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治療亂象!醫界推臨床首份「腎病照護SOP」:10年降9成洗腎風險
5大醫學會推動慢性腎病照護SOP
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莊人祥表示,慢性腎臟病是一項需要跨科別團隊共同投入的疾病,但現行國際臨床指引,多半停留在理論原則層面,政府一直希望推動落地實踐的方法,讓臨床端清楚掌握各階段應採取的介入措施,使全國腎病照護更具流程化、標準化與可追蹤性,全面提升照護品質。
為此,健保署攜手台灣腎臟醫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及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首度發布可在臨床端直接落地執行的2025年「慢性腎臟病臨床照護流程共識」,明確訂定介入時機與操作標準,希望能打造跨科別、跨層級的整合性照護模式。
延伸閱讀:
慢性腎臟病該怎麼吃?腎臟病飲食「5大攻略」補足熱量才是優先原則
腎病患者加入10年降9成洗腎風險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署長陳亮妤表示,腎病整合照護已證實有效減少洗腎人數,但過往各家醫院科別所提供的治療處置不一。如今制定明確具體的腎病共照制度SOP,證實能延緩腎功能惡化,病人若能加入,10年內進入洗腎的風險僅為未加入者10%,顯示腎病管理目標從後期治療轉為早期預防的重要性。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沈靜芬表示,慢性腎臟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不易被察覺,但在30歲以上族群中,其盛行率已達10%,若再合併三高等慢性病,比例更攀升至30%。這反映兩件重要的事:第一,三高的預防與控制至關重要;第二,定期篩檢與健康檢查不可忽視,才能及早發現、及早介入。
延伸閱讀:
《優活問問》腎臟病可以吃火鍋嗎?可以吃水果嗎?達到「1標準」就行
共識統一慢性病控制、治療處置
台灣腎臟醫學會秘書長許永和表示,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平均每8人有1人受影響,但僅約10%知道自己生病。過去的臨床指引多半只強調「三高需控制在目標值內」,但對於何時應調整藥物、何時需要轉診等關鍵時機,卻缺乏明確規範,需靠醫療人員自行判斷,病患也可能承受延誤治療的風險。
台灣基層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陳宏麟說明,腎臟病防治關鍵在於及早辨識高風險族群,他提出「胖糖老壓、心脂蛋、藥痛史菸」高風險因子口訣,分別是肥胖、高血糖、老化、高血壓、心臟病前期、高血脂,蛋白尿、長期服藥、痛風、腎臟疾病病史及吸菸,應落實每年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慢性腎病、介入治療。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李貽恒指出,慢性腎病患者常同時合併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制定個人化慢性病控制目標相當重要。他強調,妥善控管血壓、血糖與膽固醇,不僅有助預防慢性腎臟病惡化,也能避免高達9成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心衰竭)發生風險。
落實腎病風險分級,實現個人化治療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監事會召集人施錦泉、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共同表示,新共識明確建議,在腎功能篩檢時應同時檢查腎絲球過濾率(eGFR)與「尿液白蛋白與肌酸酐比值」(UACR)兩項指標進行風險分級,為個別化治療與照護策略的基礎,若任一項異常並持續3個月以上,即可診斷為慢性腎臟病,有慢性共病者,則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與持續追蹤。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楊偉勛補充,除了三高控制應依年齡與共病個別化調整,慢性腎病患者也需維持健康生活習慣,如戒菸、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等;若面臨腎功能惡化快速、蛋白尿嚴重或血壓難控等情況,及早轉介腎臟專科、即時監測病程,以降低透析與併發症風險。
沈靜芬補充,國健署自2025年起推動成人健檢補助880方案,內容含篩檢年齡下修至30歲、新增尿酸檢驗、腎病識能指導、慢病風險評估及運動飲食衛教。莊人祥強調,此共識出爐,象徵台灣邁入慢病整合照護新階段,將以2030年前降低三高慢性病死亡率三分之一為目標,推動全民邁向健康台灣。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