖尿病年輕化已成趨勢,全台約有280萬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前期」盛行率29.6%,排名全球第三,盛行率逐年攀升。其中,高達40%糖友會併發腎臟病變,也是台灣洗腎的主要原因,其他併發症包括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的防治不能只靠藥物控制,而是要建立跨專科的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早期篩檢與定期追蹤,是避免走向洗腎的唯一解方。陳理事長強調,糖尿病防治不能只靠藥物,而要透過跨專科整合照護與健康教育,「讓病人從飲食、運動、用藥到檢驗都能被完整照顧。」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數據中心副院長郭錦輯醫師表示,在臨床上,我們看到糖尿病病友其腎功能之惡化初期幾乎難以覺察,失去早期治療甚至預防的機會。目前台灣的洗腎族群,幾乎每2位就有1位是糖尿病患者。在精準健康的時代,我們期待若能於前期糖尿病患者即時導入個人化腎病風險管理,從生活習慣介入,就有機會達到超早期精準腎病預防之效。 以科研突破預測風險 大數據驅動精準醫療新時代 前工研院生醫所副所長、新穎生醫董事長曾錙翎博士表示,腎臟功能下降的風險並非僅限於糖尿病患者。研究顯示,超速群(eGFR的年平均下降超過 1 mL/min/1.73 m2),未來約10年內,eGFR降幅超過30%的機率,較一般族群高出約7至12倍,極有可能面臨腎功能快速惡化的風險。這次研究與演譯基金會大數據的結合,驗證台灣自主研發的腎功能生物標記檢測,在腎功能惡化前,可提早預測惡化風險,大幅補足傳統指標(UACR、eGFR)的不足,更展現公私協力推動預防醫學的價值。 曾錙翎博士補充,研究成果也被納入「台灣糖尿病腎臟疾病臨床照護指引」中對早期檢測的重視,專家也呼籲,應及早進行腎功能篩檢與追蹤,才能在疾病惡化前即時介入,守護腎臟健康。  石曜堂董事長指出,數據不只是健康警訊,更是一個行動的起點。期待持續透過跨界合作、數據科學與臨床創新,讓精準健康為台灣生醫創新打開更大的領域。也帶領台灣從「洗腎王國」邁向「健康台灣」,成為亞洲預防醫學的典範。 圖/石曜堂董事長強調,演譯基金會長年累積的資料庫不僅是亞洲最大的華人健康資料庫,更是支持公共衛生政策、醫學研究與生醫創新的重要基石 圖/健保署長期推動「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整合照護方案」,透過跨科別、跨層級的照護團隊,協助病友穩定控制血糖與腎功能。 圖/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醫師也補充,糖尿病年輕化,全台約有280萬糖尿病患者,且「糖尿病前期」盛行率29.6%,排名全球第三,盛行率逐年攀升。 圖/在精準健康的時代,我們期待若能於前期糖尿病患者即時導入個人化腎病風險管理,從生活習慣介入,就有機會達到超早期精準腎病預防之效。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

不只變胖!千人調查揭「3大NG行為」恐讓代謝變差:外食族這樣吃才營養#糖尿病

上班天天吃外食,你吃得健康嗎?小心肥胖和代謝問題悄悄上身!一份針對上班族代謝及飲食認知的千人調查發現,現代人常陷入3大代謝NG行為而不自知,包括高糖高鹽飲食、輕忽飲食對健康的影響,甚至不清楚6大類食物包含哪些。醫師及營養師警告,若飲食營養不均衡,可能會進一步引發代謝疾病,如糖尿病、三高、心血管疾病等。

超商「翻轉布丁」超夯! 糖量翻倍、血糖攀升⋯營養師教「1招控糖」

超商「翻轉布丁」超夯! 糖量翻倍、血糖攀升⋯營養師教「1招控糖」#糖尿病

最近便利商店的統一翻轉布丁成為社群熱門話題,許多人專程前往搶購這款雙層口感的創意甜點,不過這款甜點的含糖量幾乎是傳統布丁的2倍,熱量也跟著爆表。這種高糖、高碳水的組合最容易讓血糖在短時間內急速攀升,不僅對糖尿病患者不利,一般人長期攝取也可能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控糖吃法,讓民眾吃甜點的同時也能守護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